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苏口服液在神经内科的应用

2017-6-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活力苏口服液在神经内科的适应症:

脑血管病(梗塞、出血)后伴失眠、抑郁症状等、脑供血不足、神经衰弱、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适应症及治疗机理Indications1适应症

活力苏口服液在神经内科的适应症:脑血管病(梗塞、出血)后伴失眠、抑郁症状等、脑供血不足、神经衰弱、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相关知识

脑梗塞、脑出血是神内科多发病和常见病,脑梗塞、脑出血后患者常伴发一系列的其他症状,如:失眠,抑郁等等。

国外报道:脑梗死后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占脑梗死患者的12%~64%。

脑梗死后出现抑郁症状与患者中枢神经损伤、神经内分泌改变以及患者精神压力等有关

2治疗机理

中医:何首乌、黄精、枸杞等具有补益气血、滋养肝肾、益气安神的作用;

西医:调节脑组织中的神经递质含量,保护脑组织神经细胞、增加脑组织血液供应、抗疲劳、缓解压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

抑郁Dprssion1

活力苏对脑梗死后伴抑郁症状患者康复的影响

宋建良,诸国嘉.活力苏对脑梗死后伴抑郁症状患者康复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2(22)

实验分组

对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

无抑郁症状组::60例,除进行常规脑血管病治疗外,还给予神经营养药物、针灸和康复治疗

对照组:54例,治疗方法同无抑郁症状组

活力苏治疗组::55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活力苏10mL,口服,每日2次,4周为1个疗程

观察指标: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5d和30d时抑郁症状的HAMD评分和脑血管病后神经功能的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维尼亚(SSS)评分变化。

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DprssionScal,HAMD)由Hamilton于年编制,是临床上评定抑郁状态时应用得最为普遍的量表。HAMD总分能较好地反映疾病严重程度。

实验结论

活力苏治疗组治疗15d和30d后,活力苏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的HAMD评分显著减低,SSS评分也明显下降,提示总体康复加快,说明活力苏能有效控制患者的抑郁状态,促进患者的康复。

2

活力苏治疗抑郁症中睡眠障碍的疗效观察

张伟,邱昌建等.活力苏治疗抑郁症中睡眠障碍的疗效观察[J].华西药学杂志,,06:-.

抑郁症是一常见病,其症状之一是睡眠障碍,临床上常合用苯二氮卓类药物以改善病人睡眠。对于抑郁症患者,使用常规治疗及苯二氮卓类可以改善病人的某些睡眠指标(睡眠总分、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在此基础上再加用活力苏后可以使更多的睡眠指标(睡眠时间、日间功能障碍等)得到改善。

实验结论

活力苏口服液能明显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睡眠质量。此外,对患者的抑郁、焦虑及躯体症状(如全身疼痛软弱无力、发冷、发热、手脚沉重)等均有改善作用。

失眠Insomnia1失眠的定义

失眠:主要由情志所伤,思虑过多,惊恐体弱,使气血阴阳失和,脏腑功能失调,心神疲劳,神不守舍,不得安眠。

失眠也是临床上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如神经衰弱、抑郁症等。

失眠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调查显示,有33%的美国人、4%~22%的欧洲人患有失眠,而我国目前失眠的发病率高达10%~20%。

2失眠的治疗--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有镇静催眠药

巴比妥类——不良反应较多已基本不用于治疗失眠

苯二氮卓类——非选择性作用于α1、α2和α3受体,具有镇静、肌松、抗焦虑和抗惊厥作用。短效(咪达唑仑、三唑仑等);中效(阿普唑仑、艾司唑仑等);长效(地西泮、氟西泮、氯硝西泮等)

非苯二氮卓类——新型催眠药,能选择性作用于受体,不影响正常睡眠结构,甚至能够改善病人睡眠结构。已批准上市的药物有唑吡坦、扎来普隆和佐匹克隆。

2.抗抑郁药

3.激素替代疗法——褪黑激素

4.中药等。

理想的催眠药物应具有下列特点:吸收快,催眠效果好,改善异常的睡眠时相而不影响正常的生理睡眠,体内消除快无蓄积,清醒后无药物延续作用,但目前为止尚无一种药物完全符合此要求。

小知识

镇静催眠药物治疗原则

用药剂量个体化,尽量使用最低有效剂量

短期用药

按需用药替代持续治疗:剂量维持治疗。

对于需要长期使用催眠药物治疗的病人,目前国外提倡遵循已经有临床证据,支持“按需用药”原则,即根据病人白日工作情况和夜间睡眠需求,考虑使用短半衰期催眠药物,可在症状出现的晚上使用,症状稳定后不推荐每日使用,而是间断性或非连续用药。

3活力苏治疗失眠临床疗效观察

詹淑琴,王玉平,等.活力苏治疗失眠临床疗效观察[A].中国睡眠研究会.年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中国睡眠研究会:,:4.

实验分组

组一:40例,活力苏口服液10ml,Bid;

组二:21例,思诺思按需服用,睡前服用,起始剂量5mg,每晚最大剂量10mL

组三:39例,活力苏口服液10ml,Bid,思诺思按需服用。

注:思诺思:非苯二氮卓类,体现中西结合治疗失眠!!!

实验结果一

阿森斯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三组病例治疗后2、4周末阿森斯量表评分均有显著性下降,P0.01,治疗4周末阿森斯量表评分与治疗2周末比较也有显著性下降,P0.05。

实验结果二

与思诺思组比较,治疗2、4周后日间因子减分活力苏组和合并用药组均优于思诺思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四周末日间因子减分优于2周。

实验结果三

与思诺思组比较,活力苏合并思诺思4周思诺思平均用量小于单独应用思诺思组的用量,P0.05,有显著性差异。

打个小结

活力苏口服液治疗失眠的优势:

有效缓解症状,缩短睡眠潜伏期,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延长总睡眠时间

保持正常睡眠结构

恢复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针对中、重度失眠患者,可以配合西药同时使用,能更好地达到治疗效果,减少西药用量

无依赖性、成瘾性等副作用,可以长期服用

神经衰弱

Nurasthnia1神经衰弱定义

神经衰弱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其症状呈慢性波动性,病情迁延,难以彻底治愈。据调查,全世界该病患病率为5.4%,约2/3患者同时伴有焦虑和抑郁症状。

中医学上无此病名,根据其主要表现可在不寐、健忘、惊悸、头昏等中医病证中找到相应的论述,主要采用补益肝肾、调和阴阳的方法进行治疗。

小知识

神经衰弱发展历史

年:美国神经病学家Bard提出并命名;

年:美国取消此诊断,代之以“慢性疲劳综合症”

目前: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神经衰弱是临床上确实存在的一种疾病实体,故仍保留这一诊断类别。

2活力苏治疗神经衰弱临床观察

医院、医院、医院,

实验方法

本试验采用阳性药平行对照、随机分组、多中心试验的设计方法,对活力苏口服液的有效性进行了临床观察:

实验分组

试验组:例活力苏口服液,2支/日,早、晚各1支,连服1月。

对照组:例安神补脑液,2支/日,早、晚各1支,连服1月。

实验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的总临床症状评分、各单项临床症状评分在第15天和第31天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说明活力苏口服液对于神经衰弱的各项临床常见症状均有较好疗效。

试验组(活力苏口服液)显效率为46.3%,对照组(安神补脑液)为36.2%。本试验结果显示连续服用一个月后,活力苏口服液治疗神经衰弱综合症的总疗效优于安神补脑液。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ticpriphralnuropathy1活力苏加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50例临床研究

孙红斌.活力苏加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50例临床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2:-.

实验结论

活力苏口服液治疗糖尿病常并发周围神经病变(DPN),对改善其自觉症状中的肢体疼痛、麻木、发凉、和感觉异常、感觉减退等有显著疗效(P0.05)。

活力苏口服液中还可改善DPN患者神经纤维传导功能,加快神经传导速度,有良好的耐受性,是治疗DPN的有效方法之一。

神经内科科室其他文献:

[1]秦修平,程庆璋,范存济.活力苏口服液治疗神经衰弱的临床疗效[J].华西药学杂志,,01:-.

[2]佟伟宗,孙大宝,马延,等.活力苏口服液治疗神经衰弱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10:-.

[3]骆翔,周清明,邵启华.活力苏口服液治疗神经衰弱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荟萃,,05:-.

[4]顾耘,等.活力苏口服液治疗肝肾精血亏虚型神经症(神经衰弱)临床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01:10-12.

[5]许良,胡晔,郑舜华.活力苏口服液治疗肝肾精血亏虚型神经衰弱临床疗效的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01:41-43.

[6]刘飒,张岱松.活力苏口服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炎病变56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31:33.

[7]宋建良,诸国嘉,孙新芳,丁靖.活力苏对脑梗死后伴抑郁症状患者康复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2:-.

[8]孙红斌.活力苏加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50例临床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2:-.

[9]杨纪曾,等.活力苏对人脑血流图和动脉压的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年29卷第4期:38-40.

服用建议

在神经内科活力苏服用建议:轻症可单用(1支/次,1-2次/日),较重者配合西药常规治疗。

成都地奥天府药业

注:欢迎大家学习、转发、分享、收藏、点赞哟~









































北京白癜风哪家最好
北京什么医院看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qqxpf.com/jbby/76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