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脊神经后支相关性疼痛微创治疗技术

2022-4-2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脊神经后支相关性疼痛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与脊柱退变和/或椎旁肌肉韧带等急慢性损伤相关。根据病变位置不同(颈、胸、腰、骶段脊柱),表现为头面部、颈肩背、腰骶臀部的疼痛及围绕脊柱区的放射痛/牵涉痛。发病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椎小关节病变引起相关疼痛的发病率:腰部10%~15%,胸背部40%~50%,颈部45%~55%。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脊柱源性疼痛学组专门组织本领域专家,通过查阅文献、反复征求意见并讨论,形成了本文。临床医生可同时参阅专著《脊柱源性疼痛》,结合本专家共识的微创治疗技术建议,对相关疼痛患者进行规范化、个体化诊疗。

解剖

脊神经后支共31对,属于混合性神经纤维。脊神经后支自椎间孔处由脊神经分出后,绕上关节突外侧后行,至相邻横突间分为后内侧支和后外侧支(C1、S4~5及尾神经除外)

诊断

根据疼痛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的辅助检查,主要依据急慢性颈、背、腰、骶部疼痛和主诉痛区上方2~3个脊椎节段的横突根部有深压痛点,必要时结合后支的诊断性阻滞等即可诊断脊神经后支相关性疼痛。

治疗原则

脊神经后支相关性疼痛早期及康复期多采取药物治疗[主要有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celecoxib)和骨骼肌松弛药(如乙哌立松,eperisone)]等保守治疗方法。常用物理治疗有威伐光(waterfilteredinfrared-A,wlRA)、远红外、偏振光、生物反馈、生物微电等方法和技术。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疗效不佳或者疼痛程度仍在中度以上者,可以考虑微创治疗。对于一些特殊病例,也可以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其病因,病因明确者需对因治疗。例如由椎小关节病变或炎症引起者,可行小关节注射治疗(糖皮质激素、富血小板血浆等);由椎旁肌肉韧带痉挛、粘连,卡压脊神经后支引起者,可行肌肉筋膜松解治疗。

微创治疗

脊神经后支微创治疗技术包括:注射治疗技术、针法松解技术、射频技术、化学损毁术、冷冻技术、内镜技术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qqxpf.com/jbyf/148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