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肠癌发生转移,千万不要陷入这8个误区

2020-11-1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在病友群中,许多癌友都谈“转移”色变,常常引起恐慌。老张就是一个对“癌症转移”提心吊胆的人。在手术之后,老张一直忌口,生怕吃错东西。再加上平时身体常有不适,每次老张都要怀疑是不是转移引起的。

但是,这些恐慌真的有必要吗?关于转移都有哪些常见的误区呢?

误区1:活检穿刺会导致转移

癌症的确诊最终是要靠活检穿刺病理明确的。大部分人会担心肿瘤细胞有可能沿着穿剌孔道种植转移,的确,从理论上讲,对癌、瘤的任何刺激,包括针刺、切除、取活组织或其他检查,以及麻醉药物注射,甚至用力揉搓和挤压等,都可能造成癌细胞的脱落和扩散、转移。

但是临床上这种概率是极低的。随着穿刺技术的发展,目前所用的穿剌针大多有套管等防护设计,分内外两层结构,当穿剌针快要碰到肿瘤的时候,就停下来按一下手柄,将带有凹槽的针芯弹出,扎入肿瘤;再按一下手柄,针芯就会回缩到套管内。这个外壳就是一个保护通道,在穿刺针拔出的过程中,就避免了肿瘤细胞的外漏,对人体做了最大程度的保护。

并且,即使存在肿瘤细胞的外漏,也不意味着会形成转移癌。有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约有50%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中存有恶性肿瘤细胞。癌细胞虽然可以进入血液,但难以在血中存活,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将其杀死或杀伤。只有极少数情况下,漏网的癌细胞才会在机体某些部位“落户”,从而生长为转移癌,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再者,穿刺活检之后会进行常规治疗,肿瘤扩散转移的风险是可以通过治疗来抵消的。在所有检查中,包括穿刺活检在内的病理活检是诊断肿瘤的“金标准”,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坚实的基础。肿瘤放着不管迟早也是会转移的,承担一点点风险,及早进行治疗,才是收益最大的方案。

误区2:吃发物容易转移

从字面上讲,“发”包含发作、诱发、复发之意。“发物”是中医特有的术语,泛指辛辣、燥热、肥甘厚味的食物,如带鱼、黄鱼、海参、鳝鱼、鸡肉、羊肉、狗肉、驴肉、韭菜、香菜、茴香、荔枝等。

肿瘤是慢性消耗性疾病,晚期常表现为消瘦和恶液质,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对治疗效果、生存期和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富含高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能促进机体的康复,特别是肿瘤患者大多经历了手术、放疗、化疗后,机体状况较虚弱,急需补充营养,以修复机体。

“发物”大多富含高蛋白和维生素,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是肿瘤患者的极佳食物,不仅可以吃,而且应该多吃。而传统中医认为“发物”有可能引发或加重肿瘤病情,应该戒食“发物”。

中、西医的不同说法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缺乏科学实验的依据。在现实中通常采取折中的态度,在食物种类丰富的条件下,尽可能不食“发物”,实在想吃的话,仅浅尝而已;在食物种类不丰富或食欲很差的情况下,则不加忌讳。

误区3:疼痛就是转移

虽然肿瘤转移刺激人体后,会发出“疼痛”的早期信号,但并非所有疼痛都意味着转移。

癌症患者年龄普遍偏大,很大一部分患者的疼痛不是因为肿瘤的原因导致的,而是和正常人一样,是因为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等非肿瘤原因导致的。还有部分患者的疼痛是肿瘤治疗导致的,比如化疗后周围神经炎、放疗后神经痛等。

一般来说,遵医嘱按时复查,已经很大程度地保障了病情稳定,如果发生转移可以第一时间查出来。疼痛和转移没有必然关系,疼痛也需要专门的止痛治疗。如果出现以下情况,是需要和医生联系的:

出现新的部位的疼痛,或原有疼痛恶化。

疼痛没有得到预期的缓解,或缓解的时间维持的不够长。

除疼痛外,出现任何新症状(例如:不能走路、不能进食、不能大便等)。

误区4:复发和转移一样

大部分癌友对复发和转移傻傻分不清楚,往往混为一谈。实际上,复发强调的是肿瘤曾有个消退的过程,间隔一段时间后再重新生长出来。而转移是指癌症从原发部位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了,如肠癌肝转移、肺转移等。如果出现转移,一般都是中晚期。

误区5:CEA、CA等指标升高就代表转移

医院又叫做肿瘤标记物,其实是一个东西。这是一种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物质,由肿瘤细胞基因表达所产生,或者由人体对肿瘤细胞的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物质。

这项检查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操作起来比较容易,抽血就能查,可以用来对高危患者进行筛查,也可以用来动态监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预测复发或转移等。在临床上,诊断肠道肿瘤具有较高价值的肿瘤标志物包括CEA、CA19-9、CA、CA72-4、CA等(医院的常用检测指标也不尽相同),且联合诊断阳性准确率较高。

但肿瘤标志物水平的一次升高,并不能说明癌症一定出现了复发或转移,需要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连续测量,动态监测才有参考价值。当然,对于复发或转移,临床上最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影像学诊断,而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加便于监测病情变化,因此肿瘤标准物的升高≠肿瘤转移。

误区6:手术切除了就不会转移

手术切除后,依然存在转移风险。这是因为在恶性肿瘤形成之初,肿瘤的转移其实就已经开始了。只是这样的转移是藏在淋巴管和血管之中的、看不见瘤体的“隐形转移”。这种隐形转移并不一定会形成转移灶,因为癌细胞可能在转移途中就被人体的免疫系统干掉了。但在天时地利的情况下,当肿瘤细胞转移的部位发展成适宜肿瘤生长的环境,如果不加以控制,就可能会慢慢长出我们看得见的转移性肿瘤。

正因如此,才会有术后的辅助治疗,也就是手术后进行一段时间的放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以杀死身体里可能存在的转移肿瘤细胞,避免日后出现复发转移病灶。

同时,定期复查可以及时发现转移病灶,及早进行下一步的治疗。

误区7:跨过5年就不会转移

对于肠癌患者来说,早中期可以通过手术治疗,预后较好。这是因为大部分的肿瘤复发和转移发生在5年内,其中又特别是在前3年,5年后才复发、转移的情况很少。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情况就不存在。因此,每年的随访还是必要的。

不同情况病情的患者,随访的频率及内容还是有一定的差异,你知道自己应该如何随访吗?

结直肠癌互助圈为结肠癌/直肠癌患者分别准备了随访手册,为大家在康复的路上保驾护航。

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qqxpf.com/jbyf/127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