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考研知识点呼吸系统00

2020-9-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北京中科医院公益抗白无止境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231/5972056.html

「内科护理考研知识点」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疾病

五、肺结核

病因及发病机制:结核杆菌

病原体

属分枝杆菌,染色具有抗酸性

传染源

排菌肺结核病人为重要传染源

传染性

此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阴湿处能生存5个月以上;

在烈日暴晒下2hor煮沸5min能被杀死,70%乙醇接触2min,亦可杀菌

传播途径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食物or食具感染

临床表现

症状

全身症状

发热最常见,午后低热、盗汗、乏力、纳差、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月经失调

呼吸系统

咳嗽咳痰:多以干咳为主,or少白色黏痰;干酪样坏死病灶液化形成空洞,or继发感染时,痰量增多,转为脓性痰

咯血:临床上引起咯血最常见原因是肺结核

呼吸困难:病变范围大或胸膜有广泛病变,可出现渐进性的呼吸困难,甚至发绀

胸痛:可为结核性胸膜炎首发or主要症状,可随呼吸和咳嗽而加剧

体征

视触叩听

好发肺尖,在肩胛间区及锁骨上下部咳嗽后闻及湿啰音有重要意义

呼吸音减弱

肺实变体征:可有患侧呼吸运动减弱,语颤增强,叩诊浊音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气管、纵膈向患侧移位

胸腔积液体征:气管、纵隔均移向健侧,患侧呼吸运动减弱,语颤消失,积液区叩诊呈浊音或实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并发症

自发性气胸、支气管扩张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淋巴结、脑膜、骨及泌尿生殖器官等肺外结核

继发性肺结核特点:

肺尖开始,病程迁延,自上而下,气道蔓延,

时好时坏,波浪前进,上重下轻,上旧下新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早期诊断肺结核的主要方法

原发综合征:可见哑铃状影像

血播(血液播散型肺结核):两肺均匀散布大小、密度均匀的粟粒状阴影

2.痰结核杆菌检查

痰中找到结核杆菌是诊断肺结核病的最可靠的依据,还可判断有无传染性及治疗效果

3.肺部CT:可用于微小or隐蔽性病灶的诊断

4.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跟皮试差不多)

硬结直径

反应

<5mm

阴性

5~9mm

一般阳性+

10~19mm

中度阳性++

≥20mmor<20mm(水泡or坏死)

强阳性+++

注:结核菌素试验对婴幼儿的诊断价值大于成人,因年龄越小,自然感染率越低。3岁以下强阳性反应者,应视为有新近感染的活动性结核病,须予治疗

治疗原则

化疗

适应症

活动性肺结核

原则

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

目的(作用):杀菌、灭菌、防止耐药产生

其他治疗

对症

大量咯血必须积极治疗,畅通呼吸,止血,止血药物首选都是垂体后叶素(催产素+血管加压素),高血压、妊娠、冠心病患者禁用

年老体弱、肺功能不全者慎用镇咳药,以免抑制咳嗽引起窒息

激素

危急时刻显身手

中毒毒性症状严重者可减轻炎症和变态反应

胸穿

每次抽液<1L,以防抽液过多可使纵膈复位太快,引起循环障碍

护理问题

1.知识缺乏:缺乏结核病治疗的相关知识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3.潜在并发症:大咯血、窒息

4.体温过高——与结核菌感染有关

5.疲乏——与结核性症状有关

6.有孤独的危险——与隔离性治疗有关

护理措施

预防

做好隔离,预防传染如:吐痰后在纸上焚烧,接种卡介苗

儿童新近转(+),结核菌素试验(+)且与患者密切接触史者可服用异烟肼口服预防

一般护理

注意休息,有高热等明显中毒症状及咯血者应卧床休息,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

药物不良反应

链霉素(S)

耳聋和肾功能损害

对氨基水杨酸

胃肠道刺激、变态反应

异烟肼(H)

周围神经炎、中毒性反应

利福平(R)(RFP,瑞福平)

胆红素的增高

乙胺丁醇(E)

球后视神经炎

咯血的护理

准备工作

解释+取得配合

一般护理

卧床休息,取患侧卧位,利于健侧通气,防止扩散

若窒息,头低足高位,拍背

药物护理

注意不良反应,应用垂体后叶素,速度勿过快

饮食护理

大咯血者暂禁食,小咯血进流食

预防窒息及抢救

观察+备抢救用品+人工呼吸

心理护理

····

异烟肼和利福平是抗结核药中的黑白双煞,必不可少

六、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

本质

多种炎症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累及

大、小气道的20多级支气管直至肺泡,气道炎症是广泛而弥漫性的,可累及整个气道

结局

气道反应性的增加,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or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or进治疗缓解

病因及发病机制

尚不清楚,可能受遗传和环境因素(感染、过敏等)的双重影响

如花粉、尘螨、动物的毛屑

机制:接触变应原触发or引起慢性气道炎症

哮喘本质——气道炎症+平滑肌痉挛

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喘息

严重者被迫采取坐位or呈端坐呼吸

干咳or咳大量白色泡沫痰

甚至出现发绀等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经数小时至数天,用支气管舒张剂后缓解or自行缓解

夜间or凌晨发作和加重时哮喘的特征之一

(交感神经兴奋)

不典型哮喘:发作性咳嗽、胸闷或其他症状

咳嗽变异性哮喘:以咳嗽为唯一症状的不典型哮喘;

胸闷变异性哮喘:以胸闷为唯一症状的不典型哮喘

临床特征:夜间及凌晨发作和加重(夜里迷走神经兴奋→气管收缩→喘鸣声)

分期

特点

急性发作期

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or加剧,常有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

慢性持续期

患者未急性发作,但在相当长时间内有间断性哮喘症状出现

缓解期

仅或未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4周

急性发作期严重程度

临床特点

轻度

中度

重度

危重

精神状态

可有焦虑,

尚安静

时有焦虑、烦躁

常有焦虑、烦躁

嗜睡or模糊

辅助呼吸机活动三凹征

常无

可有

常有

胸腹矛盾运动

脉率(次/分)

~

慢or不规则

奇脉

可有

常有

体征:

发作期:胸部呈过度充气征象;双肺可闻及广泛的哮鸣音、呼气音延长;端坐位、颈静脉怒张、发绀、大汗淋漓、心率增快、脉搏加快或奇脉;

轻度哮喘or非常严重哮喘发作时,哮喘音减弱,甚至完全消失不出现,表现为“沉默肺”(寂静胸)

重度哮喘可有心率增快、奇脉、发绀

非发作期:可无阳性体征

并发症:

急性发作时:自发性气胸、纵隔气肿、肺不张

长期慢性进展: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

哮喘持续状态——严重的哮喘发作持续24h以上,经治疗不易缓解者

表现为极度呼吸困难、发绀、端坐呼吸、大汗淋漓,甚至出现呼吸、循环衰竭

辅助检查

项目

意义

血象

发作时可有嗜酸粒↑,感染者W及N比例↑

血气

过度通气而使PaCO2↓,pH↑,呼碱;

严重哮喘,呼酸,CO2潴留,缺氧严重合并代酸(PaCO2升高病情加重)

X线

哮喘发作时两肺透亮度增加

肺功能

哮喘发作时用力肺活量(VC)↓,残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总量↑,残气/肺总量↑

痰检

涂片可见嗜酸粒及粘液栓;并发感染可明确病原灶

特异性变应原

多数患者为变应性体质,对变应原和刺激物敏感

只要病情很重的全部都是酸中毒,人死的时候都是酸中毒死的

诊断哮喘的金标准——支气管舒张试验

银标准——支气管激发试验

铜标准——肺功能

治疗原则:脱离变应原防治最有效

平喘药物

代表药物

给药途径

适用人群

Β2受体激动剂(支气管舒张药)

沙丁胺醇;布特他林;福莫特罗(长效)

首选吸入、口服or注射用于严重

控制急性发作的首选药

抗胆碱药

异丙托溴铵

Β2受体激动剂联合吸入

夜间哮喘及多痰的患者

茶碱类(利尿、强心、扩血管)

氨茶碱

吸、口服or注射(用于严重)

心源性及支气管哮喘,不良反应:胃肠道、心血管症状

抗炎类

糖皮质激素

同上

最有效的药物,长期抗炎

色甘酸钠

预防发作

酮替芬

轻及季节性哮喘

心源性哮喘(急性左心衰)肺源性哮喘(支气管哮喘)都可以用茶碱

糖皮质激素:保钠排钾升血糖,减少蛋白向心胖,红自小板三增多,淋巴噬酸两减少,抗炎抗毒抗免疫,骨质疏松兴奋高。

护理措施

1.气体交换障碍——与支气管痉挛、气道炎症、气道阻力增加有关

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支气管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痰液粘稠、无效咳嗽有关

3.知识缺乏:缺乏正确使用定量雾化吸入器用药的相关知识

护理措施

环境因素

提供安静、舒适、湿度、温度适宜的环境,湿度在50%~60%,室温维持在18~22°,保持空气流通,避免花草、地毯、皮毛、烟机尘埃飞扬等诱因

饮食护理

营养丰富、高维生素、清淡流质or半流质饮食,避免使用鱼、虾、蛋等可能诱发哮喘的食物

水平衡

鼓励饮水,饮水量~ml/d,重症予以静脉补液

呼吸道

协助排痰、持续湿化低流量吸氧,改善呼吸

监测

加强急性发作病人监测,尤其在夜间和凌晨,积极处理并发症

药物护理

遵医嘱使用支气管解痉药物和抗炎药物,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吸入剂

扫码

转载请注明:
http://www.qqxpf.com/jbjc/121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