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最热的时
2024/1/1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7月23日10时50分,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正式登场,迎来一年里最热的时候。
“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专家介绍,23日大暑正值今年“中伏”的第二天,而且今年的“中伏”是20天,正好囊括“大暑”节气在内。
在此提醒大家
此时节
高温高热的“桑拿天”
将成为天气的主角
要注意防暑哦
伏天气温高
天气闷热
人们容易生病
尤其是以下这4种疾病
1心血管疾病:一不小心要人命
每年夏天从6月开始,心脑血管疾病就进入了高发期,并且会一直持续到8月中旬。统计数字显示,气温每升高1℃,急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会增加17.3%。
2中暑:死亡率高达60%
夏季高温,中暑不是什么罕见事儿。但是!在中暑里面,有一种最严重的中暑叫做“热射病”,死亡率高达60%,是临床表现最严重、死亡率最高的中暑。很多人对这种中暑类型了解很少,一旦发生,致死事件不在少数。千万不可小瞧中暑。
3面瘫:空调直吹容易面瘫
夏季,人们常呆在空调房,很容易导致面瘫!天气炎热,部分人选择空调或者风扇直吹,风寒之邪侵犯面部,出现面部神经炎,即面瘫病症。面瘫患者常常会导致面部神经麻痹,严重时嘴歪眼斜。
4肠炎:不注意很遭罪
“三伏天”这段时间,人体消化功能变弱,自身的抵抗力和对气候适应性下降;同时,闷热的天气适宜细菌的繁殖,因而腹泻、肠炎成为“夏季”最常见的消化道系统疾病。
大暑避湿很重要
大暑前后温度达到一年中的顶峰,其闷热程度也达到顶峰,中医认为此时是湿气最重的时候,人们非常容易受湿热邪毒侵袭,经常会出现胃口不好、大便黏腻、腹泻呕吐、口舌生疮等症状,所以此时养生还要注意“避湿”。
1、避开生冷食物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易无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
2、坚持适当运动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饮食油腻、缺乏运动。这些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一系列的病症。
所以夏季一定要适当锻炼,使身体能够时常出出汗,这样可以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3、不要睡凉地板
尽量不要住地下室(潮气重),天气再热也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
4、保持室内流通
房间内的湿气如果很重,建议多保持空气流通,让空气带走湿气。地板湿了,立即拖干,免得湿气滞留。如果外界湿气也很重,可以打开风扇、空调,借助这些电器保持空气的对流。
三伏天怎么过?
吃
鸡肉
民谚:“头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鸡肉的营养价值很高,是进补不可多得的上好食材。伏日一到,人体消耗了较多的能量,吃上一只用老姜炖煮的土鸡,不仅大大增加了食欲,还会祛湿除热排毒养颜,对身体大有裨益。
莲藕
莲藕也是一种清热解烦的夏日美食,藕中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钙、磷、铁以及多种维生素。在酷夏难耐时,取来鲜藕用小火炖烂,切片加入适量的蜂蜜,有助于治疗血虚引起的失眠,安神养血。
姜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到了夏天,这姜的吃法也有讲究。
三伏天适当吃一些姜、大蒜和辣椒,可以有效增进食欲,发散内热,调节伏天人体内外的温差,有效预防入秋后天气骤变身体的不适。
平常白天的时候吃一两片姜,疏肝理气散寒;用生姜泡水洗头,可以帮助生发;生姜艾灸能帮助冬病夏治,三伏天吃姜更是可以排除冬日的寒气,有助于我们冬季老毛病(骨痛、血压、血脂......)的改善。
姜可散寒、滋润不伤阴。若常感胃寒、食欲不振,可以经常含服鲜姜片,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鲜姜滋润而不伤阴,每天切四、五薄片鲜生姜,早上起来饮一杯温开水,然后将姜片放在嘴里慢慢咀嚼,让生姜的气味在口腔内散发,扩散到肠胃内和鼻孔外。
姜可以软血管。每天早晨吃两片醋泡生姜。具体做法是:生姜适量,切片,放入醋中浸泡,可浸泡一周,然后每天早晨吃两、三片。醋泡姜对寒胃也不错。
绿豆
可谓解暑的佳品。炎热的三伏天里,熬煮一锅绿豆汤,放上几颗冰糖,可热饮亦可冷饮,是夏日绝佳的降暑饮料。绿豆汤要适量饮用,可以起到解暑降火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以绿豆汤代替饮水,三伏天要保持正常的饮水量。另外,脾胃虚寒者应谨慎饮用绿豆汤,可配以大米煮烂食用,起到保护脾胃的作用。
喝
绿茶
三伏天里,每日喝上几杯新鲜的绿茶,有提神、提高耐热性等作用。夏季大量排汗导致体内钾流失,绿茶中丰富的钾元素会给人体迅速的补充。研究表明,每天喝三杯以上绿茶的老人,可大大降低患阿尔茨海默症的几率。
粥
早、晚进餐时可以喝些粥,如山药粥、薏米粥、莲子粥等,减少体内湿气。
睡
三伏天,午睡时间在30-60分钟左右,过短不达目的,过长会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夜间顺应天时,可适当晚睡早起,但不是熬夜的晚睡哦!
动
三伏天不宜进行大量运动,中医讲,“汗为心之液”,暴汗大汗后易伤心气心阳,要适当运动适当出汗,运动之后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物质。
另外,在三伏天要适当调高室内空调的温度,最好常备一件长袖衣,随外界环境随时加减衣服,以免患上空调病。
总之,
顺应天时,
五味搭配,
动静结合,
身体之气血阴阳而平和!
内容综合网络
整理:薛姗姗(老年病科)
编辑:Suzy
审核:丁丁、陈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