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一
2020-10-3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324151.html肌电图
编辑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是指用肌电仪记录下来的肌肉生物电图形。对评价人在人机系统中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采用专用的肌电图仪或多导生理仪进行测量。静态肌肉工作时测得的该图呈现出单纯相、混合相和干扰相三种典型的波形,它们与肌肉负荷强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当肌肉轻度负荷时,图上出现孤立的、有一定间隔和一定频率的单个低幅运动单位电位,即单纯相;当肌肉中度负荷时,图上虽然有些区域仍可见到单个运动单位电位,但另一些区域的电位十分密集不能区分,即混合相;当肌肉重度负荷时,图上出现不同频率、不同波幅、且参差重叠难以区分的高幅电位,即干扰相。该图的定量分析比较复杂,必须借助计算机完成。常用的指标有积分肌电图、均方振幅、幅谱、功率谱密度函数及由功率谱密度函数派生的平均功率频率和中心频率等。[1]
中文名
肌电图
外文名
electromyography
记录方法
记录肌肉动作电位的曲线
应用
食品质地检测、医学
缩写
EMG
目录1描述方法
2原理
3仪器组成
4分析方法
5应用
描述方法编辑
肌电图图谱
肌肉收缩时会产生微弱电流,在皮肤的适当位置附着电极可以测定身体表面肌肉的电流。电流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叫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肌电图应用电子仪器记录肌肉在静止或收缩时的生物电信号,在医学中常用来检查神经、肌肉兴奋及传导功能等,以此确定周围神经、神经元、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年,托恩伯格(Tornberg)首次将肌电图用于食品科学领域。自此,肌电图技术开始用于食品质地的测量。该方法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测量肌肉活动的方法,因为将电极贴在皮肤上,就可以测定接近皮肤表面的肌肉电位变化,也不干扰正常的咀嚼活动。[2]
原理编辑
肌纤维(细胞)与神经细胞一样,具有很高的兴奋性,属于可兴奋细胞。它们在兴奋时最先出现的反应就是动作电位,即发生兴奋处的细胞膜两侧出现的可传导性电位。肌肉的收缩活动就是细胞兴奋的动作电位沿着细胞膜传导向细胞深部(通过兴奋一收缩机制)进一步引起的。
肌纤维安静时只有静息电位,即在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内外两侧存在的电位差,也称为跨膜静息电位,或膜电位。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内较膜外为负。常规以膜外电位为零,则膜内电位约为-90mV。
肌肉或神经细胞受刺激而产生兴奋,在兴奋部位的静息膜电位发生迅速改变,首先是膜电位减小,达某一临界水平时,突然从负变成正的膜电位,然后以几乎同样迅速的变化,又回到负电位而恢复正常负的静息膜电位水平。这种兴奋时膜电位的一次短促、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变化,便形成动作电位。它总是伴随着兴奋的产生和扩布,是细胞兴奋活动的特征性表现,也是神经冲动的标志。
一般情况下,肌纤维总是在神经系统控制下产生兴奋而发生收缩活动的。这个过程就是支配肌纤维的运动神经元产生兴奋,发放神经冲动(动作电位)并沿轴突传导到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实现运动神经一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而后引起的。总之,肌纤维及其运动神经元在兴奋过程中发生的生物电现象正是其功能活动的表现。
肌电图测量正是基于以上生物电现象,采用细胞外记录电极将体内肌肉兴奋活动的复合动作电位引导到肌电图仪上,经过适当的滤波和放大,电位变化的振幅、频率和波形可在记录仪上显示,也可在示波器上显示。
仪器组成编辑
肌电图仪通常由放大器、示波器、记录仪、监听器、刺激器和平均器等组成。平均器是现代肌电图机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主要功能是从噪声中提取所需的电信号。另外,肌电图仪还有多种附件,如各式电极、示波器照相机等,有的还配有专用计算机以及电子记忆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作肌电图的自动分析。
肌电图测量时可用电极大体有两类:一是皮肤表面电极,它是置于皮肤表面用以记录整块肌肉的电活动,以此来记录神经传导速度、脊髓的反射、肌肉的不自主运动等;二是同轴单心或双心针电极,它是插入肌腹用以检测运动单位电位。医学上常用针电极,插入受检的肌肉会引起疼痛,因此在测量食品质地时不可滥用。在相同的条件下,使用电极面积小者比面积大者记录的电位更大。因此,在食品质地分析时,使用较多的是皮肤表面电极。它的优点是不引起疼痛,也常在测定神经传导速度时用于记录诱发的EMG反应。表面电极通常为两个小圆盘(直径约8mm)或长方形(12mm×6mm)的不锈钢、锡或银板构成,安放在被检测EMG的肌肉覆盖皮肤表面,电极间距离视肌肉大小及检测范围而定。据报道,用表面电极测定咀嚼肌EMG时,若两极问的距离在3.5~40mm,则EMG平均电压随两极间距离的增大而增高;如两极间距达50ram,平均电压不再增高,反而有下降的趋势。在咀嚼肌EMG测量时一般两极间距可采用15~20ram。电极应与清洁的皮肤表面良好接触,在皮肤表面可涂以导电膏或生理盐水,皮肤电阻应小于10k12。接触不良或皮肤电阻太大时会发生干扰。表面电极不能用于引导深部肌肉的电活动,即使对表浅的小肌肉也不能用它来引导单个运动单位电位和EMG的高频成分。
分析方法编辑
肌电图分析方法通常有两种,即数量分析和模拟分析。数量分析需测量EMG波形和波幅等,获得表示肌电活动特征性质的某些参数,如平均电压、放电次数、放电期时问、咀嚼周期、静息期时间等,可在不同食品或不同受试者之间进行EMG参数比较。此种分析方法的优点是较为准确,但测量计算过程较为复杂。模拟分析是直接观察比较不同受试者或不同食品间的EMG,从中发现某些EMG性质上的改变,可以进行经验性推断。此法比较简单易行,但是需要反复试验进行验证。
应用编辑
在医学上通过此检查可以确定周围神经、神经元、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
肌电图检查
通过测定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波幅,安静情况下有无自发的电活动,以及肌肉大力收缩的波型及波幅,可区别神经源性损害和肌源性损害,诊断脊髓前角急、慢性损害(如脊髓前灰质炎、运动神经元疾病),神经根及周围神经病变(例如肌电图检查可以协助确定神经损伤的部位、程度、范围和预后)。另外对神经嵌压性病变、神经炎、遗传代谢障碍神经病、各种肌肉病也有诊断价值。此外,肌电图还用于在各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追踪疾病的恢复过程及疗效。
在食品质地检测中,用使用常皮肤表面电极,它的优点是不引起疼痛,也常在测定神经传导速度时用于记录诱发的EMG反应。主要测的是咬肌和颞肌,控制咀嚼的两块主要肌肉,因为它们就在面颊下部,测定很方便,因而相关的研究较多。[3]
Sakamoto等()应用肌电图研究了43种食品的咀嚼形式,发现闭嘴时,咬肌的咀嚼能变化在3-之间,张嘴时下腭的二腹肌咀嚼能变化在13~之间。
年,Brown测定了成人吃口香糖时的肌电图,发现对于个人而言肌电图的重复性很好,而且具有一定的时间稳定性,但是不同人的肌电图差异显著。不过,在研究中,被测试者表示贴在脸上的电极不干扰正常的咀嚼活动。Brown证实,对每个个体和每种食品而言,咀嚼方式是比较稳定的。他们用肌电图测定了咀嚼速率、咀嚼的持续性、咀嚼功、食团的形成、吞咽过程等。
年,KohyaITIa等人用肌电图研究了米饭的质地,发现直链淀粉含量高的米饭需要咬肌的电活性也高。不同品种大米在咬第一口时的差异相当大。之后,K.hyama等人又报道了咀嚼次数、咀嚼时间、咀嚼持续期(由肌电图测定)与胶黏性的相关性要高于与硬度的相关性。他们还发现咀嚼方式在不同测试者之间的差异大于不同大米品种问的差异。
Kohyama等()利用肌电图研究了人对块状和切细的食物(尺寸不同)的咀嚼行为。用塑料勺以随机的顺序提供给普通受试者一口量的(7克的块,等重切细样品,等体积切细样品)生胡萝卜、黄瓜、烤肉或鱼丸。受试者可以在试验前或不同试验之间用水漱口,不告诉受试者正在品尝的是何种样品,当他们每次吞咽样品后举手。结果表明,咬肌的活动与咀嚼力密切相关,表面肌电图显示较硬的食物,其咀嚼力越大,咬肌活动越大,咀嚼时间越长,咀嚼次数也越多。人在咀嚼柔韧的食物时,嚼得要慢一些。咀嚼速度也可以由EMG的咀嚼肌肉的工作时间和一个咀嚼周期的时间而定。要获得一定的营养,细切的食品由于体积的增加,而使咀嚼活动并不省力。等量的细切食品表现出增加或者至少相似的咀嚼难易度,但等体积细切的食品表现出咀嚼活动少。不管食品的软硬和韧性,细切的食物可能在消费起来反而更困难。
参考资料
1.class="gotopanchor"name="refIndex_1_"style="color:rgb(,,);width:15px;height:14px;overflow:hidden;display:inline-block;margin-right:4px;float:left;margin-top:3px;background:url(" 通过测定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波幅,安静情况下有无自发的电活动,以及肌肉大力收缩的波型及波幅,可区别神经原性损害和肌原性损害,诊断脊髓前角急、慢性损害(如脊髓前灰质炎、运动神经元疾病),神经根及周围神经病变(例如肌电图检查可以协助确定神经损伤的部位、程度、范围和预后)。另外对神经嵌压性病变、神经炎、遗传代谢障碍神经病、各种肌肉病也有诊断价值。此外,肌电图还用于在各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追踪疾病的恢复过程及疗效。 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作肌电图的自动分析,如解析肌电图、单纤维肌电图以及巨肌电图等,提高诊断的阳性率。 需要检查的人群: (1)脊髓疾病。(2)周围神经系统疾病。(3)神经根压迫症。(4)肌原性疾病。(6)神经肌肉接头疾病。(6)锥体系及锥体外系疾病。
注意事项检验前: 医院检测是否是菌血病患者,因为对菌血症患者进行肌电图测定,有时可能引起心瓣膜病人患细菌性心内膜炎。血友病或血小板明显减少或凝血时间不正常等,应避免肌电图检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改用一次性同心针电极,以避免交叉感染。 检查前要停药,如新斯地明类药物应于检查前16小时停用。 检查时:检查过程中有一定的痛苦及损伤,因此除非必要,不可滥用此项检查。另外,检查时要求肌肉能完全放松或作不同程度的用力。 应避免对刚做过肌电图的肌肉进行肌肉的活检和肌酶谱的测定。 不适宜人群;菌血症患者,血友病患者,乙肝患者
检查过程检查时将电极插入肌肉,通过放大系统将肌肉在静息和收缩状态的生物电流放大,再由阴极射线示波器显示出来。
相关疾病特发性震颤,兰伯特-伊顿综合征,脂质沉积性肌病,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神经性肌强直,营养障碍性多发性神经病,维生素E缺乏神经病,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进行性肥厚性间质性神经炎,遗传性运动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
相关症状昏蒙沉重,行走后小腿肌肉痉挛,大腿肌肉萎缩,胸肌萎缩,颈部肌肉肿胀变硬,手臂肌肉拉伤,肌肉的失用性萎缩,外伤性低位截瘫,臀中肌麻痹步态,弯腰时腰痛。
异常肌电图编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插入电位减少或消失见于严重的肌肉萎缩、肌肉纤维化和脂肪组织浸润以及肌纤维兴奋性降低等;插入电位的延长或增多提示肌肉易激惹或肌膜不稳定,见于失神经支配的肌肉或炎性肌病。
中文名
异常肌电图
病症
严重的肌肉萎缩等
异常自发电位
纤颤电位
异常MUAP
神经源性损害等
目录1自发电位
?纤颤电位
?正锐波
?束颤电位
?其他
2肌强直放电
3异常MUAP
?神经源性损害
?肌源性损害
4异常募集相
?单纯相
?病理性干扰相
?混合相
自发电位编辑
纤颤电位fibrillationpotential)
由失神经支配的肌纤维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增高或肌肉细胞膜电位的稳定性下降所致的单个肌纤维的自发放电。纤颤电位多呈双相,起始为正相,后为负相,时限1—2ms,波幅20—μV,频率2—30Hz,声音为尖而高调的嗒嗒声。见于神经源性损害和肌源性损害。
正锐波(positiveshapepotential)
其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同纤颤电位;为一正相尖形主峰向下的双相波,形似“V”字形,时限10—ms,波幅差异很大,一般为50—μV,频率4—10Hz,声音呈遥远的雷鸣样音。
束颤电位(fasciculationpotential)
指在安静的时候出现单个或部分运动单位电位支配肌纤维的自发放电,波形与正常的运动单位电位类似,见于神经源性损害。
其他例如复合重复放电( 肌电图检测是将肌肉兴奋时产生的动作电位,通过引导放大后,在肌电仪的记录装置上记录下来的图形。肌电图的电极放置在人体体表上,肌电图检测无创伤,使用方便,应用较广,在定量方面多用“积分”的方法,又称“积分肌电图”。
中文名???肌电图检测
别名???积分肌电图
??????1肌电图定义
2检测方法
肌电图定义
肌电图(eltromyograp,EMG)是利用神经和肌肉的电生理特性,检测神经和肌肉的电活动,借以判断神经和肌肉的功能状态。广义的肌电图分为针电极肌电图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检查(NCV)、重复电刺激(RNS)、运动单位计数(MUNE)、单纤维肌电图(SFEMG)等。它检查的范围主要是周围神经系统,包括周围神经系统的每一个环节,即原发性运动神经元如脊髓前角细胞、原发性感觉神经元如后根神经元,脊神经根,神经丛,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本身。其检查的目的主要是确定神经和肌肉损害的部位、性质和范围,为神经和肌肉病变提供更多的有关损害的电生理损害类型、损害程度、病程和预后等方面的信息,从而使临床医生对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更有目的性。神经传导速度是用表面电极或针电极记录在神经干受到刺激时神经或肌肉产生的电活动,用于评价周围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功能状态,有助于鉴别髓鞘损害或轴索损害及损害的程度。包括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F波检测、H波反射、瞬目反射、重复电刺激。
检测方法
(一)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nconductionve1OCi-ty,MCV)1.电极位置记录电极用表面电极,放在所要测定的运动神经支配的远端肌肉上,参考电极放在肌膛上,在记录电极的远端,和记录电极间距离大约3一4cm,地线放在刺激电)赢鲡;翱纂藻暴蘸瓤洲麟粼黝姗、、撇黔然绷、群骼黝燃豁黝姗攀极和记录电极之间。刺激电极放在神经干上,并使阴极更接近所要刺激神经的记录电极。2.测定方法用超强刺激法分别在神经干远、近端不同点给予刺激,在该神经所支配的肌肉上分别记录远、近端刺激诱发出的负相起始的混合肌肉动作电位,测量其波幅、潜伏时、时程及远、近刺激点之间的距离,求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神经传导速度计算公式为:近、远端刺激点间距离/近、远端潜伏时差,用耐s来表示。
(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拙orynerveconductionve-locity,SCV)1.电极位置记录电极和参考电极应放在神经干的走行上,两点间距离2一3cm,记录电极靠近刺激器,地线放在记录电极和刺激电极之间。顺向记录时刺激手指或足趾末梢神经,在近端顺向收集其感觉神经电位。2.测定方法顺向记录时将刺激电极置于感觉神经远端,在神经干的近端记录,测定感觉神经电位的波幅和潜伏时,用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之间的距离除以潜伏时即为SCv。
(三)F波(F-wave)是神经干在超强刺激下,混合肌肉动作电位M波后出现的一个小的动作电位,即为F波。在超强刺激下,电兴奋是先离开肌肉记录电极而朝向脊髓,然后再由脊髓前角细胞返回到远端记录肌肉上来,因此,它反映的是近端神经根的功能状态。F波测定时,其电极摆放方法同常规运动神经传导检查一样,但需要用超强刺激。重点观察其潜伏时,通常连续测定10次F波,计算其平均潜伏时及F波出现率。
(四)H反射(H一refiex)和F波不一样,H反射在成人仅能在胫神经上引出。在超强刺激胫神经后,冲动由感觉神经传人,经过突触,再由胫神经运动纤维传出,导致它所支配的排肠肌收缩,反映了近端神经根的功能状态。在近端神经根病,腰骼神经丛病和能1神经根病变时,都可以出现H反射潜伏时延长,周围神经损害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早期也可以出现H反射潜伏时延长。
(五)瞬目反射此反射传人神经是三叉神经第一支眶上支,传出神经是面神经运动支,其中枢传递途径尚不完全清楚。瞬目反射(图24一4)包含两个成分,即早发反应Rl和迟发反应甩。当刺激同侧三叉神经第一支眶上支时,仅在刺激侧眼可以记录到Rl波,而R2波在两眼都可记录到。Rl波通常比较稳定,而且重复性比较好,在检查时临床上可无任何表现,R2波通常为多相波,并且波形多变,在检查时临床上可见有瞬目动作。早发反应Rl波被认为是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和同侧面神经核之间的一个单突触反射;而迟发反应B2波则被认为是脑干内三叉神经脊束核和面神经核之间的多个中间神经元多突触反射。
(六)重复电刺激(rePetitivenervestimulation,RNs)用来评价神经和肌肉接头之间功能状态的一项较有价值的神经电生理检查。它采用的是在连续刺激神经干后,观察该神经干所支配肌肉的动作电位波幅增减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神经和肌肉接头之间病变,通常选用低频重复电刺激。正常情况下,神经干连续受刺激后,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可有轻微的波动,但降低或升高超过一定的范围均提示神经肌肉接头病变。1.测定方法(l)电极位置:记录电极置于所刺激神经支配的肌肉上,刺激电极放在神经干上。(2)神经和肌肉的选择:通常选面神经支配的眼轮匝肌、腋神经支配的三角肌、副神经支配的斜方肌和尺神经支配的小指展肌。由于神经肌肉接头病变主要是影响近端肌肉,故此检查通常选用的是近端神经支配的肌肉,其异常率相对比较高,但应该注意近端肌肉在检查时不容易固定,伪迹大,因此,技术要求较高,同时,也容易出现假阳性。2.异常判断通常计算第四或第五个波与第一个波相比波幅下降的百分比,正常人低频刺激波幅递减在10%一15%以内,超过15%为异常。重症肌无力病人出现低频刺激时波幅明显递减,超过15%。
肌电图词条已锁定
肌电图,应用电子学仪器记录肌肉静止或收缩时的电活动,及应用电刺激检查神经、肌肉兴奋及传导功能的方法。
中文名肌电图作用周围神经等的功能状态应用领域医学外文名electromyography记录方法记录肌肉动作电位的曲线缩写EMG目录1实际应用
2描述方法
3检查
1实际应用通过此检查可以确定周围神经、神经元、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
通过测定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波幅,安静情况下有无自发的电活动,以及肌肉大力收缩的波型及波幅,可区别神经源性损害和肌源性损害,诊断脊髓前角急、慢性损害(如脊髓前灰质炎、运动神经元疾病),神经根及周围神经病变(例如肌电图检查可以协助确定神经损伤的部位、程度、范围和预后)。另外对神经嵌压性病变、神经炎、遗传代谢障碍神经病、各种肌肉病也有诊断价值。此外,肌电图还用于在各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追踪疾病的恢复过程及疗效。
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作肌电图的自动分析,如解析肌电图、单纤维肌电图以及巨肌电图等,提高诊断的阳性率。
肌电图检查多用针电极及应用电刺激技术,检查过程中有一定的痛苦及损伤,因此除非必要,不可滥用此项检查。另外,检查时要求肌肉能完全放松或作不同程度的用力,因而要求受检者充分合作。对于某些检查,检查前要停药,如新斯地明类药物应于检查前16小时停用。
2描述方法记录肌肉动作电位的曲线(电描记图)称为肌电图。缩写为EMG。
实际使用的描记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表面导出法,即把电极贴附在皮肤上导出电位的方法;另一种是针电极法,即把针电极刺入肌肉导出局部电位的方法。用后一种方法能分别记录肌肉每次的动作电位,而根据从每秒数次到二、三十次的肌肉动作电位情况,发现频率的异常。
应用肌电图还可以诊断运动机能失常的原因。平常所用的针电极称为同心电极,它是把细针状电极穿过注射针的中心,两者绝缘固定制成的。
3检查肌电图是记录神经和肌肉生物电活动以判断其功能的一种电诊断方法。
检查时将电极插入肌肉,通过放大系统将肌肉在静息和收缩状态的生物电流放大,再由阴极射线示波器显示出来。肌肉在正常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肌肉收缩时,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大量正离子转移到细胞内,使细胞膜内、外与静息时呈相反的电位状态。于是收缩与来收缩肌纤维间产生电位差,井沿肌纤维扩散,这种扩散的负电位称为动作电位。
一个运动神经原及其触实支配的肌纤维为一个运动单位。触突支配的肌纤维数目差异极大,少到3~5条,多达条。当电极插入肌肉瞬间,可产生短暂的动作电位的爆发,称为插入电位。其后,肌肉在松弛状态下不产生电位变化,示波器上呈平线状,称为电静息。
当肌肉轻度收缩时,肌电图上出现单个运动单位的动作电位,这是脊髓前角α细胞所支配的肌纤维收缩时的综台电位活动,其时限为2~15ms,振幅~0μV。动作电位波里可为单向或多相,4相以下为正常,5相波超过10%时为异常。在肌肉用力收缩时,参加活动的运动单位增多,此时运动单位的动作电位互相重叠而难以分辨,称为于扰相。
用两根针电极插人同一肌肉,两者距离大于一个运动单位的横断面直径时,则每个电极记录的动作电位仅10-20%同时出现,这种同时出现的电位称为同步电位。但在一些小肌肉(手的骨间肌、伸指短肌等)电位易于扩散到整个肌肉,同步电位置就会超过20%。
神经损伤后,插入电位的时限明显延长,可达数秒甚或数分钟,且出现连续排放的正相峰形电位。这种情况见于损伤后8~14天,也见于神经再生期。肌肉放松时,肌电图上本应表现为电静息,但神经损伤后却出现多种自发电位:
1、纤颤电位:常是一种无节律的双相棘波,时限为0.2-3ms,振幅5~μV,多在神经损伤18~21天后出现。若神经损害不恢复,肌肉变性后纤项电位也随之消失,称为"病理性电静息";
2、正尖波:为一正相关形主峰向下的双相波,仅见于失神经支配的肌肉。时限5~ms,振幅50~μV。早于纤颤电位发生,约在伤后l~2周即可见到;
3、束颤电位:是一种时限2~20ms、振幅~μV的近似于正常运动单位动作电位的自发电位。只有同纤颤电位同时发生才有病理意义。当脊髓前角细胞病变或慢性用围神经损伤后,未受损害的运动单位的触实代偿性增生,长入病变部份的肌纤维,导致其电仁时限和振幅均明显增加,形成巨大的多相电位。
肌电图不单能诊断神经损害的程度,估计预后,还可鉴别肌肉萎缩是神经源性或阻源性,抑或废用性萎缩。后者在用力收缩时,除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振幅减小、多相电位轻度增多,此外呈正常肌电图表现。这点不单对治疗有意义,还是劳动力鉴定时的重要参考资料。[1]
参考资料:1.
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
我去做肌电图我腰椎侧隐窝狭窄手术后3年,腰疼、臀部疼,去做肌电图报告中说:肌电图放松时右腓肠肌、股四头肌未见电位,轻收缩时时限正常,重收缩时单纯相。体感诱发电位双胫神经—皮层不对称,右胫后神经较对侧P40潜时延长,波型佳。请专业人士帮助回答,肌电图有问题吗?和腰椎手术后疼痛有关系吗?非常感谢!!!
推荐于-06-20
我帮你解释一下。针肌电图是将针电极刺入肌肉采集肌电信号的检查方式,其原理是采用同芯圆针,将针头即一对电极放置到肌肉纤维边上,记录肌肉在放松、轻收缩和重收缩状态下的电生理信号,来判断是否有异常。做针肌电图放松时右腓肠肌、股四头肌未见电位,这说明你可以控制肌肉处于静息状态,如果有异常,应该会有无法控制的电位出现,如纤颤和正锐波;轻收缩时记录到的信号叫运动单位电位(MUP),这个是有正常值的,时限正常则说明你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是正常的,也就是单个肌肉纤维的放电是正常的;重收缩时单纯相,重收缩的意思就是让你用最大力收缩肌肉,这时肌肉纤维连续放电,肌电图记录到的波形是多个MUP在一起,正常状态下是无法分辨单个的MUP的,而你的结果是单纯相,意思是就算你最大力收缩,也能辨认出单个MUP,这个是不正常的。在运动神经元、神经根或周围神经病变中,随着可兴奋运动单位数的减少,会出现这种现象。还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定是哪里的问题。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是人为给予胫神经电流刺激,在头部记录诱发出来的电生理信号,从而评价从下至大脑皮层传入通路全程的技术。正常下肢体感诱发电位主要看P40,即40ms左右一个向下的波是否出现,出现的时间是否正常。它是在兴奋胫神经之后在一级躯体感觉皮层记录到的电信号。正常国人P40都在40ms左右,如果有延长,则说明传导过程中受到阻碍,需结合临床判断原因。从结果上看,右胫后神经P40延长,但不知道是否超出正常值,延长了多少,如果在正常范围内,那倒是没关系,如果不是,就得找原因了,因为胫神经属于骶丛(L4-5、S1-3)节段,进入脊柱后传导速度应该是一样的,因此如果右侧胫后神经传导有异常导致P40潜伏期比左侧长,那么要查一下延长发生在哪里,在腘窝位置最好有个监护电位,看是否与左侧传导速度一致,再往上看,在骶丛处做记录,看这个节段是否传导有异常,最终找出延长的节段,便于临床做诊断结论。目前的报告有些模糊,建议进一步检查。
-09-10
哎!!!我虽然不是专业的人,但是,我是看这病看了两年多了,我也是左眼眼睑下垂,看病前医生也是给我注射了新斯的明针不过没有明显的反应,但是你要知道不是所有的都能用肉眼看出来的。肌电图我是不知道可不可以,不过,刚开始,也有医生叫我照肌电图,但是,后来有医德较好的医生叫我去做了一个叫胸腺的什么(不好意思,因为太久了,我忘记了那个全名叫什么了),两年前我照那个用了一千多块,是在广州照的如果是照肌电图的话也要贵上几百块的。况且,没那必要嘛。这个方法是确认此病的最快方法。因为,有这个病的话就是因为胸腺长了瘤,所以,只要确认胸腺是否有瘤就是了。还有,我奉劝你要快点确认好病因,不要像我,我就是一直都不知道自己是有重症肌无力,拖得时间太长了,现在,两年前做了手术,一直到现在都服用两年多的药了,还没作用。所以,你要快点确诊然后对症下药。还有,提醒你一下,如果,确诊是肌无力的话,要记住很多东西是要忌口的!!!祝你早如健康!!!
带您了解“脑的世界”一
“掌握脑电图,读懂大脑的语言”
大脑的奥秘是人类尚未完全了解的重大课题,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是研究大脑最重要的手段。电活动是大脑功能的基础,一旦脑电活动消失,其功能也会随之难以维继。脑电图检查是从颅外头皮或颅内记录到的局部神经元电活动的总和,无痛苦,对人体无任何不良影响,可以进行多次重复检查,因对癫痫、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炎症、颅脑损伤、代谢中毒性脑病、精神行为障碍、睡眠障碍、药物影响,昏迷及脑死亡等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些有大脑功能障碍表现的病人,在做一次脑电图检查没有发现异常时,并不能完全排除大脑疾病的存在,而应定期进行脑电图复查,才能准确地发现疾病,儿童癫痫最好能够每3-6个月检查一次脑电图,目前在癫痫诊断方面尚无任何检查手段可以替代。
二
当您的宝宝出现以下症状,要考虑做脑电图检查
如突然抽搐、高热惊厥,睡眠障碍,头疼、头晕,腹痛、呕吐,意识障碍、智力低下,精神异常(兴奋、烦躁、胡言乱语、哭笑无常,自虐、幻听、幻视,强迫思维、无名恐惧、愤怒、忧郁、欣快等),或者无意识动作机械地重复,如:搓手、解扣、摸索、自动言语。躯体感觉或特殊感觉症状,如:肢体麻木感、针刺感、特殊异味、眩晕感、漂浮感。胃气上升、心慌、心悸、憋闷、气短、面色青紫或潮红等时,需警惕癫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疾病,请及时就医考虑做脑电图检查。
三
脑电图在癫痫诊断中的价值
1、癫痫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脑电图对癫痫的诊断具有很大价值,对于仅凭临床发作表现上不能确诊的患者,如果发作期伴有脑电图上同步的异常放电,即可明确诊断,发作间期的痫样放电也有助于诊断。临床上表现为痫样发作而脑电图上有痫样放电者,被诊断为癫痫的可能性更大。
2、确定癫痫发作的类型及选择抗癫痫药物:脑电图表现有助于痫性发作的分类及抗癫痫药物的选择,特别是对行为表现相似的发作类型,如失神发作与复杂部分发作,脑电图可提供确切的诊断依据。
3、癫痫发作的评价和预后:脑电图检查可以评估预后及监测痫性发作的病程演变,脑电图正常往往提示发作控制的预后较好,而背景异常或出现大量痫样活动提示预后较差。
四
如何选择合适的脑电图检查
癫痫的发作形式复杂多样,怎样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科学有效的脑电图检查协助诊断呢?如小孩在生长发育中出现愣神,可选清醒期进行过度换气实验,常常可以诱发出癫痫发作,观察到发作的表现并记录到发作期的同期脑电图;如小孩在看电视、玩手机、看电脑时出现癫痫发作,光源性癫痫的可能性比较大,可考虑选择清醒期间断闪光刺激,诱发出发作性脑电波及临床发作;如小孩考虑伴中央-颞区棘波灶的儿童良性癫痫,可选用剥夺睡眠脑电图,因此类癫痫睡眠中放电明显增多,易于记录到癫痫放电;如小孩临床发作频繁,而发作的表现不能确定是否为癫痫发作,则可选择视频脑电图加心电、肌电同步记录,以观察患儿发作时,脑电图有无癫痫放电现象,及同步心电、肌电变化;如小孩有出现了不可抗拒的睡眠增多,猝倒、睡眠瘫痪、睡眠幻觉等症状,可考虑选择行多导睡眠监测+多次小睡试验来鉴别是发作性睡病还是癫痫类发作。对于一些入医院环境比较抗拒的小孩,可选择佩戴便携式24小时动态脑电图,此检查可以自由活动,离开检查室,进行长时间的监测记录。
五
为什么做脑电图需要剥夺睡眠
睡眠对于很多癫痫样放电和癫痫发作有激活作用,剥夺睡眠出现癫痫样放电和癫痫发作的几率更高。根据病人的年龄和睡眠习惯决定剥夺睡眠的时间,成年人一般需连续剥夺24小时睡眠,小儿根据不同年龄在检查前夜的不同时间开始禁睡,一般10岁以上儿童需全夜禁睡,10岁以下儿童可从凌晨0-3点后禁睡,婴幼儿比习惯的晨醒时间提前1-2小时即可。
NTS-0肌电图与诱发电位仪(图)NTS-0台式肌电图与诱发电位仪是集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等于一体的多功能
检测系统.该统采用先进的光纤隔离技术+直流放大技术.有效的将外界电器和交
流电完全隔离.大大的提高了仪器的抗干扰能力.在数据传输中,采用USB2.0接口
术和24位模数转换技术.能让你深切感受到数据传输的便捷.自由随意的模式切换
功能,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提高了检测效率.双电流扩展设计,能适应不同的应用
与研究.
产品特点:
标配:
●通道2/4/8/16任意可选,具有常规肌电图所有功能,肌电图/神经电图/诱发
电位等;●模块化设计,升级维护方便;●具有表面肌电功能,用于受损肌肉功能评定;量化评定肌肉疲劳程度;
●可实现多通道ERP分析功能;
●可实现PDN/PTN/BCR诱发电位功能。
高配:
●具有标配肌电图所有功能;
●具有远程培训,远程教学功能、远程会诊功能;
●具有强大的远程数据库信息管理功能;
●采用双主机组建,功能强大,轻松实现远程培训会诊及主程序操控;
●系统带有专用的远程管理系统,可实现病例上传,报告管理等多种功能;
●可以实现分级诊疗,转接诊功能,异地病人采集信息与专家端实时传输、互动;
●远程会诊功能,有利于医疗资源的整合和提升效率;远程视频功能,可实现多种培训模式;
应用领域:
神经内科、康复科、内分泌科、骨科、五官科、手外科、男性科、司法鉴定、功能科、外科、小儿科、肛肠科、精神科等科室。
供应单位
武汉维尔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神经肌电图联合体感诱发电位在糖尿病神经系统并发症评估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联合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EP)在糖尿病神经系统并发症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例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糖尿病患者分别按糖尿病病程(1年、1~10年、10年)、有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iabeticperilpheralneuropathy,DPN)、是否伴发缺血性卒中以及脑卒中部位进行分组。回顾性分析和比较各组患者的年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神经传导速度(nerveconductionvelocity,NCV)、SEP、DPN和缺血性卒中情况。结果:例糖尿病患者中,50例(37.0%)明确诊断为DPN,伴发缺血性卒中32例(23.7%),EMG发现NCV异常56例(41.5%)、F波异常16例(11.9%),SEP异常27例(20.0%)。糖尿病病程1~10年和10年组患者的NCV异常率、DPN比例及缺血性卒中比例均显著高于糖尿病病程1年组(P0.05)。有DPN症状及体征患者的NCV异常率(P0.01)、F波异常率(P0.01)和SEP异常率(P0.01)均显著高于无DPN症状及体征患者。伴发缺血性卒中的糖尿病患者与未伴发缺血性卒中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前者的年龄较大(P0.01)、病程较长(P=0.01)、SEP异常率较高(P=0.02)。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NCV异常(r=0.26,P0.01)和缺血性卒中(r=0.22,P0.01)与病程呈正相关;DPN与病程(r=0.21,P0.05)、年龄(r=0.19,P0.05)、糖化血红蛋白水平(r=0.24,P0.01)、NCV异常(r=0.75,P0.01)和F波异常(r=0.22,P0.01)均呈正相关;NCV异常(r=0.28,P0.01)和F波异常(r=0.30,P0.01)均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正相关;SEP异常与F波异常(r=0.62,P0.01)、缺血性卒中(r=0.20,P0.05)和住院(7~14d)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差值呈正相关(r=0.43,P0.05)。结论:EMG是筛查和诊断DPN的重要方法,EMG联合SEP可以筛查早期DPN,有助于提高亚临床DPN的检出率,并且对糖尿病伴发中枢系统损害及预后的评估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神经肌电图;体感诱发电位;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缺血性脑卒中;
肌电图C7、8神经根定位诊断1例近日,省四院康复科迎来一位患者,孔大夫经肌电图检查,诊断患者为左侧颈椎神经根病损(C7、C8),为了更好地做好临床工作,提升自己服务于他人,将该诊断分享,其中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指出,共同进步。
患者:56岁男,既往体健,2月余前出现左手五指不能伸展,左侧肩部有不适感,具体描述不清,但无放射痛,有受凉史,无外伤史,手指握力尚可。
专科査体:左手五指背屈肌力1级,屈曲肌力5级,左手腕背屈肌力5-级,左手及左侧上肢感觉正常,左手背可见一直径约3.5cm圆形包块,质软,无压痛。左側上肢近端上举、外展力量正常。
结合上述情况,主要表现为垂指,垂腕不明显,手指无感觉异常,无力主要分布于桡神经支配的示指伸肌及指总伸肌上,桡神经的纯运动支(后骨间神经病损)?桡神经病损?这几块肌肉都由①C6-8神经根→②臂丛后索→③桡神经腋部→④桡神经在桡神经沟→⑤后骨间神经支配,此过程任何部位损害均可出现垂指、垂腕表现。
那这个患者问题出在哪里呢?①②③④⑤?
肌电图定位诊断显示:
1.神经传导结果:左侧桡神经运动支在示指伸肌上记录的动作电位波幅极低,桡神经感觉支正常。以上结果可排除②③④(均有感觉神经传导异常)。
2.针电极肌电图结果:左侧示指伸肌、指总伸肌及肱三头肌均有失神经电位,肱三头肌超出⑤后骨间神经支配的范围,因此考虑①C6-8神经根损害可能性较大。但以上异常的肌肉均是由单一神经(桡神经)支配的,仍不能十分确定。
3.针电极肌电图再次检查提示:旋前圆肌(正中神经、C7神经根)支配的肌肉未见失神经,三角肌(C6神经根)未见失神经电位。第一骨间背侧肌(尺神经、C8/T1神经根)可见大量失神经电位。用单一的周围神经(桡神经)难以解释。
4.综上结果分析:考虑左侧颈椎神经根病损(C7、C8),请结合临床,
建议完善颈椎MRI检查。
神经肌电图学在骨伤科、显微外科的临床应用肌电图在临床上广泛用于骨伤科、手外科、显微外科,神经内外科,小儿科,康复科
以上项目在骨伤科、显外和神经外科方面的检测,其目的如下:
①是鉴别神经原性病变和肌原性病变的灵敏检查方法
②诊断和定位脊髓损害、根性损害、神经丛损害、神经干损害和未梢神经损害
③明确诊断具体的损伤神经、损伤的程度、预后及神经再生的恢复状况
非外伤性神经根、丛及周围神经病损:
1、神经根病损
根性病损是周围神经病损中最常见的,大多是由于椎间盘脱出压迫神经根所引起,多发生在腰段,少数在颈段。肌电图对神经根损害的诊断价值,肌电图检查对神经根病变尤其是那些MRI检查阴性但却有明显症状的患者具有很重要价值,影像学主要用于揭示由于结构损害导致的神经根病变,肌电图主要是确定具体神经根损害和神经功能是否障碍
2、神经丛病损
非外伤性丛性病损不多见。
臂丛神经病损多发生于颈肋、胸廓出口综合征,肋锁综合征,过度外展综合征、辐射损害和肿瘤直接压迫等情况下,明显的临床表现是臂丛神经炎。
腰骶神经丛的损害多因肿瘤、血肿、妊娠等直接压迫所致。
3、周围神经病损
肌电图对临床的价值之一在于帮助确定周围神经病变和进行病变的定位诊断。
为了单神经损害的定位或为了鉴别究竟是根性、丛性或是更广泛的神经损害(如多发性神经病、前角细胞损害),主要是根据肌电图上神经源损害分布状况来分析和研究的为了达到
总之,在神经损害中(包括非外伤性和外伤性),肌电图和神经电图不仅可以定位受损神经及神经损害的范围,也可以回答有关神经损害的予后和评价治疗效果等问题,而且检测结果是客观感的、有可重复性的,是对神经功能康复评价最有价值的检查。
肌电图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源于欧美,九十年代引进国内,后陆医院开展。肌电图的原理是将肌肉兴奋时发生的生物电变化引导出,加以放大和记录,根据电位变化的波形、振幅、传导速度等数据,分析判断神经、肌肉系统处于何种状态,从而有助于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系统疾病诊断的检查方法。
我院引进肌电图脑电图仪,医院没有此项设备的空白,该机型功能强大,性能可靠,目前已开展,可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肌电图检查的适应症
1、各种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疾病,出现手足无力、麻木、疼痛及其他感觉异常,尤其是双侧对称性出现者,(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症腕管综合症、肘管综合征等)
2、各种外伤导致的神经损伤;判断损伤的程度,以及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3、面神经瘫痪的诊断以及判断可能恢复的快慢
4、颈椎病、腰椎病(如腰椎间盘突出,肿物压迫等)导致的神经损伤
5、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6、各种肌肉疾病的诊断。
脑电图检查的适应症
1、癫痫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疾病
3、颅内占位性病变
4、颅脑损伤
5、意识障碍
6、智能障碍性疾病
7、脑血管病
8、睡眠障碍
9、脑死亡的辅助判定。
做肌电图,你知道这些吗?(持续更新中)肌电图检查肌电图检查包括:神经传导检查(NCS)、针电极肌电图检查(EMG)及特殊检查(F波、H反射、瞬目反射、重复电刺激)。神经传导检查神经传导检查包括运动神经传导(MNCV)及感觉神经传导(SNCV)。1运动神经传导运动神经传导是在神经干通路上选择两个以上的点,在各点分别施以刺激,并以该神经支配的远端肌肉上记录各刺激点的诱发电位。测定指标有末梢潜伏期、传导速度及波幅。2感觉神经传导顺向法:在神经远端刺激,在近端记录神经的感觉电位。逆向法:在神经近端刺激神经干,在远端记录神经的感觉电位。测定指标有末梢潜伏期、传导速度及波幅。针电极肌电图检查针电极肌电图检查者将一个针电极插入一块特定的肌肉并分析这块肌肉的插入、静息、轻收缩、最大用力时的电活动的过程。如正中神经检测时,常检查拇短展肌。医院的肌电图机器盆底肌肉妊娠期生物反馈训练肌电图变化分析目的:分析妊娠妇女盆底肌肉在妊娠期间生物反馈训练中的肌电图变化,探讨盆底肌肉训练在预防尿失禁中的可能机制。
方法:39例未生育低危孕妇,进行4周的生物反馈训练,以最大自主收缩将EMG数据标准化,用表面肌电图标准化振幅的的平均值评估盆底肌肉的肌电图结果,采用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盆底肌肉的肌电图振幅在每次收缩时及每一次生物反馈训练周期结束时都稳定增强,训练前后差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低危妊娠妇女的孕18~19周进行4周生物反馈训练可增强盆底肌肉的肌电活动,提示盆底肌肉训练可能在预防产后尿失禁中期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Toanalysistheelectromyographicactivityofpelvicfloormuscleswithbiofeedbacktrainingduringpregnancy.
Methods:39nulliparouswomenwithlowriskpregnanciesperformedfourweeksofpelvicfloormusclebiofeedbacktrainingwererecruited,theaveragevalueofthenormalizedamplitudesofsurfaceelectromyographywasusedtoevaluatetheresults.Thelinearregressionmodelwithmixedeffectswasusedforstatisticalanalysis,withtheEMGdatenormalizedbymaximumvoluntarycontraction(MVC).
Results:AsteadyincreaseinEMGamplitudewasobservedduringeachcontractionandbytheendofthethebiofeedbacksessions,thedifferencewas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Fourweeksofpelvicfloormusclebiofeedbacktrainingimprovedelectromyographicactivityduringthesecondtrimesterinwomenwithlow-riskpregnancies.
肌电图检查项目之-瞬目反射瞬目反射(BR)
?反映了三叉神经与面神经在脑桥及延髓部的交界处这一通路的情况
?包括感觉传入支、中枢、运动传出支(感受器,传入神经,效应器)
?可以定位病损在周围还是中枢,是在面神经还是三叉神经
解剖
R1:三叉神经眶上支→同侧的三叉神经主核及三叉神经脊髓束→面神经核→面神经
R2:三叉神经眶上支→同侧的三叉神经主核及三叉神经脊髓束→脑桥和侧方延髓→双侧面神经核→双侧面神经
?瞬目反射有两部分组成:早出现的R1,随后出现的R2
?R1反映同侧刺激,R2反映双侧刺激
?R1表现位于中脑三叉神经感觉主核与低位面神经核之间的非突触性神经反射通路
?R2反映的是三叉神经脊髓束和双侧面神经和内部的神经元功能。
?R1波通常具有稳定的双向或三向形态。一小部分正常人双侧引不出R1波
?R2波每次刺激形态都不相同。反复连续刺激,R2会出现耐受。
检查步骤及参数
一例临床诊断“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于.07.06来我科检查面神经传导+瞬目反射肌电图报告诊断:面神经损害(完全性)
同一患者.07.31复查面神经运动波幅较前有所升高,但仍在正常值下限瞬目反射左侧刺激左侧无波,R2‘潜伏期较对侧明显延长同一患者.08.15复查面神经运动传导未见异常瞬目反射未见异常总结
?面神经运动传导:反映远端神经的兴奋性,波幅取决于有功能的运动轴突的数目,潜伏期显示的是远端最快纤维的传导,可用于评价预后,更重要的是动态观察波幅变化。
?瞬目反射:根据双侧潜伏期异常的特点,反映传入和传出通路的完整性,包括面神经近端节段。
熟悉肌电图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是指用肌电仪记录下来的肌肉生物电图形。对评价人在人机系统中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采用专用的肌电图仪或多导生理仪进行测量。静态肌肉工作时测得的该图呈现出单纯相、混合相和干扰相三种典型的波形,它们与肌肉负荷强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当肌肉轻度负荷时,图上出现孤立的、有一定间隔和一定频率的单个低幅运动单位电位,即单纯相;当肌肉中度负荷时,图上虽然有些区域仍可见到单个运动单位电位,但另一些区域的电位十分密集不能区分,即混合相;当肌肉重度负荷时,图上出现不同频率、不同波幅、且参差重叠难以区分的高幅电位,即干扰相。该图的定量分析比较复杂,必须借助计算机完成。常用的指标有积分肌电图、均方振幅、幅谱、功率谱密度函数及由功率谱密度函数派生的平均功率频率和中心频率等。
描述方法
肌电图图谱
肌肉收缩时会产生微弱电流,在皮肤的适当位置附着电极可以测定身体表面肌肉的电流。电流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叫肌电(electromyogram,EMG)。肌电图应用电子仪器记录肌肉在静止或收缩时的生物电信号,在医学中常用来检查神经、肌肉兴奋及传导功能等,以此确定周围神经、神经元、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年,托恩伯格(Tornberg)首次将肌电图用于食品科学领域。自此,肌电图技术开始用于食品质地的测量。该方法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测量肌肉活动的方法,因为将电极贴在皮肤上,就可以测定接近皮肤表面的肌肉电位变化,也不干扰正常的咀嚼活动。
肌电图原理肌纤维(细胞)与神经细胞一样,具有很高的兴奋性,属于可兴奋细胞。它们在兴奋时最先出现的反应就是动作电位,即发生兴奋处的细胞膜两侧出现的可传导性电位。肌肉的收缩活动就是细胞兴奋的动作电位沿着细胞膜传导向细胞深部(通过兴奋一收缩机制)进一步引起的。
肌纤维安静时只有静息电位,即在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内外两侧存在的电位差,也称为跨膜静息电位,或膜电位。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内较膜外为负。常规以膜外电位为零,则膜内电位约为-90mV。
肌肉或神经细胞受刺激而产生兴奋,在兴奋部位的静息膜电位发生迅速改变,首先是膜电位减小,达某一临界水平时,突然从负变成正的膜电位,然后以几乎同样迅速的变化,又回到负电位而恢复正常负的静息膜电位水平。这种兴奋时膜电位的一次短促、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变化,便形成动作电位。它总是伴随着兴奋的产生和扩布,是细胞兴奋活动的特征性表现,也是神经冲动的标志。
一般情况下,肌纤维总是在神经系统控制下产生兴奋而发生收缩活动的。这个过程就是支配肌纤维的运动神经元产生兴奋,发放神经冲动(动作电位)并沿轴突传导到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实现运动神经一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而后引起的。总之,肌纤维及其运动神经元在兴奋过程中发生的生物电现象正是其功能活动的表现。
肌电图测量正是基于以上生物电现象,采用细胞外记录电极将体内肌肉兴奋活动的复合动作电位引导到肌电图仪上,经过适当的滤波和放大,电位变化的振幅、频率和波形可在记录仪上显示,也可在示波器上显示。
肌电图仪器组成
肌电图仪通常由放大器、示波器、记录仪、监听器、刺激器和平均器等组成。平均器是现代肌电图机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主要功能是从噪声中提取所需的电信号。另外,肌电图仪还有多种附件,如各式电极、示波器照相机等,有的还配有专用计算机以及电子记忆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作肌电图的自动分析。
肌电图测量时可用电极大体有两类:一是皮肤表面电极,它是置于皮肤表面用以记录整块肌肉的电活动,以此来记录神经传导速度、脊髓的反射、肌肉的不自主运动等;二是同轴单心或双心针电极,它是插入肌腹用以检测运动单位电位。医学上常用针电极,插入受检的肌肉会引起疼痛,因此在测量食品质地时不可滥用。在相同的条件下,使用电极面积小者比面积大者记录的电位更大。因此,在食品质地分析时,使用较多的是皮肤表面电极。它的优点是不引起疼痛,也常在测定神经传导速度时用于记录诱发的EMG反应。表面电极通常为两个小圆盘(直径约8mm)或长方形(12mm×6mm)的不锈钢、锡或银板构成,安放在被检测EMG的肌肉覆盖皮肤表面,电极间距离视肌肉大小及检测范围而定。据报道,用表面电极测定咀嚼肌EMG时,若两极问的距离在3.5~40mm,则EMG平均电压随两极间距离的增大而增高;如两极间距达50ram,平均电压不再增高,反而有下降的趋势。在咀嚼肌EMG测量时一般两极间距可采用15~20ram。电极应与清洁的皮肤表面良好接触,在皮肤表面可涂以导电膏或生理盐水,皮肤电阻应小于10k12。接触不良或皮肤电阻太大时会发生干扰。表面电极不能用于引导深部肌肉的电活动,即使对表浅的小肌肉也不能用它来引导单个运动单位电位和EMG的高频成分。
肌电图应用在医学上通过此检查可以确定周围神经、神经元、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
肌电图检查
通过测定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波幅,安静情况下有无自发的电活动,以及肌肉大力收缩的波型及波幅,可区别神经源性损害和肌源性损害,诊断脊髓前角急、慢性损害(如脊髓前灰质炎、运动神经元疾病),神经根及周围神经病变(例如肌电图检查可以协助确定神经损伤的部位、程度、范围和预后)。另外对神经嵌压性病变、神经炎、遗传代谢障碍神经病、各种肌肉病也有诊断价值。此外,肌电图还用于在各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追踪疾病的恢复过程及疗效。
在食品质地检测中,用使用常皮肤表面电极,它的优点是不引起疼痛,也常在测定神经传导速度时用于记录诱发的EMG反应。主要测的是咬肌和颞肌,控制咀嚼的两块主要肌肉,因为它们就在面颊下部,测定很方便,因而相关的研究较多。
你相信吗,肌电图能提示肿瘤?广义的肌电图检查包括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诱发电位、F波、H反射、瞬目反射、神经重复电刺激(RNS)、针极肌电图等项目,对前角细胞损害、周围神经病、神经肌肉接头病及肌肉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然而,你是否相信,肌电图还有助于发现早期的肿瘤?肌电图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吗?临床上,肌电图检查结果如果符合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Lambert-Eatonmyasthenicsyndrome,LEMS)和亚急性感觉神经元病是高度怀疑肿瘤存在的,需要完善相关检查。
我们还从一个临床病例开始,来认识最常见的一种由肌电图改变提示的肿瘤表现---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
患者,男性,74岁,主诉“进行性四肢乏力5月,加重伴复视2月,加重2天。”患者5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乏力,医院,给予对症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出院。2月前无明显诱因患者上述症状再次发作,伴左侧肢体麻木、视物重影,医院就诊,诊断为“1.四肢无力、复视待查;2.脑梗塞?”给予抗血小板,降脂稳定斑块、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清除自由基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2天前患者次出现四肢乏力、复视症状,以左侧胶体力明显,行走困难,伴左手指麻木。行肌电图检查示:运动神经传导异常,尺神经基线CMAP波幅低平,运动试验阳性,神经重复电刺激低频刺激递减,高频刺激递增;电生理表现符合:肌无力综合征。
入院后完善颅脑磁共振、胸部CT、肿瘤相关抗原、自身免疫抗体等检查。发现肺部有占位性病变。因此临床诊断高度怀疑肺癌所致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
LEMS是由Lambert、Eaton、Rooke于-首次报道的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导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骨骼肌力弱、易疲劳、自主神经障碍、周围神经障碍、腱反射减低或消失。临床较少见,容易误诊漏诊。以颅神经支配的肌肉较少受累。但是,个别患者可表现为眼外肌麻痹出现明显的复视症状。
LEMS急性起病较少,亚急性或慢性起病96.5%,首发症状以双下肢无力最为常见约52.7%,其次是植物神经症状49.57%,四肢无力32.1%,复视7.1%,眼睑下垂3.6%,其它还可以出现单侧肢体无力、吞咽困难、呼吸困难、肢体感觉异常;查体腱反射减退或消失较多约占63.79%。
LEMS的诊断主要依赖电生理及免疫血清学指标,神经重复电刺激的幅度改变是诊断本病的电生理金标准,其核心是发现运动后易化。LEMS的电生理诊断标准是:(1)静息时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幅度降低;(2)RNS低频刺激(2、3、5Hz)幅度下降;(3)RNS高频刺激(50Hz)幅度增加;(4)运动试验,即重复运动30s后给予低频电刺激时幅度增加;(5)强直后易化,即高频刺激完成后即刻给予低频刺激,出现增幅;(6)强直后衰减,即高频刺激完成后4min给予低频刺激幅度下降。
LEMS患者中并发恶性肿瘤73.28%,未发现恶性肿瘤26.72%,恶性肿瘤中肺癌69.41%。LEMS症状早于恶性肿瘤症状76.23%,晚于肿瘤症状18.85%,与肿瘤同时出现临床表现4.92%。LEMS在抗肿瘤治疗后,76.6%肌无力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对于未行抗癌治疗的癌性LEMS或未发现并发肿瘤的LEMS患者,给予溴吡啶斯的明和/或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
综上所述,LEMS是一种少见病,临床特点是慢性或亚急性起病,肢体无力是其最突出的表现,且下肢重于上肢,近端重于远端,常伴有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及自主神经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颅神经麻痹。神经重复电刺激的幅度改仍是本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一旦发现本病,需要积极排查肿瘤,并跟踪随访,以免漏诊。
肌电图,你真的了解吗?我院内一科于年率医院开展肌电图检查,但仍有不少同事和患者并不了解此项检查的适应症与必要性,为此,我们共同学习一下相关知识,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以便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现从肌电图及诱发电位2个方面阐述。
肌电图
一.脊髓及周围神经病
1.脊髓疾病:
A.前角细胞疾病:运动神经元病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脊肌萎缩症。
B.脊髓空洞症、脊髓前角灰质炎。
2.神经根与神经丛疾病:颈、腰、骶神经根损害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臂丛、腰丛等神经丛损害性疾病。
3.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A.炎性和感染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如吉兰-巴雷综合征(格林-巴利)。B.营养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C.糖尿病性神经病。
D.中毒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4.与内科疾病相关的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如血友病、各种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动脉炎、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有机磷中毒等引起的神经病。
5.单神经病和嵌压综合征:如腓总神经损害、正中神经损害。
二.神经肌肉接头性疾病:如重症肌无力、肌无力综合征。
三.肌病:如肌营养不良、代谢性肌病、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等。
四.肌肉兴奋性异常之神经肌肉疾病:如肌强直病。
五.与骨科相关之神经病:如肘管综合征、腕管综合征等。
诱发电位
一.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脱髓鞘性疾病,早期诊断多发性硬化;脑干内外肿瘤;评价昏迷的原因:是代谢性还是脑干内结构改变所致;识别伪聋。
二.视觉诱发电位(VEP):视神经病以及前视通路病变;视神经炎;多发性硬化;识别诈盲、癔病。
三.体感诱发电位(SSEP/LSEP):从刺激点到皮层之神经传导通路的病变,考虑脊髓疾病,运动神经元病时需行此项检查;脑卒中早期客观地评价患者神经功能、肢体功能状态及预后。目前临床上对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和预后的评价主要依靠各种量表和影像学参数,然而由于受到患者的配合程度以及医师的个体评价差异的影响,尤其是有的患者同时存在言语功能、认识功能、听力障碍或精神情感异常故各量表评价并不能客观、完整地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情况,而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仅反映脑卒中后病变部位的形态学改变,对病变所致的功能障碍难以显示,体感诱发电位可以反映神经系统的轴索传导、突触传递的功能完整性,早期预测脑卒中预后。
在临床工作中,如遇到肢体麻木、无力,不明原因肌肉跳动、肌肉萎缩、肌肉疼痛的患者,请来我院内一科神经电生理室行肌电图检查,以明确诊断,规范和提高诊疗效果。
乳腺癌幸存者16周力量训练后单侧上肢肌肉力量和肌电图活动的变化研究目的
乳腺癌及其治疗后经常观察到上肢力量不足。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单方面的不足是否可以通过标准的双边力量训练干预得到纠正。
研究方法
23名乳腺癌幸存者参与了本次实验。十四人进行了为期16周的抗阻训练(resistancetrainingRT)干预,其中9人被分配到常规护理组为对照组。在三次最大等长收缩和疲劳耐力任务期间监测分析胸大肌和肱三头肌的肌电图(EMG)。
研究结果
干预开始时肢体的肌肉力量显著不同(p=0.02)。干预开始时肢体的肌电图振幅和中位频率没有差异。在干预结束时,RT组的肢体肌肉力量显著不同(p=0.01)。干预结束时,肢体组或对照组之间的肌电图振幅没有差异。
研究结论
双侧力量训练没有纠正在乳腺癌幸存者中观察到的单侧力量缺陷。在这个群体中,单侧肢体力量的训练应该在周期性的抗阻训练计划中实施。
文献来源:HagstromAD(1),ShorterKA,MarshallPW.ChangesinunilateralupperlimbmuscularstrengthandEMGactivityfollowinga16weekstrengthtraininginterventionsurvivorsofbreastcancer.JStrengthCondRes.Mar8.
《肌电图基础与临床应用》系列导读肌肉收缩产生动作电位的描记图称为肌电图。动作电位可在单肌纤维中自发产生(纤维颤动),也可由于冲动从α或β运动轴突通过神经肌肉接头传递而产生。此种冲动是由于神经系统内自发的、随意的、反射性活动或电刺激活动而产生。
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应用电子学仪器记录肌肉静止或收缩时的电活动,及应用电刺激检查神经、肌肉兴奋及传导功能的方法。英文简称EMG。通过此检查可以确定周围神经、神经元、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
通过测定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波幅,安静情况下有无自发的电活动,以及肌肉大力收缩的波型及波幅,可区别神经原性损害和肌原性损害,诊断脊髓前角急、慢性损害(如脊髓前灰质炎、运动神经元疾病),神经根及周围神经病变等等(例如肌电图检查可以协助确定神经损伤的部位、程度、范围和预后)。
肌电图是神经科疾病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可评估周围神经、神经元、神经肌接头、肌肉的功能,对鉴别诊断神经源性、肌源性损害有重要的价值。
医院李尊波老师(群一群主)的《肌电图基础与临床》系列教学课件,普及基层神经科医师相关知识。
敬请期待下期!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以及表面肌电图在老年脑卒中偏瘫病人中的应用价值导读
本研究将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以及表面肌电图2种方法运用于老年脑卒中的康复治疗评估中,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了评价,现报道如下。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以及表面肌电图在老年脑卒中偏瘫病人中的应用价值
阙玉梅 张玲 莫晔 李应宏 何雪苹 丁莉 何锴
四川省攀枝花市,医院神经内科
目的 研究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联合表面肌电图评价在老年脑卒中偏瘫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年11月至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96例老年脑卒中偏瘫病人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的96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对观察组治疗前后以及对照组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和表面肌电图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后,观察组腓总神经、胫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CV和MCV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病人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的踝背伸积分肌电值、踝跖屈积分肌电值均较治
疗前明显升高,协同收缩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以及表面肌电图检查可一定程度上反映脑卒中偏瘫病人的神经损伤情况以及肌张力、肌力的水平,可为临床康复治疗做出相应的指导。
神经传导速度;表面肌电图;脑卒中;偏瘫;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 R.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j.issn.3-..02.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脑卒中的发生率正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1]。众所周知,脑卒中预后较差,通常会发生运动、感觉、神经以及认知方面的障碍,尤其是运功功能障碍[2]。数据显示,大约>80%的脑卒中病人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偏瘫,对病人的日常行为能力以及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3]。目前,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最有效的方法是尽早发现,及时进行合理的药物以及康复治疗。但目前对该病的疗效评估主要是依靠临床症状去判断病人的恢复情况,这往往会产生一些主观意念,延误病人康复的“黄金时间”[4]。
因此,一种准确、方便的量化标准对老年脑卒中偏瘫病人病情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将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以及表面肌电图2种方法运用于老年脑卒中的康复治疗评估中,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了评价,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年11月至年1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96例老年脑卒中偏瘫病人,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所有病人经过头颅CT以及MRI检查确诊,其中男58例,女38例,年龄60~82岁,平均(68.23±5.96)岁,发病时间为12h至10d,肢体肌力为0~3级,其中脑梗死68例,脑出血28例。选取同时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96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2例,女44例,年龄60~86岁,平均(69.12±6.64)岁。2组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仪器为丹麦keyponit-4型肌电图机,检查条件为22℃~25℃。(1)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病人平躺,利用表面电极测定每位病人的双侧腓总神经、胫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医院肌电图室的正常值标准,运动神经末梢潜伏期延长程度>20%或者SCV、MCV平均值减少>20%表示异常。(2)肌电图检查:利用表面肌电图体表电极分别放在胫骨前肌中点和腓肠肌内侧头肌腹中点的表面给予测试。测试时病人要进行最大力的踝关节的背伸或跖屈动作,记录10s内的踝关节跖屈或背伸时的积分肌电值,并计算协同收缩率。
1.3 研究方法
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腓总神经、胫神经的SCV、MCV,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踝背伸积分肌电值、踝跖屈积分肌电值以及协同收缩率等肌电图指标,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2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治疗前后,观察组病人腓总神经、胫神经的SCV、MC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治疗后,观察组SCV、MCV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肌电图结果的比较
治疗前后,观察组病人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的踝背伸积分肌电值、踝跖屈积分肌电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协同收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踝背伸积分肌电值、踝跖屈积分肌电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协同收缩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偏瘫是脑卒中发生后病人出现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及时的康复训练治疗是改善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手段[5]。但目前临床中缺乏一种定量方法对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价,这给脑卒中偏瘫的诊断以及康复治疗都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近几年来,脑卒中的偏瘫量化标准已经成为国内学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