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痛症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性分析
2017-5-2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进来的朋友如果想参与病情讨论的,可以申请进QQ群足跟痛恢复与治疗交流.这是病友群,请商家勿加。
下文是正文,十分感谢原文作者和发表的平台。
跟痛症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性分析
苏同政1,刘红2,董建文3
(1.山东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山东济南;2.山东中医药大学微循环实验室,山东济南;3.山东中医院骨科,山东济南)
摘要:比较性的探讨跟痛症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性。对38例跟痛症患者及30例无跟痛症患者进行影像
学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跟痛症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
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表明跟痛症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密切的相关性。
关键词:跟痛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学;相关性;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X()07--02
CorrelationBetweenHeelPainandDegreeofLumbarDiscHerniation
SUTong-zheng1,LIUHong2,DONGJian-wen3(1.CollegeofClinicalMedicine,Shando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Jinan,Shandong,China;2.Shando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MicrocirculationLaboratory,Jinan,Shandong,China;3.DepartmentofOrthopedics,SecondAffiliatedHospitalofShando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Jinan,Shandong,China)
Abstract:Comparativestudywithlumbardischerniationwithpaincorrelation.38casesofpatientswithpainand30pain-freepatientswithimagingandanalyzed.Theresultsshowedthatthetwogroupstheincidenceoflumbardischerniationweresignificantlydifferent(P0.05),lumbardischerniationinpatientswithpain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normal,indicatingthatpainandlumbardischerniationwithaclosecorrelation.
Keywords:heelpain;lumbardischerniation;etiology;correlation;clinicalresearch
跟痛症是跟部周围疼痛性疾病的总称,好发于40~60岁的中年人或老年人。随着人体机体素质的下降,长期慢性的劳损,以及持久站立、行走及运动的刺激均可使滑囊囊壁充血、肥厚、囊腔积液;跖腱膜附着处产生充血性渗出、钙化性改变;脂肪垫充血、肥厚;跟腱附着处或跟腱纤维撕裂,组织渗出;跟骨亦出现退行性改变,从而产生各种跟骨周围痛症表现[1]。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或腰椎髓核脱出症。腰椎间盘包括髓核及其外围的纤维环及上、下的软骨板,具有弹性。随着日常活动及年龄的增长,发生退行性变。在这基础上受到不平衡的承重压力,使纤维环在薄弱处破裂,髓核由破裂处脱出,髓核的突出部分和碎裂的纤维环突入椎管,压迫脊髓圆锥、腰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起腰神经痛
或坐骨神经痛[2]。传统观点认为跟痛症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之间无明显联系,将跟痛症主要责之于:①外伤学说,Vasavada称在CT片上可见到应力骨折。休息、停止运动、减少运动量或减缓运动速度可缓解疼痛,系直接多次微损伤积累而成。②足跟内高压,Massab认为跟骨痛与血液动力学有密切关系,在足跟受损伤时引起无菌性炎症,骨内静脉回流障碍,瘀血、缺氧、间质水肿而致骨内压增高引起疼痛。他报道用跟骨钻孔术减压治疗有效。③神经根卡压,Przuluki指出趾展小肌之支配神经枝周围纤维化(外跖神经的一枝)是促成跟痛的原因。即由于内跖、外跖神经枝受到周围软组织慢性炎症的卡压造成症状。故常将跖筋膜炎作为足跟痛的病名。④老化,Prichasub称是正常老年化过程,即中年后体重增加,导致足跟部软组织纤维化、退行性变,与平跖足也有关。⑤骨刺,Mann认为是跟骨结节前部的骨刺形成后的慢性刺激,在跟骨刺切除时亦间接缓解了神经支的压迫。⑥足的异常结构如外翻足可产生跟骨内侧结节的牵扯引起疼痛,平跖也是原因之一。⑦与某些疾病有关如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红斑狼疮、周围神经炎、腰椎间盘后凸症等,应作相应检查。⑧炎症如跟骨的滑囊炎、腱膜炎、肌腱炎、骨膜炎等。总之与外伤、无菌性炎性肿和卡压等有关[3]。两者均是与人体衰老有密切联系疾患,在中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讨论两者之间的关系,对预防和治疗这两种疾病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为此作者自—年对38例跟痛症的患者和30例无跟痛症者进行DR-X线片及CT摄片分析,探讨跟痛症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8例跟痛症患者中,男23例,女15例,男女之比为1.5∶1;年龄54~72岁,平均63岁;其中54~60岁14例,61~65岁13例,66~72岁11例;病程7个月~2年,平均1年6个月。无跟痛症者30例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56~68岁,平均62岁;其中56~60岁14例,61~65岁9例,65~68岁7例。
1.2 临床表现 在38例跟痛症患者全部为单侧足跟痛,均有不同程度的行走困难,3例严重者需扶拐行走,28例具有起步痛的特点,以晨起、运动量大或跑跳时特别明显。14例患者表现有夜间痛、休息痛;16例足跟部有明显压痛点,疼痛在跟骨内侧结节处或足跟底部痛,其余患者足跟部无明确压痛点;体重指数超标者24例,占63%;跟骨侧位轴位X片显示跟骨可见骨赘形成的有10例。12例患者局部有
肿胀伴压痛。
1.3 影像学检查 所有病人均摄腰椎正侧位DR-X线片,排除腰椎结核、肿瘤、脊椎滑脱。结果显示脊柱侧弯或旋转,腰椎前凸减小,椎体间隙变宽,椎体骨向椎管腔内增生,关节间隙变窄而不规则,相邻关节面骨质硬化,小关节增生,上下关节突交错,神经孔变小。脊柱退变明显,多节段改变24例,全部发生在跟痛证患者中。其中5个节段椎体改变5例,4个节段7例,3个节段9例,2个节段3例,腰椎CT矢状径检查见椎体后纵韧带增生、钙化,黄韧带肥厚、皱折,椎间盘突出,侧隐窝狭窄。病变处腰椎管前后径变小,前后径8mm,横径10mm。
2 观测方法
2.1 肉眼观察法 根据肉眼观察腰椎CT片所见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突出物最大矢径≤同层面椎管最大矢径的1/3;中度:突出物最大矢径≤同层面椎管最大矢径的2/3,且同层面椎管最大矢径的1/3;重度:突出物最大矢径≤同层面椎管最大矢径,且同层面椎管最大矢径的
2/3。
2.2 腰椎间盘突出分级计量标准[4-6] Ⅰ级:突出物最大矢径与同层面椎管最大矢径之比即矢径指数≤25%,同侧隐窝有效矢径≥4mm;Ⅱ级:突出物最大矢径与同层面椎管最大矢径之比即矢状径指数≤45%,同侧隐窝有效矢径≤4mm或2mm;Ⅲ级:突出物最大矢径与同层面椎管最大矢径之比即矢状径指数≥45%,同侧隐窝有效矢径≤2mm。
2.3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用SASS8.1软件统计分析,以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及分析
3.1 肉眼观察 跟痛证患者并发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占71.1%,其中54~60岁者占64.3%,61~65岁者占76.9%,66~72岁者占72.7%。无跟痛证但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占33.3%,其中56~60岁者占28.6%,61~65岁者占22.2%,66~68岁者占42.9%。跟痛证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跟痛证者,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3.2 腰椎间盘突出分级 跟痛证并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占78.9%,其中54~60岁者占71.4%,61~65岁者占84.6%,71~82岁者占81.8%。无跟痛证但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占33.3%,56~60岁者占28.6%,61~65岁者占22.2%,66~68岁者占42.9%。跟痛证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跟痛证者,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4 讨 论
4.1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跟痛证病机 突出的椎间盘对周围的组织既有机械刺激,又有化学刺激[7]。
(1)机械刺激:①压迫后纵韧带及纤维环表层:后纵韧带与纤维环表层的纤维接受窦椎神经返支的支配,当突出物刺激该神经返支时,即可出现腰骶部及臀部疼痛。②压迫硬膜囊和马尾神经:硬膜囊前层与后纵韧带间的空隙较小,若突出物较大或位于椎体后缘中央时,势必压迫硬膜囊和马尾神经而导致相应区域的感觉障碍或运动功能的丧失。③压迫椎管内静脉丛和脂肪:当突出物压迫椎管内静脉丛时,可引起静脉回流受阻。硬膜外脂肪因受压坏死、液化而产生炎症反应,可在神经根周围形成粘连。这些变化都会减少椎管的有效容积,致使神经根受压加重。④直接压迫神经根。(2)化学刺激:①H+浓度升高:炎症区域内糖、蛋白、脂肪等分解代谢亢进和氢化过程障碍,故而产生酸性中间代谢产物的堆积,如乳酸、脂肪酸、酮体、组氨酸、色胺酸等,从而引起H+浓度升高。实验证明,将H+移入组织内,pH值小于6.2时病人即开始感到疼痛,pH达到3.2时最痛。②炎症区域内出现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如5-HT、肽类等,可使局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其中肽类致痛性最强。③K+增多:由于损伤或炎症,病灶内血细胞破坏,K+由细胞内释出,只要达到细胞内浓度的1/10,即可引起疼痛。④炎症区域内渗透压增高:由于病变组织内的各种分子和离子的浓度增加,渗透压也因此而增高,造成局部肿胀。肿胀对神经而言是一种压力刺激,因而产生疼痛。⑤钙化现象:炎症区域内酸根增多,钙与酸根结合成为钙盐而沉着,钙化可以影响活动功能。以上种种原因不但引起病灶周围疼痛,而且疼痛可以沿着神经走行,放射至神经分布的远端,造成相应神经分布区的疼痛。坐骨神经来自骶丛。骶丛由L4~S3神经的前支所组成,坐骨神经行至腘窝上角处或股下1/3处分为胫总神经和腓总神经,胫总神经的终末分支足底内外侧神经最终分布到足跟部及周围。从解剖学的角度讲,L3/4、L4/5、L5/S1椎间盘突出,皆可压迫相应层面的神经根,造成骶丛受累,不但可以造成腰骶部的疼痛,活动受限及功能障碍,而且疼痛可以沿着坐骨神经走行分布,造成腿部及足跟部的疼痛及相应的功能障碍。总之,跟痛证是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一种疾病,引起足跟部的疼痛及行走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有学者就跟痛证进行了研究,但多集中于相应部位的神经卡压、足跟部骨赘形成后的刺激等等,忽视从腰椎与跟痛证之间关系看跟痛证,今后应该从神经体液因子等角度进一步研究跟痛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为该病的治疗提供充分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镤.临床穴位注射治疗法[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
社,:-.
[2]孟继懋.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骨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
[3]崔海峰,苗旭漫,徐爽,等.跟痛症诊治进展[J].吉林医学,
,29(13):-.
[4]SPivakJM.Degenerativelumbarspinalstenosis[J].JBoneJoint
Surg(am),,84:-.
[5]PostaeehiniF.Managementoflumbarspinalstenosis[J].JBone
JiontSurg(Br),,78:-.
[6]PostaeehiniF.Surgiealmanagementoflumbarspinalstenosis[J].
Spine,54:-.
[7]梁福民,殷好治.腰椎疾病比较影像学[M].济南:山东科学
技术出版社,.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