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来了第五期

2017-3-1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生化知识点

第七章脂类代谢

一、脂类的消化

脂类: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

1、部位主要在小肠上段

2、条件①乳化剂(胆汁酸的乳化作用);②酶的催化作用

二、脂类的吸收

1、部位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

三.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一)脂肪的动员

1、定义: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肪脂酶逐步水解为FFA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2、关键酶:激素敏感性脂酶(三酰甘油脂酶)

3、脂解激素:能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去甲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甲状腺激素(TSH)等。

4、抗脂解激素:抑制脂肪动员,如胰岛素、前列腺素E2、雌二醇等。

(二)脂肪酸氧化(β-氧化)

1、部位:

(1)组织:除脑组织外,大多数组织均可进行,其中肝、肌肉最活跃。

(2)亚细胞:胞液、线粒体

2、过程:

(1)脂酸的活化——脂酰CoA的生成(胞液)

关键酶:脂酰CoA合成酶:存在于内质网及线粒体外膜上活化形式:脂酰CoA

条件:ATP、HSCOA、Mg2+,消耗两个高能磷酸键

(2)脂酰CoA进入线粒体(载体分子——肉碱)关键酶:肉碱脂酰转移酶I

(3)脂肪酸的β-氧化(线粒体):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4)脂酸氧化的能量生成——以16碳软脂酸的氧化为例

四个重复步骤:脱氢、水化、再脱氢、硫解

产物:1分子乙酰CoA1分子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1分子NADH+H+1分子FADH2软脂酸(16C)的彻底氧化

7轮循环产物:8分子乙酰CoA7分子NADH+H+7分子FADH2

能量计算:生成ATP8×12+7×3+7×2=净生成ATP–2=

脂酸氧化是体内能量的重要来源

(三)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1、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三者总称为酮体。

2、合成原料:脂酸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

3、代谢定位:生成:肝细胞线粒体利用:肝外组织(心、肾、脑、骨骼肌等)线粒体

4、酮体生成和利用的特点:肝内生成,肝外利用

5.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

①酮体是肝脏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并且酮体可通过血脑屏障和肌肉的毛细血管壁,是肌肉尤其是脑组织的重要能源。

②酮体利用的增加可减少糖的利用,有利于维持血糖水平恒定,节省蛋白质的消耗。

③在饥饿、糖尿病、高脂低糖膳食时,脂肪动员加强,酮体生成增加,引起酮血症和酮尿症及酮症酸中毒。

6、酮体生成的调节

1)饱食及饥饿的影响(主要通过激素的作用)

饱食————胰岛素增多————抑制脂解,脂肪动员————脂酸β氧化减弱,酮体生成下降————进入肝的脂酸

2)肝细胞糖原含量及代谢的影响

糖代谢减弱,脂酸β氧化及酮体生成均加强

3)丙二酰CoA抑制脂酰CoA进入线粒体

丙二酰CoA竞争性抑制肉碱脂酰转移酶,抑制脂酰CoA进入线粒体,脂酸β氧化减弱,酮体生产减少。

四、胆固醇代谢

(一)胆固醇的生理功能:

1、是生物膜的重要成分,是决定细胞膜性质的一种

重要成分。

2、是合成胆汁酸、类固醇激素及维生素D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前体。

(二)胆固醇在体内含量及分布1、分布:

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中大约?分布在脑、神经组织肝、肾、肠等内脏、皮肤、脂肪组织中也较多肌肉组织含量较低肾上腺、卵巢等合成类固醇激素的腺体含量较高

2、存在形式:游离胆固醇胆固醇酯

(三)胆固醇的合成

1、合成部位

组织定位:除成年动物脑组织及成熟红细胞外,几乎全身各组织均可合成,以肝、小肠为主。

细胞定位:胞液、光面内质网

2、合成原料:18乙酰CoA+36ATP+16(NADPH+H+)3、关键酶:HMG-CoA还原酶

(四)胆固醇的转化

1、转变为胆汁酸(肝脏)2、转化为类固醇激素3、转化为7-脱氢胆固醇

五、血浆脂蛋白的分类

1、电泳法:CM、脂蛋白、前脂蛋白、脂蛋白2、超速离心法:CM、VLDL、LDL、HDL

3、载脂蛋白定义:载脂蛋白指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apoA、B、C、D、E

4、CM的生理功能: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至骨骼肌、心肌、脂肪等组织,运输外源性胆固醇至肝脏。

VLDL的生理功能:运输内源性的甘油三酯

LDL的生理功能:转运肝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

HDL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参与胆固醇的逆向转运,即将肝外组织细胞内的胆固醇,通过血液循环转运到肝,被肝摄取的胆固醇可转化为肝汁酸或直接通过胆汁排出体外。

第八章生物氧化

1.生物氧化:是指糖、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逐步释放能量的过程。

2.营养物质的生物氧化过程与在体外氧化或燃烧过程的异同:

3.物质在生物体内通过加氧、脱氢和失电子等方式进行氧化。

4.呼吸链:也称电子传递链,是位于线粒体内膜(原核细胞位于胞膜)的一组排列有序的氢和电子传递体,将代谢物脱下的氢传递给氧生成水

5.呼吸链作用:将生物氧化脱下的氢和电子经各传递体的链式反应,依次传递给氧生成水,并产生能量用于ATP的生成。

6.呼吸链组成成分:①铁硫蛋白,传递电子②NAD+/NADP+,传递电子和氢③黄素蛋白,传递电子④泛醌,传递电子和氢⑤细胞色素有a、b、c三种,传递电子,其电子传递顺序Cytb→Cytc1→Cytc→Cytaa3→?O2

7.四种具有传递电子功能的酶复合体:

①复合体Ⅰ:NADH-泛醌还原酶,将电子从NADH传递给泛醌②复合体Ⅱ:琥珀酸-泛醌还原酶,将电子从琥珀酸传递给泛醌③复合体Ⅲ: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将电子从NADH传递给泛醌④复合体Ⅳ:细胞色素氧化酶,将电子从细胞色素c传递给氧

8.NADH氧化呼吸连

NADH→复合体Ⅰ→Q→复合体Ⅲ→Cytc→复合体Ⅳ→O2

9.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琥珀酸→复合体Ⅱ→Q→复合体Ⅲ→Cytc→复合体Ⅳ→O2

10.高能键:在标准条件下水解时释放的自由能大于30.5KJ/mol的化学键称为高能键,常表示为‘‘~”。

11.ATP的生成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

12.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分解代谢过程中,底物因脱氢、脱水等作用而使能量在分子内部重新分布,生成高能磷酸化合物,然后将高能基团转移给ADP生成ATP的过程。

13.氧化磷酸化: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代谢物脱下的氢/电子经呼吸链氧化生成水时,释放的能量能够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又称为偶联磷酸化。(是体内主要的产能方式)

14.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复合体Ⅰ、Ⅲ、Ⅳ

推测偶联部位的依据:

①磷/氧比值:每消耗1摩尔氧原子所消耗的无机磷摩尔数,即:合成ATP的摩

氧生成水,并产生能量用于ATP的生成。

15.ATP合酶包括F0和F1两部分。H+顺梯度经过F0回到基质时将能量提供给F1,F1利用离子转移的能量合成ATP18.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①抑制剂:

(1)呼吸链抑制剂:阻断呼吸链中某些部位电子传递给氧

(2)解偶联剂:使氧化与磷酸化偶联过程脱离。如:二硝基苯酚,解偶联蛋白

(3)氧化磷酸化抑制剂:对电子传递及ADP磷酸化均有抑制作用。

如:寡霉素

ADP的调节作用:氧化磷酸化的速度主要受ADP的调节。

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诱导细胞膜上Na+,K+–ATP酶的合成,亦可促进解偶联蛋白基因表达。

线粒体DNA突变:突变直接影响氧化磷酸化过程,使ATP生成减少、细胞功能下降而致病。

16.肌肉和脑组织中,ATP将高能磷酸转移给肌酸生成磷酸肌酸,磷酸肌酸是ATP的储存形式。

17.胞浆中NADH必须经一定转运机制进入线粒体,再经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其进入呼吸链的两种机制:3-磷酸甘油穿梭,脑和骨骼肌,最终生成1.5个ATP。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肝和心肌,经NADH呼吸链生成2.5个ATP。

第九章氨基酸代谢

1.蛋白质消化的生理意义:便于吸收、消除种属特异性。

2.胃蛋白酶的最适PH值1.5~2.5.

3.小肠是蛋白质消化的主要部位。蛋白质的消化主要靠胰酶来完成,分为内肽酶和外肽酶。

4.氨基酸的吸收主要在小肠中进行,是一个耗能的主动吸收过程。

5.人肠粘膜上有5种类型的载体:中性氨基酸载体、碱性氨基酸载体、酸性氨基酸载体、亚氨基酸和甘氨酸载体、二肽或三肽的载体

6.γ-谷氨酰基循环:谷胱甘肽对氨基酸的转运、谷胱甘肽再合成

7.蛋白质的营养作用:①维持细胞组织的生长、更新、修复;②参与合成重要的含氮化合物;③氧化供能。

8.氮平衡:是指摄入氮与排出氮之间的平衡关系。氮总平衡:摄入氮=排出氮(正常成人)氮正平衡:摄入氮排出氮(儿童、孕妇等)氮负平衡:摄入氮排出氮(饥饿、消耗性疾病患者)

9.蛋白质的最低生理需要量:30~50g/天,我国营养学会推荐的需要量:70~80g/天

10、必需氨基酸:指体内需要而自身又不能合成的、必需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共有八种。(来写一两本淡色书)

体内可以合成,不需要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称为非必需氨基酸。精氨酸和组氨酸属半必需氨基酸。

11、蛋白质的腐败作用:肠道细菌对部分未消化的蛋白质及部分消化产物所进行的代谢作用,称为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12.食物蛋白质经消化吸收的氨基酸与体内组织蛋白质降解产生的氨基酸混合在一起,分布于体内各处,参与代谢,称为氨基酸代谢库。

13.氨基酸的来源:①食物蛋白质的消化吸收②组织蛋白质的分解③利用α-酮酸和氨合成的非必需氨基酸。

氨基酸的去路:①合成组织蛋白质和多肽②经脱羧产生α-酮酸和氨,或脱羧产生胺类和二氧化碳等③转变成其他含氮化合物。

氨基酸分解代谢的最主要反应是脱氨基作用,脱氨基方式有:氧化脱氨基、转氨基作用和联合脱氨基,以联合脱氨基最为重要。

L-谷氨酸氧化脱氨基作用

谷氨酸+NAD(P)++H2O?α-酮戊二酸+NAD(P)H+NH3+H+

催化反应的酶:L-谷氨酸脱氢酶,存在于肝、脑、肾中,辅酶为NAD+或NADP+其逆反应是细胞合成谷氨酸的主要方式。

转氨基作用:是指氨基酸在氨基转移酶或称转氨酶的作用下,将α-氨基转移到α-酮酸的羰基碳原子上,生成相应的α-酮酸和一个新的α-氨基酸。

转氨酶的辅酶是磷酸吡哆醛,大多数氨基酸可参与转氨基作用,但赖氨酸、脯氨酸和羟脯氨酸除外。

转氨基作用的生理意义:不仅是体内多数氨基酸脱氨基的重要方式,也是机体合成非必需氨基酸的重要途径。(通过此种方式并未产生游离的氨)

联合脱氨基作用:

①转氨基偶联氧化脱氨基作用:主要在肝、肾组织进行。③转氨基偶联嘌呤核苷酸循环:主要在肌肉组织进行。

19.氨①氨是机体正常代谢产物,具有毒性;②体内的氨主要在肝脏合成尿素而解读;③正常人血氨浓度一般不超过0.6μmol/L。

20.血氨的来源:①氨基酸脱氨基作用以及胺类的分解可产氨②肠道吸收的氨(腐败作用、肠道尿素水解)③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氨(主要来自谷氨酰胺)

血氨的去路:①在肝内合成尿素,经肾排出体外(主要)②在脑组织中合成谷氨酰胺,运输到肾③合成非必需氨基酸及其它含氮化合物。

21.氨是有毒物质,是以丙氨酸和谷氨酰胺两种形式运输的。

⑴丙氨酸-葡萄糖循环意义:①肌肉中氨以无毒的丙氨酸形式运输到肝②肝为肌肉提供合成丙酮酸的葡萄糖。(反应过程)

⑵谷氨酰胺的运氨作用:部位是脑和肌肉。意义:谷氨酰胺是氨的解毒产物,也是氨的储存及运输形式。(反应过程)

尿素的生成部位主要在肝细胞的线粒体及胞液中。尿素的生成过程称为鸟氨酸循环又称为尿素循环或Krebs-Henseleit循环。

23.尿素的合成过程:

⑴氨基甲酰磷酸的合成(肝细胞线粒体),由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Ⅰ催化,N-乙酰谷氨酸

是该酶的别构激活剂。反应不可逆,消耗2分子ATP。CO2+NH3+H2O+2ATP→氨基甲酰磷酸+2ADP+Pi

⑵瓜氨酸的合成(线粒体),由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催化,瓜氨酸生成后进入胞液。

鸟氨酸+氨基甲酰磷酸→瓜氨酸

⑶精氨酸的合成(胞液),由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裂解酶催化。天冬氨酸+瓜氨酸→精氨酸代琥珀酸→精氨酸+延胡索酸

⑷精氨酸水解生成尿素(胞液),由精氨酸酶催化精氨酸→尿素+鸟氨酸⑸反应小结

原料:2分子氨,一个来自于游离氨,另一个来自天冬氨酸。过程:先在线粒体中进行,再在胞液中进行。耗能:3个ATP,4个高能磷酸键。

血氨浓度升高称高氨血症,常见于肝功能严重损伤时,尿素合成酶的遗传缺陷也可导致高氨血症。高氨血症时可引起脑功能障碍,称氨中毒。

氨基酸脱羧基

①γ-氨基丁酸(GABA):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②组胺是强烈的血管舒张剂,可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还可刺激胃蛋白酶及胃酸的分泌。

③5-羟色胺(5-HT)在脑内作为神经递质,起抑制作用;在外周组织有收缩血管的作用。

④牛磺酸由半胱氨酸生成,是结合胆汁酸的组成成分,脑内具有抑制性递质的作用。

⑤多胺是调节细胞生长的重要物质。在生长旺盛的组织(如胚胎、再生肝、肿瘤组织)含量较高,其限速酶鸟氨酸脱羧酶活性较强。

26.一碳单位的代谢:有些氨基酸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可产生含1个碳原子的活性基团,称为一碳单位。种类:甲基-CH3甲烯基CH2-甲炔基-CH=甲酰基-CHO亚胺甲基-CH=NH他们分别来自色氨酸、蛋氨酸、组氨酸、甘氨酸和丝氨酸。

投稿人:贾培培









































北京中医白癜风医学研究
白癜风症狀

转载请注明:
http://www.qqxpf.com/bfbz/67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