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析一例恙虫病引起周围神经系统损
2020-10-1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作者:刘巍、林鸿新、张宏伟
编辑:刘胜乐
病例资料
病例简史
患者欧某,老年女性,67岁。
因“发热伴头痛15天,热退后双下肢乏力10天”入院。
现病史:
患者于年9月26日被虫子叮咬(具体不详)后出现发热,为持续性高热,最高体温39℃,伴头痛,为持续性钝痛。无盗汗、口周疱疹、咳嗽、咳痰、腹泻,无肢体乏力、肢体麻木。于当地诊所对症治疗发热无好转。
10月2医院就诊,发现左锁骨上见一0.3cm*0.2cm的“烟头烧灼样”焦痂。查血常规:白细胞:5.06*/L,血红蛋白92g/L。G6PD:U/L。BNP:pg/L,CKMB:10.07ng/ml。未查肥达—外斐试验,头颅MRA:1、双侧大脑多发腔隙性脑梗塞,2、脑白质疏松。考虑“恙虫病、G6PD缺乏症”,予阿奇霉素抗感染及等治疗后发热逐渐消退。此后开始出现双下肢不对称性乏力及排尿困难,左侧可抬离床面,右侧可在床面上移动,伴左侧下肢膝部以下浮肿,为凹陷性水肿。
10月11日入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入院时已无发热,主要表现为双下肢不对称乏力及排尿困难。10月12日生化:钾6.22mmol/L,尿素30.1mmol/L,肌酐.5umol/L,白蛋白24.7g/L。提示急性肾功能损害,予以留置导尿、降钾、利尿、激素调节免疫等治疗。治疗后肾功能损害及双下肢乏力逐渐好转。10月17日行腰穿检查。
10月22日转入我科治疗。入科后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及行走不稳。
既往史:平素体健。
家族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个人生活史:发病前有左颈部蚊虫叮咬史,长期务农,未到疫区,无疫水接触史。
专科查体
年10月2日神经内科查体:
1)神志清楚,高级皮质功能正常,颅神经检查无异常。
2)肌力:左上肢:远端5级、近端5级;右上肢:远端5级、近端5级;左下肢:远端4级、近端4级;右下肢:远端3+级、近端3+级。
3)左侧巴宾斯基征阳性。颈强直,Kernig征阴性,Brudzinski征阴性。
年10月22日我科查体:
1)持续留置尿管。
2)神志清楚,高级皮质功能正常,颅神经检查无异常。
3)肌力:左上肢:远端5级、近端5级;右上肢:远端5级、近端5级;左下肢:远端4+级、近端4+级;右下肢:远端4+级、近端4+级。闭目难立征阳性,左侧Brudzinski征阳性。颈软,脑膜刺激征阴性。
4)功能检查:Ashworth分级:双上肢0级,双下肢0级。Barthel指数:总分85分(进食10、洗澡5、修饰5、穿衣10、大便控制10、小便控制0、如厕10、床椅转移15、平地行走45m15、上下楼梯5)。
辅助检查
脑脊液IgG指数脑脊液部分:脑脊液白蛋白、脑脊液IgG正常。
脑脊液IgG指数血清部分:白蛋白降低、免疫球蛋白G正常。
脑脊液寡克隆电泳:脑脊液免疫球蛋白G弱阳性。
脑脊液结核菌涂片、脑脊液培养未见异常。
-10-23
尿常规:黄色浑浊,白细胞:3+,隐血1+,白细胞定量/uL(11月02日复查各项指标已正常)。
-10-28
中段尿培养:大肠埃希氏菌,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敏感,对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耐药。
-10-11脑电图:基本节律为8-10Hz20-40μVα活动,波形欠规整,调节、调幅不良。两侧波幅、波率不对称。极少14-25Hz10-30μVβ活动散在出现,较多4-7Hz20-60μVθ活动短、中、长程在出现各导联。印象:轻-中度异常脑电图。
-10-24体感诱发电位:双上肢正常范围体感诱发电位,双下肢异常体感诱发电位(中枢段P40潜伏期延长)。
-10-24肌电图:未见特征性改变。
目前诊断
1.吉兰-巴雷综合征
(1)排尿障碍
(2)步行障碍
(3)日常生活基本自理
2.恙虫病
3.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症
4.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5.中度贫血
6.动脉粥样硬化症
7.泌尿系感染
治疗方案
一般治疗:
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留置尿管,会阴护理,预防跌倒,预防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药物治疗:
神经内科予以复合维生素B补充维生素、地塞米松(5mg、1次/日)连用10天、改善微循环、纠正肾功能损害(补液、降钾、利尿及护肾)、及纠正贫血支持治疗。
转入我科后继续补充维生素、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纠正贫血、抗感染及营养支持等。
康复治疗:
改善排尿功能、平衡功能训练为主,予以间歇性
导尿、膀胱区磁热疗法、干扰电、普通针刺、平衡训练、
步行训练等。
讨论内容
患者病情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还是周围神经系统损害?
该患者的预后?
吉兰-巴雷综合征
概述
吉兰-巴雷综合征是一种自身(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主要损害多数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也常累及脑神经,有时也可侵犯脊膜、脊髓和脑部。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周围神经广泛性髓鞘脱失,但也可以轴索变性为主,或髓鞘脱失与轴索变性并发。
病因
分型
以上各种类型的共同点:多有对称性四肢肢体软瘫,腱反射降低或消失,伴或不伴感觉障碍等临床特征。
近年来国际上已普遍用AIDP代替GBS,并把GBS的概念定位在AIDP上。
临床表现
前驱症状:发病前1-4周左右感染史。最常见的是咽痛、鼻塞发热或空肠弯曲菌引起的胃肠炎。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40%在第1周、50%在第2周、80%在第3周、90%的第4周达高峰,以后逐渐好转。少部分病人起病2月后仍有持续或阶梯性加重,称为慢性GBS。
弛缓性瘫痪:最突出的表现,四肢对称性,多数从下肢开始到上肢,并出现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可呼吸机麻痹。
感觉缺失:“手套袜套样”改变。
颅神经麻痹:双侧面瘫最常见,其次是舌咽、迷走神经等。
自主神经症状:皮肤潮红、多汗、窦性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尿便障碍、营养障碍等。
单相病程:可短暂波动,但无复发-缓解,多于四周后肌力开始恢复。
辅助检查
诊断要点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前有感染史或疫苗史
2)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手套袜子型感觉障碍,伴脑神经受累或呼吸麻痹症状
3)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临床治疗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