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知识点肺结核
2020-1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临床表现
1.发热最常见,多为长期午后低热。病人有乏力、食欲减退、盗汗和体重减轻等全身中毒症状。
2.咳嗽、咳痰是肺结核最常见症状。多为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
3.咯血
4.胸痛:炎症波及壁层胸膜时可引起胸痛。随呼吸运动和咳嗽加重。
实验室及其他检测
1.结核分枝杆菌检查是确诊肺结核最特异的方法,也是制定化疗方案和考核结合疗效的主要依据,以直接涂片镜检最常用,若抗酸杆菌阳性,肺结核诊断基本可成立。
2.结核菌素试验:取0.1ml(5IU)结核菌素,在左前臂屈侧做皮内注射,注射48~72小时后测量皮肤硬结的横径和纵径,得出平均直径=(横径+纵径)/2.硬结直径≤4mm为阴性(—);5~9mm为弱阳性(+);10~19mm为阳性(++);≥20mm或虽<20mm但局部出现水疱、坏死或淋巴管炎为强阳性(+++)。
用5IU结核菌素进行检查,其阳性结果仅表示曾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并不一定患结核病,3岁以下强阳性反应者,应视为有新近感染的活动性肺结核。
肺结核分类标准
A原发型肺结核:多见于少年儿童及从边远山区、农村初进城市的成人。X线胸片表现为典型的原发综合征。症状多轻微而短暂,原发病灶一般吸收较快,不留任何痕迹。
B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多见于婴幼儿和青少年,起病急、持续高热、中毒症状严重,易并发结核性脑膜炎。X线显示双肺布满粟粒状阴影。
C继发型肺结核:包括浸润型肺结核、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和干酪样肺炎等。多由体内潜伏病灶中的结核菌重新活动而发病,少数为外源性再感染,病程长,易反复。是成人中最常见的肺结核类型,亦是最常见的传染源,其中浸润型肺结核为肺结核中最常见的类型。
治疗要点
A顿服:抗结核药物血中高峰浓度的杀菌作用优于经常性维持较低药物浓度水平的情况。
B化学治疗的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治疗是化学治疗的原则。整个化疗方案分强化和巩固两个阶段。
1早期:是指一旦发现和确诊结核后均应立即给予化学治疗。
2联合:是指根据病情及抗结核药的作用特点,联合使用两种以上药物。
3适量:指严格遵照适当的药物剂量用药。
4规律:严格按照化疗方案的规定用药,不可随意更改方案、遗漏或随意中断用药,以避免细菌产生耐药性。
5全程:指病人必须按治疗方案,坚持完成规定疗程。
C常用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药名/缩写
主要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异烟肼/H,INH
肝功能损害,周围神经炎
避免与抗酸药同时服用,注意消化道反应、肢体远端感觉及精神异常。
利福平/R,RFP
肝功能损害,过敏反应
体液及分泌物呈橘黄色,检测肝毒性及过敏反应。
链霉素/S,SM
肾功能损害,听力障碍,眩晕
注意听力变化及有无平衡失调。
吡嗪酰胺/Z,PZA
肝功能损害,胃肠道不适,高尿酸血症,关节痛
检测肝功能,注意关节疼痛、皮疹等反应。
乙胺丁醇/E,EMB
视神经炎
检查视觉灵敏度和颜色的鉴别能力。
总疗程6~8个月,其中初治为强化期2个月/巩固期4个月,复治为强化期2个月/巩固期4~6个月。
2H3R3Z3/4H3R3,其中药物前面的数字代表强化期和巩固期的月数,而药物后面的下标代表每周服药的次数,无下标者表示为每天服用。
全程督导化学治疗DOTS:是解决结核治疗中由于病人不能坚持规律用药所致的低治愈率、高复发率和高耐药率等严重后果的最佳途径。其核心是规则、全程治疗,其实质是医务人员承担规律用药的责任,重点对象是痰涂片阳性的肺结核病人。
护理措施
1正确留取痰标本:肺结核病人有间断且不均匀排菌的特点,故需多次查痰。通常初诊病人应留3份痰标本(即时痰、清晨痰和夜间痰)。复诊病人应每次送检2份痰标本(清晨痰和夜间痰)。
2有效抗结核治疗4周以上且痰涂片证实无传染性或传染性极低的病人,应恢复正常的家庭和社会生活。
3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
4涂阳肺结核病人住院治疗时需进行呼吸道隔离,每天紫外线消毒病室。
切断肺结核传播途径的措施包括
1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2病人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双层纸巾遮住,不随地吐痰。
3餐具煮沸消毒或用消毒液浸泡消毒。
4异物、书籍等污染物可在烈日下暴晒进行杀菌处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