降糖太过太快也不行,当心ldquo
2021-8-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降糖不要太『过』!
糖友对于降血糖有这样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血糖不能高,降得越低越好;另一种是认为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好就行,平常的血糖管它波动到多少?这两种控糖观点对吗?
血糖降得太低有何危害
有很多糖友都是比较担心高血糖,所以在降糖时一味的追求低。经常出现低血糖,还认为是自己的血糖控制得好。
其实并不然,低血糖的危害比高血糖更厉害,特别是老年人与小孩,轻者表现为心慌、出汗、头晕、瘫软无力,重者会严重损害中枢神经,导致意识障碍、昏迷乃至死亡。
而且,低血糖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而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如心梗、脑血栓等)。另外,长期慢性低血糖,还会导致智力障碍甚至痴呆(特别是老年人)。
所以不宜将血糖降得过低,也不宜降得过快,否则会增加低血糖及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在最新版的ADA糖尿病诊疗标准中新增了相关低血糖风险因素的表格,由此可以看出低血糖受重视的程度!
降糖求的是平稳
降血糖应以平稳为佳,血糖降太快,往往造成血糖大幅波动,波动性高血糖对糖友影响更大。
波动性高血糖的危害源于高血糖和波动性两个方面。其中高血糖是个慢性持续的过程,对糖尿病的危害众所周知;波动性指急性血糖升高,对机体是个急性的“应激”事件。
目前研究表明,迅速升高餐后血糖可通过对胰岛β细胞的直接毒性,增加内皮细胞通透性,使蛋白质渗出增加,导致微血管病变引起凝血功能异常,导致大血管并发症等。
与稳态高血糖相比,血糖波动更易损伤内皮细胞,引起氧化应激反应。特别对老年人来说,血糖波动大还会促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病发生率与死亡率。
即使血糖不是很高,但血糖波动大,同样会导致并发症。因为血糖波动大,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而促发血管性并发症,还会促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
此外,血糖波动还加速大脑老化,影响老年糖友的认知能力。所以有糖友会出现这种情况:即使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好了,如果血糖波动较大,还是可能出现并发症。
因此,在控制好血糖的同时,一定要降低血糖的波动性,否则,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的状况。
血糖波动,判断有据
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糖值并非恒定不变。而是在高峰与低谷之间波动,处于不稳定状态,这是人体为适应环境的一种生理反应。
正常人群血糖通常为3.9~7.8mmol/L。在进餐后10分钟左右,血糖开始上升,1小时左右达到高峰,2~3小时后恢复到餐前水平。
全天血糖最高点多见于早餐后1小时。凌晨2:00~3:00胃肠道已没有含有热量的食物,而且体内分泌的各种升糖激素又都处于低水平,所以血糖跌到低谷。
黎明期间因升糖激素的分泌,同时肝脏平日储存的葡萄糖被输送到血液里,又形成一个小的血糖高峰。
正常人1天内的血糖波动幅度小于2~3mmol/L,每天波动5次。每天与每天之间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一般在0.8mmol/L以内。
因为胰岛功能的下降,或者对胰岛素不敏感,再加上饮食、运动、药物等因素的影响,糖友的血糖波动幅度比正常人大。
什么情况才是波动大呢?即一天内血糖波动可达6mmol/L,每天的平均血糖波动可达2mmol/L。
如何避免血糖波动大
1、饮食方面
每天保证饮食定时定量,保证总热量不超标。在种类选择上尽量杂,宜选择升糖能力较弱的食物,如低脂肪饮食;宜食用粗杂粮,少食用精细粮;粥类少食为宜。
2、运动方面
运动安排在餐后半小时进行,以中等强度的运动为宜,包括快走、打太极拳、骑车、打乒乓球或羽毛球等。不要空腹运动,注意预防运动引起低血糖的风险。
运动后最好监测血糖,如血糖5mmol/L,可进食少许苏打饼干、水果等。
3、药物方面
可选择减少空腹血糖波动的药物,如长效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等),减轻餐后血糖波动的药物,口服类的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其中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既能降低餐后高血糖,又能避免下一餐餐前低血糖。胰岛素泵的使用也有助于减少血糖波动。
最后,要为自己设定一个适宜的控糖目标,更能让血糖平稳。
降糖不要太『快』!病例概况
女性患者,32岁。因“发现血糖升高2月余,胸腹部及双足疼痛1个月”入院。
患者2月前不明原因出现明显口渴、多饮、多尿,医院检查:空腹血糖16.5mmol/L,HbA1c9.2%,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及胰岛细胞抗体(ICA)阳性,确诊为“1型糖尿病”,并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血糖很快得到控制,遂改为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早14U、晚12U皮下注射,血糖依旧控制良好。患者在应用胰岛素治疗约3周后,开始出现胸腹部及双足持续疼痛,症状严重难以忍受,以至夜不能寐。医院考虑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给予甲钴胺、α-硫辛酸等药物及止痛药物对症治疗,效果不佳,遂来我院。
患者既往体健,无糖尿病家族史,无重金属粉尘接触或吸入史,无烟酒嗜好。
体格检查:身高cm,体重67kg,体重指数26kg/m2。神清语利,全身皮肤黏膜完好。心肺及腹部(-),双下肢无浮肿,双侧足背动脉搏动良好。
神经系统检查:胸腹部及双足皮肤痛觉过敏,温度觉、震动觉、10g尼龙丝试验未见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门诊实验室检查:血糖(包括空腹及餐后)及各项生化指标大致正常,心电图正常,眼底检查正常,颈椎及胸腰椎CT检查正常,骨密度正常,四肢肌电图检查大致正常。
初步诊断:1型糖尿病并胰岛素性神经炎。
01
概述
“胰岛素性神经炎”是一种由治疗引发的、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小纤维神经病变。Caravati于年首次报道一位女性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快速控制血糖后第4周,出现下肢烧灼样疼痛,应用止痛剂也不能使症状缓解,但停用胰岛素3天后虽有严重高血糖但疼痛缓解,复用胰岛素后再度出现疼痛。Caravati认为患者的疼痛是由于注射胰岛素所致,故称之为“胰岛素性神经炎(insulinneuritis)”。
后来的研究显示,“胰岛素神经炎”这一名称并不准确,因为此类疼痛并非胰岛素治疗所特有,口服降糖药同样亦可诱发,引起该病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快速控制血糖所致,称之为“快速降糖所致急性痛性神经病变”似更合适。不过,由于习惯的原因,很多学者仍称之为“胰岛素性神经炎”。以前认为该病患病率极低,但随后临床发现该病远比以前认为的多见,之所以报道较少,很可能与临床医生对该病缺乏认识、屡被误诊有关。
02
临床特点
胰岛素性神经炎具有以下特点:
患者神经痛症状往往在快速降糖后不久(8周内)出现;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均可诱发;
发病及疼痛程度与HbA1c降低幅度和速度有关,HbA1c降低幅度越大、速度越快,越容易发病,疼痛也越重;
疼痛症状起病急、进展快,在2周内即很显著,且存在皮肤痛觉过敏;
疼痛往往不局限于四肢远端,可扩展至腹股沟、会阴部、胸腹部乃至全身;
夜间症状往往比白天严重,常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神经电生理检查无异常或轻度异常;
止痛药物治疗效果欠佳;
病情往往具有自限性,疼痛症状多在数月后逐渐自行缓解。
03
诊断与鉴别诊断
患者具备以上临床特点,同时排除其他病因,即可诊断为本病。本病须与以下几种疾病鉴别:
1、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鉴别。两者有不少相似之处,例如,都以四肢远端受累为主,但胰岛素性神经炎受累范围更大,可累及躯干乃至全身。其次,胰岛素性神经炎起病较快,常常在快速控制血糖后不久发生,而DPN所致疼痛起病缓慢,患者往往不能准确说出疼痛出现的具体时间;胰岛素性神经炎对治疗神经痛的药物(普瑞巴林、度洛西汀等)效果反应较差;最后一点,与痛性DPN不同,胰岛素性神经炎患者虽然发病时症状较为严重且来势凶猛,但绝大多数患者在起病一年内可以完全缓解。此外,DPN患者感觉异常及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的发生率高于胰岛素神经炎。根据以上特点,二者不难鉴别。
2、与脊椎病变引起的肢体疼痛鉴别。如颈椎病变引起单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腰椎病变引起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及疼痛,但脊椎病变引起的肢体疼痛症状往往伴有其他症状,并在某种特定体位下症状能缓解或加重,如颈椎病变可伴有头晕,腰椎病变可有局部疼痛或压痛,弯腰劳作或遇冷使症状加重等,但一般不会伴有腹股沟、阴囊及胸腹等部位的痛觉过敏。
3、与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鉴别。骨质疏松也可常出现腰背部疼痛,严重时甚至全身骨骼疼痛,常伴有驼背、身高变矮、脊柱畸形(后凸),伸展活动明显受限,易发生脆性骨折,骨密度检查结果异常。但骨质疏松所致疼痛也不会累及腹股沟、阴囊区域,亦不会出现皮肤痛觉过敏。
某些重金属、神经毒性药物或肿瘤压迫等也可导致周围神经损伤,这类患者除了神经疼痛症状外,往往还伴有其他表现及相应病史,不难鉴别。
04
分析与处理
文中这位患者糖尿病诊断明确,同时有肢体疼痛,很容易被认为是DPN所致。但DPN主要见于糖尿病史较长、血糖长期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疼痛通常缓慢起病,主要累及四肢(多见于下肢),较少累及胸腹部。本文这位患者糖尿病史较短,疼痛症状出现较快,胰岛素降糖治疗后不久即出现下肢远端及胸腹部疼痛,肌电图及脊椎(颈、胸及腰部)CT及骨密度检查均大致正常,可以排除慢性痛性DPN、脊椎病变以及骨质疏松等疾病引起的肢体疼痛,最终诊断为“胰岛素性神经炎”。
本病迄今尚无特效治疗,治疗措施与痛性DPN大致相同,可酌情选用营养神经(如甲钴胺)、改善微循环(如前列地尔)、抗氧化应激(如α-硫辛酸)、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如依帕司他)以及对症止痛药物(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卡马西平、度洛西汀等)。但这些治疗措施仅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疼痛。庆幸的是,该病具有自限性,多数患者在数月后疼痛症状可自行逐渐缓解。
该患者入院后,继续维持原来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并给予甲钴胺、α-硫辛酸、前列地尔静点,口服普瑞巴林、羟考酮对症止痛,疗效欠佳,3医院,一周后电话随访,患者疼痛症状仍无明显缓解。
本病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做好预防最为关键。由于本病是降糖速度过快所致,因此,控制血糖千万不要急于求成,一定要循序渐进,以避免医源性急性神经病变的发生。
如何预防低血糖
出现低血糖时应立即吃“糖”,或饮一杯雪碧、可乐、果汁等含糖饮料,也可吃几块水果糖、奶糖、巧克力,若服糖5分钟后仍未改善症状,应立即吃更多的糖。
来源糖尿病家庭调养、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河北医院内分泌科团队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如果您觉得本文内容对他人有所帮助
可以转发到朋友圈或转给有需要的人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