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圆柱和圆锥
2018-4-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在全国的年会上,江苏省管小冬老师的展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管老师是来自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他是一名副校长,是江苏省小学数学教师优课评比一等奖,江苏省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第一名。他展示的是六年级《认识圆柱和圆锥》。整个课堂教学中有这样的几个亮点:
亮点一、来源于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学习,让学生的学会学习。
师:以前我们研究立体图形从哪儿开始?
生1:从形状。
生2:从几个面。
生3:几条棱。
生4:几个顶点。
师:我们用什么方法研究呢?
生5:看、摸。
师:那么我们分组研究一下,摸一摸,比一比,看看圆柱有什么特点。
[赏析:这是一个我们很多老师想做,又不知道该怎么做的环节,我们天天说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可是怎么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我们总是没有恰当的办法。管老师的这个环节没有多么华丽的课件,没有多么动人的词藻。他就是问了问以前怎么学的,怎么探究的,今天就还是用以前的方法研究新的问题。]
亮点二、让学生在生成中学会新知识。
师:大家刚才摸一摸,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1:圆柱的两边有两个圆,这两个圆一样大。
师:这两个圆一样大,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们量它们的直径了。也可以量它们的半径。
师:这两个圆就是圆的底面,是两个一样的圆。
生2:圆柱可以滚动。
生3:能滚的这个面是个弯曲的面。
师:这个弯曲的面就是圆柱的侧面。我们刚才从数量、特征上研究了圆柱,看来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曲面组成的。那么下面我们看看这个腰鼓,他是不是圆柱呢?
生4:这个不是圆柱,圆柱是粗细一样的,那个腰鼓是不是直的。
[赏析: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动手,发现了两个面和侧面,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入和圆柱的特征,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圆柱的特征。建立起圆柱这个模型之后,教师又引进了一个反例,拿腰鼓让学生判断,结果学生又得出了圆柱是直的这样的说法,对圆柱的特征更进一步了解了。]
亮点三:生生互动中,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了提问与分析。
师:我们看看这个圆锥,仔细观察,你发现圆锥有什么特征?
生1:圆锥是圆柱变来的。
师: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啊?可以给我们解释一下吗?
生1:圆柱上面缩小成一个点就变成了圆锥。
师:谁来提问,引导大家进一步了解圆锥呢?
生2:圆锥有几个面呢?
生3:两个面。
生4:什么样的两个面呢?
生5:一个是侧面,一个是底面。
生6:他们是曲面吗?
生7:不是
生8:我觉得是。
师:侧面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一样吗?
生8:不一样。
师:以前我们学过的图形是平面,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圆锥就是由一个底面,一个侧面和一个顶点组成的。
[赏析:这个环节中是由学生和学生的对话进行的,学生通过相互提问,逐渐理清了圆锥的特征,这就是典型的生生互动。]
亮点四:辨析中突破难点。
大家看看下面的圆柱,比较一下这些圆柱,他们有什么特点?
生1:这些圆柱的粗细不同,长短也不同。
师:你说的粗细是指什么?长短指什么?这是生活中的说法,它们和什么有关呢?
生2:粗细和底面半径有关,长短和侧面有关,侧面越宽,就越长。
生3:我觉得长短和圆柱的高有关。
师:大家指一指和长短有关的地方,这就是圆柱的高。你对高还有什么问题?
生4:侧面有高,里面有没有高呢?
生5:里面也有。
生4:你指出里面的高。
生5:上底的圆心到下底的圆心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的高。
师:大家看看这个装满牙签的牙签筒,是个什么形状的,牙签就是这个圆柱的高。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6:圆柱有无数条高,而且都相等。
[赏析:这是这节课一个最亮丽的风景,特别是对于圆柱内部有高,高有无数条这个特征,教师用了形象的牙签筒,学生一目了然突破了教学难点,简直就是神来之笔。]
亮点五:动手发现新大陆。
师:这里有一堆的圆片和一张长方形的纸,大家合作拼出一个长方形。
生1:我用一个长方形和两个相同的圆片可以拼出一个圆柱。
生2:我用一摞相同的圆可以拼出一个圆柱。
生3:我用一个长方形卷起来就拼出了圆柱。
师:这个长方形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形成圆柱吗?
生思考。
师播放旋转门课件。
生4:长方形旋转也可以变成圆柱,而且沿着长和宽旋转,圆柱是不一样的。
生5:旋转形成的圆柱和长方形是什么关系呢?
生4:长方形的长是底面的半径,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反过来就是另外一个圆柱。
生6:圆锥可以旋转得出吗?
生7……
[赏析:这是一个动手的环节,在动手中,学生又发现了圆柱和圆锥和以前的平面图形有关,而且发现了立体图形和平移、旋转这些图形的运动有关系。通过动手让新旧知识产生了联系,简直就是让孩子们发现了新大陆,在一次次的生生互动中,我们看到了孩子智慧的火花一束束地出现,我们为学生喝彩!为教师喝彩!这样的课有自主、有合作、有探究、有导学、有质疑、有验证、有推理,这是大家一致公认的年国赛中最好的一节课!]
张晓刚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