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3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2021-9-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新课学习)
2、神经调节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3、生物神经调节微课
PPT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反射与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2)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脑又包括大脑、小脑、脑干、下丘脑等)
(3)反射的类型: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不需要大脑皮层,固定、永久、不消退。举例: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条件反射后天获得,需大脑皮层参与,暂时、可变、易消退。举例:望梅止渴、谈虎色变。
(4)反射的过程: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神经中枢随之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神经中枢的兴奋通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效应器对刺激做出应答反应。
2.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1)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2)反射弧各部分的判断:①神经节所在为传入神经②相邻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3)反射发生的条件:①适宜强度的刺激②反射弧完整。注意:针刺手指产生痛觉并非是反射。
(4)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神经元包含细胞体和突起,突起分为树突(多而短)、轴突(长而少)。
实际图简图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受到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离子基础如下图:
2.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轴突或长树突并被髓鞘包裹形成的纤维状结构。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1)B点给与刺激,兴奋传导的方向:B→A,B→C。电流的方向:膜内:B→A,B→C;膜外:A→B,C→B。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膜外电流相反。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①形式(局部电流、电信号、神经冲动)②可以双向传导(刺激离体神经的中部),反射发生时,单向传导。
(3)电位计的偏转:
下图可以证明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刺激c点,指针不偏转;刺激bd间任意一点(不包含b、d),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
(4)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ab:静息状态;K+外流(静息电位)
b点:给以刺激,Na+内流
bd:Na+继续内流,d点产生峰值(b~d是动作电位形成过程)
df:恢复静息状态的过程,K+外流
fg:吸钾排钠,恢复刺激前的状态
静息电位:靠K+外流,与细胞内K+浓度有关;动作电位:靠Na+内流,与细胞外Na+浓度有关;
降低细胞外Na+离子的浓度,会使动作电位降低;提高细胞外K+浓度,会使静息电位降低。
三、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1.突触
相邻两个神经元并不是直接接触的,而是靠突触建立起联系。
(1)突触小体:神经元的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一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
突触小体中含有线粒体,提供能量,方便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的释放。突触小泡来自高尔基体,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
(2)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中突触间隙的本质是组织液,突触后膜上含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3)突触的类型:(轴突—胞体型);(轴突—树突型)。
(4)突触后膜可以是下个神经元细胞体的膜或树突的膜。
(5)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兴奋;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抑制。
2.兴奋在突触传递过程
(1)兴奋到达突触小体,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若释放兴奋性递质,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Na+离子通道打开,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其他区域尚处于静息状态(外正内负),则形成局部电流,完成兴奋的传递。
(2)兴奋到达突触小体,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若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阴离子通道打开,阴离子内流,不能产生动作电位(依旧外正内负),其他区域也处于静息状态(外正内负),则不能形成局部电流,兴奋被抑制。
(3)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兴奋在突触的传递是单向的。
(4)在突触处信号的转变过程: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兴奋在突触传递的特点
(1)特点:①单向②延搁
(2)实验证据:
▲ab=bd,刺激b点,先左偏再右偏;▲ab=bd,刺激c点,只右偏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1)大脑皮层是最高级的神经中枢,基本功能是:感知外部世界,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高级功能: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大脑皮层中的言语区有W区、S区、H区和V区(S区→说,H区→听,W区→,V区→看)。
(2)短期记忆: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区域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的突触建立有关。
五、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
(2)不同神经中枢相互联系相互调控
(3)举例:
当膀胱中尿液充斥,膀胱牵张感受器兴奋,将信号传至低级中枢脊髓,再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尿意,大脑皮层分析综合,若符合排尿的条件,将信号传至脊髓再通过传出神经到达膀胱,排出尿液。若条件不符合则调控低级中枢,等待时机。
幼儿,大脑发育不健全,当膀胱中尿液达到一定程度,膀胱牵张感受器兴奋,排尿反射随即发生,出现尿床的情况;成年人受外伤,高位截瘫,低级中枢失去与大脑的联系,当膀胱中尿液达到一定程度,反射也随即发生出现“失禁”的情况。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