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治疗经验

2022-5-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门诊靠谱吗 https://m-mip.39.net/czk/mipso_5154120.html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出血)被称为糖尿病三大常见慢性并发症,而这三者都属于糖尿病慢性微血管病变,因此经常焦不离孟、孟不离焦,比如发现糖尿病肾病了、往往眼底也出问题了。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肾病一旦发生,只能控制延缓其发展,无法治愈,今天我们讲的就是一例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治疗。健康的肾充满活力,尿毒症的肾萎缩到原本体积的50%变成铁蛋基础情况:宋xx男44岁身高体重65kg。主诉:糖尿病肾病,微量尿蛋白mg(正常0-20mg);神经炎,针刺麻木感(胳膊两小臂、两小腿)。问诊:口渴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易累,畏寒怕冷,自汗,喜眠但是老犯困,睡眠质量不高,手脚冰凉,耳鸣十多年,视物模糊,头晕,上眼皮浮肿,心悸(脉率90-95次),脾气暴躁,腰酸,膝关节微痛,口臭,大便干2、3日1次,小便黄,骚味大。舌苔白微腻微黄望诊:面色黄暗,舌淡,苔白微腻微黄,有齿痕,边微红旧病史:高血压5年,颈椎病,糖尿病肾病,高血脂。辩证:气阴两虚瘀血证立法:益气养阴,通络缩尿方药:七味白术散合生脉饮加味党参茯苓炒白术生甘草藿香葛根麦冬沙参五味子益智仁天花粉知母丹参谷麦芽等20剂水煎服二诊,乏力口渴改善明显,神经炎麻痛减轻,其他多多少少都有减轻,既已得效,效不更方20付。三诊,患者服用中药一月,迫不及待去复查了一次尿微量白蛋白mg,较前mg有所降低,麻痛基本消除,诸症皆减,唯大便仍干,仍以上方出入,加熟大黄9g。四诊,神经炎麻痛完全消除,乏力易累消除,口渴多饮多尿消除,患者已无所苦,但是因为肾病仍希望坚持治疗,所以继续治疗。患者前后吃了大约4个月中药,每月复查尿微量白蛋白,最后一次复查为19mg,已经降低到正常范围,基本上算治愈了。其后半年患者每年查一次微量白蛋白都正常,前几天患者又想吃中药,又复查了尿微量白蛋白,正常。从患者第一次找我治疗到最近这张报告单,这期间大约经历了5年时间,可以确认的是患者糖尿病肾病确实治愈了。尿微量白蛋白3.53,正常范围案例解析:气虚乏力易累,阴虚烦躁口渴,所以属于最常见的糖尿病气阴两虚证,加上麻木刺痛属于瘀血证,所以辨证为气阴两虚兼瘀血证。七味白术散去木香加天花粉、知母清热,丹参活血,合生脉饮、沙参,养阴止渴,五味子益智仁缩尿消除蛋白尿,谷麦芽消食助运等,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养阴、活血通脉、益肾缩尿之功,方随证立,故治疗几个月后不但神经炎治愈、糖尿病肾病也治愈,其余不适症状也都慢慢消除,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整体治疗的魅力所在。糖尿病日常饮食运动血糖管理是预防慢性并发症的关键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病理表现为肾脏肥大、肾小球及肾小管基底膜增厚、肾小球细胞外基质增生等,最终发展为肾功能衰竭,终末期发展成尿毒症,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一个主要死因。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肾病一旦发生肾脏损害,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则病情不可逆,往往进行性发展直至慢性肾功能衰竭。到目前为止,尚无有效方法能够防止其发生和恶化。糖尿病肾病的主要表现为持续性蛋白尿,进入慢性肾衰竭会出现肌酐、尿素氮增高等肾衰表现,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非常的重要。中医治疗糖尿病最好的时期是糖尿肾病3期,仅仅尿微量蛋白质增高,尿微量白蛋白20-mg之间,根据个人经验,此期病人采用中药中药90%可以完全治愈,过往老神治愈的糖尿病肾病3期有多例,非仅此一人。何谓治愈,追踪3、5年尿微量白蛋白复查一直阴性者。糖尿病肾病4期,治疗难度大大增加,但是仍有一定逆转几率;到了糖尿病肾病5期,肌酐、尿素氮都开始超标,治疗只能改善指标和症状,也只是延缓其发展速度,这时期的中医治疗完全逆转肾病的可能性很低。糖尿病肾病晚期,司命之所属,名医也无可奈何总结: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采用可以逆转,中期有部分逆转可能,晚期无法逆转,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非常非常的重要了,老神建议糖友们一年至少1次体检,最重要的检查不是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而是微量白蛋白和眼底检查,因为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只要早期发现,那么治疗几乎没有多大难度。而发现太晚,太严重,用扁鹊先生的话说就是司命之所属也,名医也无能为力了。扩展阅读:1、糖尿病周围神经炎中医辨证治疗;2、糖尿病,血糖高,如何科学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3、小分子肽对糖尿病并发症的营养干预作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qqxpf.com/bfbz/148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