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时节话秋燥

2021-2-2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立秋

立秋时节天气逐步转凉,自然界阳气渐弱,特别是在北方,空气日渐变得干燥,正是谨防秋燥的时节。尤其一些干燥综合征患者,提前预防远胜过住院治疗。对此,医院风湿病1科主任蒋富斌表示,一些表现为干燥症状的风湿免疫病患者,可以提前吃几副中药预防,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专家还提示,如果有眼干难受、口唇发燥的症状,多数情况下这些都是天气变化引起的,适当补充水分就可以缓解。但如果症状严重,就要当心“干燥综合征”了。

近日,40多岁的石家庄市刘女士常常感觉口干舌燥,嘴里有异味。喝水比平时多了三四倍,但口渴依然难以缓解。而且由于喝了太多水,每天晚上要起夜四五次,总睡不好觉。开始以为是“上火”,因为症状较轻所以也不重视,最后发展到口干无唾,不能咽下干性食物;外出时需带水杯,时时饮水;牙体逐渐变黑,成块脱落,最后只留黑牙根;两眼也干涩,好像有沙子总想揉,发展到哭时无泪;由于口干、牙齿不好,进食受限,时间一长就发生了消化不良,身体日渐消瘦。经医院风湿免疫病1科检查和化验后,她被确诊患上了“干燥综合征”。风湿1科主任蒋富斌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局部用药与全身用药相结合,局部应用自行研制的滴眼液、含漱液等,全身用药调节免疫机能,同时,开展“腮腺内注射”特色疗法,使她的症状明显好转,刘女士及家人都非常满意。

据蒋主任介绍,干燥综合症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干燥综合征患者多为阴虚体质,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尤其到了以燥邪为主的秋季,阴虚燥热,外燥引动内燥,容易引发或加重病情。干燥综合征是以局部病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由于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初期出现的口干、眼干等症状较轻,常常会被患者忽略。一些患者常常能忍则忍,因此延误了治疗时机。加上好多医生对这个病的认识也不够,导致不能早期诊断出来,病情得不到及时控制。往往病情严重了,引起血小板减少,关节疼痛,甚至内脏受损,出现肺间质病变、肺纤维化,肾小管酸中毒肾性骨病导致的骨痛,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导致的全身医院,这时其实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所以,当人们出现无法解释的口干、眼干、关节痛或是多个器官出现问题时,要提高警惕,医院进行自身抗体检查,以排除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千万不要自行随意用药,或随意就诊。因为干燥综合征治疗效果的好坏,与疾病诊断的早晚有很大关系。干燥综合征只有早期认识,及时检查,及时就诊,定期复查,才会控制病情,过正常人的生活!

从生活上干燥综合征患者需要注意,平时家里也可以用加湿器给室内加湿,饮食要清淡,忌吃上火食物、油炸食品,平时多喝水,多吃水果,多吃蔬菜,保证大便通畅;吃补药时不宜吃鹿茸、肉桂等燥性很大的食物。

最后,蒋主任还特别提醒,干燥综合征尤其偏爱中年女性,与秋燥症状类似,因此秋季要谨防干燥综合征误以为是秋燥,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干燥综合征呈多器官、多系统损害,危害更为严重。由于干燥综合征起病多隐匿,大多数患者很难说出明确患病时间。临床表现也多样,累及唾液腺出现病变可出现口干、多发性龋齿、腮腺炎等症。累及泪腺则可使泪腺分泌的黏蛋白减少,从而出现眼干涩、有异物感、少泪等症。除口眼干燥外,患者还可出现全身症状,如乏力、低热、关节痛、皮疹,30%~50%患者有肾损害,还可表现为消化不良、肝硬化、周围神经炎、甲状腺功能低下、肺纤维化等。另外,临床研究表明,患有干燥综合征的人患恶性淋巴瘤的几率是正常人的44倍。 

此外,蒋主任表示,预防干燥综合征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开始。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口腔和眼部清洁、勤漱口;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戒烟戒酒;做中小强度、间断性的身体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控制出汗量,及时补充水分。

预防普通秋燥

要注意以下几点

秋燥症主要靠预防,应从精神调养、饮食调整、加强锻炼等多方面去协调。

首先,秋季要注意补水。秋季宜多喝水、粥、豆浆,多吃些萝卜、莲藕、荸荠、梨、蜂蜜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

中国人有喝茶的好习惯,茶水不仅生津去火,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特别值得一说的是梨。梨肉脆多汁,酸甜可口,口味芳香,富含糖、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多种维生素,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梨还有医用价值,各种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润肺清心、养血生肌、润肺去燥、利尿润便等功能,还可以助消化,很适宜有内热,出现肺热咳嗽、咽干喉痛、大便秘结者食用。梨还可以加工制作梨干、梨脯、梨膏、梨汁、梨罐头等,也可用来酿酒、制醋。

秋季要尽量少食或不食那些有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姜、蒜、胡椒等燥热之品,少吃油炸、肥腻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状。

END

医院

医院

医院

医院省医院

推行“会员制慢病管理”服务

官方网站:

转载请注明:
http://www.qqxpf.com/jbzl/130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