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德面瘫治疗八法全方位无死角应对面瘫
2018-7-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面瘫是针灸科的常见病种,很多西医也是推荐面瘫患者来针灸治疗,之前小编接触的面瘫都是单纯针刺,此篇文章王文德教授还向我们推荐了颊扇埋线法、面颊部火罐法等,值得临床实践。
面瘫是针灸临床上常见病,轻者1周即愈,重则需要较长时间,也有部分患者虽经多方、长期治疗,但终难彻底痊愈而留有后遗症。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遇有疗效欠佳者则留意观察分析,并四处拜师以求良策,用以临床重复验证,逐渐形成了一套组合完整的治疗方案,对治不同类型的面瘫,效果满意。现摘其要者整理成文,以供同仁参考。
首先要区别是核上瘫还是核下瘫,要点在于额纹是否消失:未消失者是核上瘫,额纹消失是核下瘫。我们治疗的绝大部分面瘫是周围性的。大约一半的病人在48h之内面肌瘫痪达到高峰,所有病例在5天之内达到极限,急性期为7天左右,80%病例在数周或1~2个月内恢复。
有学者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分为三期:急性期、恢复期与后遗症期。
分期对于把握治病的时机、取穴、选针、手法的运用等都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一、毫针法
1.取穴:翳风、风池、合谷、太冲。
2.针法:先针翳风、风池穴,继针合谷,再针太冲。
3.释义:一般周围性面瘫患者大多在翳风、风池有压痛,毫针刺以泻法,以引邪外出;继则针对侧合谷,配同侧太冲以泻法。《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有“穴法相应三十七穴”中:风池应合谷,翳风应合谷。故先取翳风、风池,后针合谷,则加强了祛除头面部风邪的力量。“太冲泻口喎于立正”,与合谷相配,则气血双调、升降相因,通经活络之力大增。
二、患侧面颊部火罐法
朔州针灸名医徐白之子徐军先生传授治面瘫拔火罐法:用玻璃罐闪火法,在患侧面颊部以“颧”为中心拔火罐,将半侧面部肌肉紧紧吸聚到一起。留罐5分钟左右,期间注意观察皮肤颜色改变情况,以免吸力过大或时间太久而发生水疱。起罐后,嘴角偏斜的症状即有所改善。此法适宜于早期面瘫患者。
三、肩胛骨内缘挑割法
山阴城内康老医生擅用肩胛骨内缘挑割法治疗面瘫而闻名遐迩。他认为发病后早期不宜在面部针灸,发病3个月内绝大多数可治愈。其法简单而有效:沿患侧肩胛骨内缘,从上角往下找压痛点,用圆利针刺入皮下,挑出白色纤维丝,再用刀割断,所有痛点都挑割。笔者改用锋钩针钩割痛点,其机理、效果相同,而操作更简便。
四、口腔黏膜按摩、划割法
1.内颊车穴(口腔黏膜)鑱针划割法:
新九针创始人师怀堂老师经验:用镵针划割内颊车穴(口腔颊黏膜)。第1次治疗双侧均划割,以后划患侧即可。针法:纵向划割4~5下,见血即可,不宜太深,以免损伤大血管。每周2次。
2.口腔黏膜按摩、松解法:
山西省针灸研究所杨恩来老师经验:戴消毒手套,将食指、中指放进患者口中,拇指在外对按,仔细触摸口颊黏膜,寻找痛性硬结。找到后,用拇指与食指、中指对搓揉按,由轻到重,直至硬结变软或疼痛消失。如遇到硬结难以揉开者,可用锋钩针钩割,或用小针刀切开松解。
五、竹牙签弹刺内迎香法
朔州有一老中医,擅用竹签弹刺内迎香治疗面瘫,方圆百里皆知其名。年笔者学得此法,屡试屡效,尤其对不能鼓腮者,针后即不漏气。医院治疗某患近2个月的面瘫,用竹牙签弹刺后,即可将患腮高高鼓起。中医认识:考其所刺经络穴位,手阳明大肠之经脉,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迎香为其最后一穴,为手足阳明之会,是治疗口眼歪斜的要穴。
内迎香与迎香隔一鼻翼而脉气相同,故可愈歪僻之症。西医解释:鼻黏膜有丰富的三叉神经末梢及嗅觉感受器,与延脑的面神经、舌咽神经、舌下神经、迷走神经等神经核有复杂的神经联系。因此,刺激鼻黏膜可反射性地影响上述脑神经,尤其是迷走神经的功能。例如:鼻黏膜反射治疗可调节胃的分泌与运动功能而治疗胃部疾患等。
六、阳白三透法
一般面部肌肉比额肌恢复要快,额纹恢复较慢者,可用一穴三透法,此乃河曲县一老中医经验:从阳白分别透向攒竹、鱼腰、丝竹空三穴。
出针后在阳白穴上拔一火罐。
七、寰枕枢复合体紊乱矫正法
颈椎病,尤其是上颈段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紊乱对面瘫的发病和治疗也有影响。面神经血供与椎动脉关系密切,寰枕关节、寰枢关节紊乱时,最容易引起第三段椎动脉发生动力学改变,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而影响面神经的血运。所以要注意寰枢、寰枕关节的检查,如压痛、错位等。
用针刀切割松解第二颈椎棘突两侧和上缘,以松解头下斜肌和头后大直肌起点,或松解第一颈椎横突头上斜肌的起点,继用手法矫正紊乱的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以缓解枕下三角对椎动脉的挤压,改善椎动脉供血,有助于缺血性面神经功能的恢复。许多病人在针刀手法后就会感觉到面部轻松。
八、颊扇埋线法
医院陆健老师颊扇埋线法:通过植入人体的羊肠线对经络腧穴温和持久的刺激,以激活经气、促进功能恢复。
方法:将羊肠线埋入颊车穴,三根线分别埋向地仓、颧髎、下关三个不同的方向,一针透三穴,呈扇形,故名“颊扇”。20-30天治疗1次,对于那些不能每天针灸或为了巩固疗效者,可以选用本法。
九、验案举例
患者,男,27岁,年12月6日初诊。右侧面瘫7天,右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平坦,嘴角偏向左侧,鼓腮漏气,右翳风穴压痛。诊为Bell麻痹。
治疗:毫针泻右侧风池、翳风,左合谷,双地仓(泻健侧,补患侧)。每日1次。针5天后眼睑闭合、嘴不漏气。针7天后额纹出现,鼻唇沟出现,嘴角略歪。10天后基本痊愈。
本文选自中国民间疗法,年9月第19卷第9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学中医,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01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02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03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04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05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06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07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08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09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10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11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12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13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14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15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16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17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18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19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20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21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22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23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24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25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26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27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28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29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30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31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32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33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34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35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36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37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38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39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40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41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42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43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44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45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46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47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48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49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50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51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52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53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54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01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02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03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04
五味学苑:阴阳应象大论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01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02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01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02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03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01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02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03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01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02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03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04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阴阳别论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阴阳别论02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阴阳别论03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阴阳别论04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01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02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03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五藏生成篇01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五藏生成篇02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五藏生成篇03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五藏别论篇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移精变气论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汤液醪醴论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玉版论要篇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诊要经终论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诊要经终论02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01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02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03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04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05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06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平人气象论01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平人气象论02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平人气象论03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玉机真藏论01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玉机真藏论02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玉机真藏论03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三部九侯论01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三部九侯论02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经脉别论篇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藏气法时论篇01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藏气法时论篇02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宣明五气篇
回复“学习”两个字即可加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