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名师汇总济南市公立小学期末考试

2016-12-3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三年级下册考点汇总:

一、位置与方向

1、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按顺时针方向转:东→南→西→北。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2、基本规律:

(1)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百位上够除,商就是三位数;百位上不够除,商就是两位数;(最高位不够除,就看两位上商。)

()哪一位有余数,就和后面一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

()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除法用乘法来验算

没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关于倍数问题:

两数和÷倍数和=1倍的数

两数差÷倍数差=1倍的数

5、和差问题

(两数和—两数差)÷2=较小的数

(两数和+两数差)÷2=较大的数

三、统计

1、求平均数公式:总和÷份数=平均数总数÷平均数=份数平均数×份数=总和

2、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通常条形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中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折线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扇形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占总体的百分比。

、条形统计图中,一定要看清楚一格表是多少个单位,是表示1、2、5、10或更多单位。

四、年、月、日

1、重要日子: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月1日元旦节;月12日植树节;

5月1日劳动节;6月1日儿童节;

7月1日建党节;8月1日建军节;

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2、一年有十二个月,1..5.7.8.10.12这七个月是1天,.6.9.11这四个月是0天,平年2月是28天,闰年2月是29天,平年全年有65天,闰年全年有66天。

、一年分四季,每个月为一季;

一、二、三月是第一季度,

四、五、六月是第二季度,

七、八、九月是第三季度,

十、十一、十二是第四季度。

、公历年份是的倍数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年不是闰年而是平年,而年是闰年。

5、推算星期几的方法例:已知今天星期三,再过50天星期几?

解析:因为一个星期是七天,那么由50÷7=7(星期)……1(天),知道50天里有7个星期多一天,所以第50天是星期四。

6、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时、分、秒。

7、时间单位进率:1世纪=年,1年=12个月,1日=2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钟

五、两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如:0×=10可以这样想,×5=15,两个因数一共有个0,在所得结果15后面添上个0就得到0×=10

2、笔算乘法: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积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

、几个特殊数:25×=,×8=0

、相关公式:因数×因数=积积÷因数=另一个因数

六、面积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①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②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③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

已知长方形的面积求长:长=面积÷宽

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求边长:边长=面积÷

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求长:长=周长÷2-宽

5.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分米=10厘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1米=10分米

1公顷=00平方米1千米=0米

1平方千米=公顷

6.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也不一定相等。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

1、把1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十分之一,也就是0.1。

2、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的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从小数点后最高位比起。

、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要先对齐小数点再相加、减。

四年级下册考点汇总:

一、整数的运算1、整数加法(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在加法里,相加的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加数是部分数,和是总数。

()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整数减法

(1)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在减法里,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未知的加数叫做差。被减数是总数,减数和差分别是部分数。

()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整数乘法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在乘法里,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都叫做因数。相同加数的和叫做积。

()在乘法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1和任何数相乘都的任何数。

(5)一个因数×一个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整数除法

(1)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2)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

()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任何一个数除以0,均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

(5)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5、整数加法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6、整数减法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7、整数乘法计算法则

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对齐哪一位,然后把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8、整数除法计算法则

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不够除,就多看一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补“0”占位。每次除得的余数要小于除数。

9、运算顺序

(1)小数、分数、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相同;分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相同。(2)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运算;两级运算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第一级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5)第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二、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的概念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字母公式:a+b+c=(b+a)+c2、加法结合律:加法结合律的概念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字母公式:a+b+c=a+(b+c)

、乘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的概念为: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字母公式:a×b=b×a

、乘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的概念为: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字母公式:a×b×c=a×(b×c)

5、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为:两个数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字母公式:(a+b)×c=a×c+b×c

三、小数

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组成。当测量物体时往往会得到的不是整数的数,古人就发明了小数来补充整数,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1、小数基本性质

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计数单位变了。而且,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倍、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倍、0倍。

2、小数的读法

一种是按照分数的读法来读.带小数的整数部分按整数读法读;小数部分按分数读法读.例如:0.8读作百分之三十八,1.56读作十四又百分之五十六。

另一种读法,整数部分仍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若几个零重复,不可只读一个0。例如:0.5读作零点四五;56.02读作五十六点零三二;1.读作一点零零零五。

、小数的比较

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与整数基本相同,即从高位起,依次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加以比较。因此,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大;如果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大;

、小数的性质:

(1)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数不变.

(2)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发生变化.把小数点分别向右移动一位、二位、三位…位,则小数的值分别扩大10倍、倍、0倍……

如果把小数点分别向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则小数的值分别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5、小数的近似值:保留小数:按要求在舍去部分最高位进行四舍五入运算。

6、小数加法: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7、小数减法:小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四、三角形

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

1、生活中的三角形物品

雨伞、帽子、彩旗、灯罩、风帆、小亭子、雪山、楼顶、切成三角形的西瓜、火炬冰淇淋、热带鱼的边缘线、蝴蝶翅膀、火箭、竹笋、宝塔、金字塔、三角内裤、机器上用的三角铁、某些路标、长江三角洲、斜拉桥等。

2、三角形中的线段

(1)中线:顶点与对边中点的连线,平分三角形的面积。

(2)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交点)向其对边所作的垂线段(顶点至对边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角平分线:平分三角形的其中一个角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它到两边距离相等。(注:一个角的平分线是射线,平分线的所在直线是这个角的对称轴)

()中位线:任意两边中点的连线。

、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

任取三角形两条边,则两条边的非公共端点被第三条边连接

∵第三条边不可伸缩或弯折

∴两端点距离固定

∴这两条边的夹角固定

∵这两条边是任取的

∴三角形三个角都固定,进而将三角形固定

∴三角形有稳定性

五年级下册考点汇总:

一、图形的变换

1、轴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两边的图形可以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2、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旋转要明确绕点,角度和方向。

、图形变换的基本方式是平移、对称和旋转。

5、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条对称轴,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任意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二、因数和倍数

1、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因数和倍数的描述: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5、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6、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7、因数<或=它本身、倍数>或=它本身、最大的因数=最小的倍数=它本身

8、个位上是0、2、、6、8的数是2的倍数。

9、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0也是偶数),也就是个位上是0、2、、6、8的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也就是个位上是1、、5、7、9的数。

10、自然数分成偶数和奇数,最小的偶数是0,最小的奇数是1。

11、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12、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1、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1、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的倍数,这个数就是的倍数。

15、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的倍数的最小三位数是。

16、同时满足2..5的倍数,实际是求2××5=0的倍数。

17、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18、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至少个因数)

19、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0、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

21、按因数的个数划分为:自然数分为质数、合数、1和0。

22、按2的倍数划分:自然数分为偶数、奇数

2、以内找质数、合数的技巧:看是否是2、、5、7、11、1…的倍数,是的就是合数,不是的就是质数。

2、20以内的质数:2、、5、7、11、1、17、19。

25、以内的质数:2、、5、7、11、1、17、19、2、29、1、7、1、

、7、5、59、61、67、71、7、79、8、89、97。

26、每个合数都可以由几个质数相乘得到,质数相乘一定得合数。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长方体有6个面。有12条棱,相对(也可以说是平行)的条棱的长度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1)(长+宽+高)×

(2)长×+宽×+高×

5、(1)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有8个顶点。

6、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7、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8、用棱长25px的小正方体摆成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8个小正方体。

9、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10、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11、用刀分开物体时,每分一次增加两个面。

12、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得体积。

1、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1、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V=a3

15、a·a·a·也可以写作“a3”,读作“a的立方”,表示个a相乘

16、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17、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

(横截面积相当于底面积,长相当于高)。

18、1dm3=20px31m3=0dm3

19、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相等,但体积不一定相等。

20、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

21、固体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

22、1L=1dm31ml=1cm31L=0ml

2、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对于同一个物体,体积大于容积。

2、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可以用排水法求体积,形状规则的物体可以用公式直接求体积。

25、排水法的公式:V物体=V现在-V原来

26、也可以V物体=S×(h现在-h原来)

V物体=S×h升高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者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也就是单位“1”。

2、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除数==分子÷分母(除数不能为0,分母也不能够为0))

5、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计算。求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用()÷()=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6、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带分数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的分数。带分数大于1。

真分数<1≤假分数

7、当分子一定是分母的倍数时,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用分子除以分母。

8、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子除以分母,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是原来的分母。

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10、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两个数的公倍数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11、⑴两个连续的自然数只有公因数1,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积。

如:和是两个连续的自然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12。

⑵两个不同的质数只有公因数1,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质数的积。如:5和7是两个不同的质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5。

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较小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数。如:2是8的倍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8,最小公倍数是2。

12、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1、(1)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约分时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2)约分可以一次性约分(用最大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分母)

也可以逐步约分(用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分母)

1、(1)比分数的大小:分母相同,分子大,分数就大;分子相同,分母小,分数才大。

(2)分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同分子比较;通分分比较;化成小数比较

15、(1)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通分时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2)通常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比较合适。

16、小数化成分数:看小数的位数,小数表示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所以可以直接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在化简。

17、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1)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母化成整十整百…的分数

(2)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要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18、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其他的质因数,就能够化成有限小数。反之则不可以。

19、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结果要是最简分数。

20、异分母分数要先通分才能够相加、减。

21、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相同。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于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22、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众数可以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2、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分为: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趋势,便于比较。

六年级下册考点汇总:

一、负数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像-16、-、-/8、-0.…这样的数叫做负数。-/8读作负八分之三。16,,/8,6.…这样的数叫做正数。正数前面可以加“+”号,也可以省去“+”号。+6.读作正六点三。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5、16℃读作十六摄氏度,表示零上16℃;-16℃读作负十六摄氏度,表示零下16℃.

6、如果表示存入元,那么-表示支出了元。向东走m记作+,向西m记作-。

7、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都比0大,负数都比正数小。负号后面的数越大,这个数就越小。如:-8<-6。

二、圆柱和圆锥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底面,周围的面叫做侧面,底面是平面,侧面是曲面,。

5、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

6、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即S表=S侧+S底×2或2πr×h+2×πr2

7、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即S侧=Ch或2πr×h

8、圆柱的体积=圆柱的底面积×高,即V=sh或πr2×h

(进一法: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数的时候,省略的位上的是或者比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9、圆锥只有一个底面,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个曲面。

10、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测量圆锥的高: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11、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扇形。

12、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即V锥=1/Sh或πr2×h÷

1、常见的圆柱圆锥解决问题:①、压路机压过路面面积(求侧面积);②、压路机压过路面长度(求底面周长);③、水桶铁皮(求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④、厨师帽(求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通风管(求侧面积)。

三、比例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7、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2:1=6:

8、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9、比例的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向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例如:由:2=6:可知×=2×6;或者由x×1.5=y×1.2可知x:y=1.2:1.5。

10、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数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例如::x=:8,内项乘内项,外项乘外项,则:x=×8,解得x=6。

11、正比例和反比例:

(1)、成正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y/x=k(一定)

例如: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因为: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②、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因为: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一定)。③、圆的面积和半径不成比例,因为:圆的面积÷半径=圆周率和半径的积(不一定)。

④、y=5x,y和x成正比例,因为:y÷x=5(一定)。

⑤、每天看的页数一定,总页数和天数成正比例,因为:总页数÷天数=每天看页数(一定)。

(2)、成反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例如:①、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因为: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②、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因为:单价×数量=总价(一定)。

  ③、长方形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成反比例,因为: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

  ④、0÷x=y,x和y成反比例,因为:x×y=0(一定)。

  ⑤、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烧的天数成反比例,因为:每天烧煤量×天数=煤的总量(一定)。

12、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例如:图上距离50px,实际距离km,则比例尺为50px:km,最后求得比例尺是1:00。

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例如:已知图上距离50px和比例尺,则实际距离为:2÷1/00=px=km。

1、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例如:已知实际距离km和比例尺1:00,则图上距离为:×1/00=2(cm)

四、统计

  1、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2、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五、数学广角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Ok,知识点总结就到这里,快快转发给更多的小伙伴们分享吧。期末考试尽在掌握中~

明天6月27日将会推送公立小学语文下册期末知识点总结哦~~









































北京哪个医生治疗白癜风好
白癜风治疗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qqxpf.com/bfbz/55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