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进展

2018-6-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周围性面瘫,又称Bell麻痹或面神经炎,为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以青壮年多见,急性起病,数小时或1~3d症状达到高峰,病初可伴耳后乳突区、耳内或下颌角疼痛,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为突出表现,口角歪斜,流涎,讲话漏风,鼓腮和吹口哨漏气,食物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中医常将此病归属于“面瘫”、“中风”、“口眼口斜”病证范畴,认为面部阳明、少阳等经络受风寒侵袭,使气血不和、经筋失养、纵缓不收而发病。西医对本病治疗主要是在急性期应用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神经营养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或神经封闭等,严重者早期可行手术治疗,但临床疗效难以肯定,尤其是恢复期、后遗症期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如果治疗不当可遗留面肌痉挛、面肌倒错等后遗症。由于该病的症状多集中于脸部,且迁延难愈,后遗症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工作和生活质量。中医治疗本病独具特色,尤其是穴位埋线疗法,具有简便易行、减少多次针刺痛苦的优势。近10年来,中医穴位埋线疗法缓解周围性面瘫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治疗上得到广泛认可,兹以总结。

  周围性面瘫是以口眼口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在中医高等院校本科教科书中称之“面瘫”,在古代中医文献中称为“卒口僻”、“僻”、“口眼口斜”等。税素华认为周围性面瘫是因正气虚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而入,侵袭阳明、少阳、太阳经脉,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张智龙认为络脉空虚、邪阻筋脉是其基本病机。外邪侵袭经脉,经气痹阻,正气已虚,无力鼓动邪气外出,正如《内经》所说:“足阳明之筋……其病口僻,急者目不合,热者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者筋弛缓纵,不胜收故僻。”综合而言,此病证的中医病机是气血亏虚,筋脉失养,壅滞不通,肌肉纵缓而致。西医学对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大多数认为是与微循环障碍学说、病毒感染学说及免疫学说有关。

  穴位埋线疗法是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具体方法是在严格消毒条件下使用埋线针平刺将羊肠线埋入所选穴位中并持续一段时间,期间羊肠线在体内发生软化、液化并被吸收的变化能对相应腧穴产生较长时间的刺激,延长对机体经络及腧穴的刺激时间,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充分体现《灵枢·终始篇》所言之“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的思想,也弥补了一般针刺治疗作用时间短、疗效不持久、不易巩固疗效的缺点。它是一种经络疗法,融合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采用传统针灸方式,结合现代医疗技术方法,根据病症特点而辨证取穴,发挥针刺、经穴和“线”的综合作用,激发、调动机体固有的内在功能。周围性面瘫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疾病,而埋线疗法使针灸治疗从短效反复治疗模式发展到了长效治疗模式,它作用于经络-腧穴系统,起到调和气血、祛邪通络的作用,又通过对面神经主要分支的分布区进行持久柔和的良性刺激,改善了面部及面神经周围的微循环,调整了面神经和面肌的兴奋性,降低神经变性,加速麻痹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达到了治疗本病的目的。综上所述,在临床中以穴位埋线为主,各种方法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充分证明了穴位埋线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优越性。从众多文献中得知,穴位埋线配合其他疗法往往比单纯针刺效果更加显著,但如何把各种疗法科学有效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既有效又安全的套餐模式,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穴位埋线治疗又是一种侵入性治疗,所以我们在操作过程中:①一定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羊肠线、掌握好埋线深度,以防止埋入羊肠线过浅,在皮下因不完全吸收而形成硬结;②选择的羊肠线不能过软,因为太软达不到刺激穴位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埋线材料及针具将日益得到改进,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穴位埋线与其他疗法强强联合,重视穴位埋线的技术操作及材料的选择,进一步加大对周围性面瘫的样本量,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经络穴位补泻等特色,以便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必将使患者临床受益。

孙响波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治疗最好
北京白癜风专科治疗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qqxpf.com/jbzl/105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