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症配穴参考消渴症兼顾糖尿病

2021-4-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消渴症

消渴症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名,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状。

该症主要在肺、胃、肾,基本症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消渴日久,病情失控,则阴损及阳,热灼津亏血瘀,而致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络脉瘀阻,经脉失养,气血逆乱,脏腑器官受损而出现疖、痈、眩晕、胸痹、耳聋、目盲、肢体麻疼、下肢坏疽、肾衰水肿、中风昏迷等兼症。

现代医学做化验检查其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及尿糖。

症因症机

1.禀赋不足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

《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

2.饮食失节:

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

《素问·奇病论》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情志失调:

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

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4.劳欲过度:

房室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

如《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说:“房劳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

消渴症的症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三脏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

典型症状

1、疲乏无力:

这一症状主要是因为消渴症病人的胰岛素缺乏,血糖不能进入细胞,使得细胞缺乏能量。据报告2/糖尿病患者有无力的症状,甚至超过消瘦的人数。

2、容易感染:

消渴症病人由于营养不良,长期的饮食较少,影响免疫功能,以致抵抗力降低,容易出现皮肤疥肿,呼吸、泌尿胆道系统的各种炎症,且治疗困难。

、皮肤感觉异常:

这一症状的出现是因为消渴症病人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引起。病人感觉神经障碍引起四肢末梢部位皮肤感觉异常,如蚁走感,麻木,针刺感,瘙痒,尤其女性外阴瘙痒可为首发症状。

4、视力障碍:

消渴症可引起眼睛各个部位的合并症,以至出现视力减退、黑蒙、失明等。

5、性功能障:

消渴症引起血管、神经系统病变以及心理障碍等引发男性阳痿,女性性冷漠、月经失调等性功能障碍。

6、原因不明的下肢水肿:

这一症状出现的原因于免疫功能下降的原因类似。都是因为人体的能量缺乏,蛋白质补充不充足,导致人体的蛋白含量下降,出现低蛋白性的水肿。

7、排尿困难:

排尿意识低下,排尿间隔时间延长,乃至排尿困难,膀胱内余尿增多,膀胱扩张等症,都是消渴症的反应。严重者可出现尿路感染、尿液逆流、肾功能衰竭等合并症,有的还引起菌血症,难以医治,预后很差。中老年男性出现排尿困难,只考虑前列腺肥大是不全面的,还应联系到是否患有糖尿病。

8、女性上身肥胖:

肥胖易患消渴症。而上半身肥胖的女性,腰围/臀围大于0.7的人,不论体重如何,糖耐量试验异常要占60%以上。当腰围/臀围大于0.85时,必须做糖耐量试验检查,因为这种情况极有可能患上了糖尿病。女性上半身肥胖体征,可做为诊断糖尿病的一项重要指标。下半身肥胖女性不易出现上述病变。

辨证治疗

中国传统医学的消渴症始见于《黄帝内经·奇病论》,名为消渴。

中医所论消渴:

肺热伤津、口渴多饮为上消;

胃火炙盛、消谷善饥为中消;

肾不摄水、小便频数为下消。

肺燥、胃热、肾虚并见,或有侧重,而成消渴,缺一而不能成此症。

主穴:大椎、膏肓俞、肺俞、胰俞、胃脘下俞、脾俞、肾俞、命门、八髎、神阙、关元、足三里、然谷、太溪。其中:

大椎、命门、神阙、关元、足三里详见??

肺俞、脾俞、肾俞详见??然谷——内踝前下方,足舟骨粗隆下方凹陷中。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左右各1穴)。然谷穴位的作用①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病证;②遗精、阳痿、小便不利等泌尿生殖系疾患;③咯血,咽喉肿痛痛;④消渴;⑤小儿脐风,口噤不开;⑥下肢痿痹、足跗痛。现代常用于治疗咽喉炎、膀胱炎、尿道炎、月经不调等。

太溪详见??

膏肓俞——两手臂抱肩头,于第4胸椎棘突下,再旁开寸处取穴(两臂抱肩头,将肩胛骨闪开,方能取到此穴,灸时亦然)共2穴。

膏肓穴位的作用

①肺痨、咳嗽、气喘等肺之虚损症;

②肩胛痛;

③健忘、盗汗、遗精等虚劳诸疾。膏肓养生保健的重要性

《干金》:膏肓无所不治,主赢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狂惑忘误。又:灸后可令人阳气康盛。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乳腺炎、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等。常灸此穴有强身保健、预防疾病的作用。

配肺俞主治久咳;配肩井主治肩背痛;

配百劳主治虚劳。

胰俞——在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膈俞穴与肝俞穴之间

胰俞穴位的作用

疏肝利胆,活血化淤,养胰健脾,调和肠胃

胰俞穴位的主治

胃脘痛,呃逆,口苦咽干,大便不调,多饮多尿,消食,盗汗遗精,肢体无力,肌肉酸楚。

胃脘下俞——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

胃脘下俞穴位的作用

①胃痛,腹痛,胸胁痛;

②消渴,咽干。

现代常用于治疗糖尿病、胃炎、胰腺炎等。

配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溪主治消渴病。

八髎——位置:骶椎。又称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

主治: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盆腔炎等病症。

上消

证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艾灸穴位:尺泽(五腧穴之合穴)、鱼际(五腧穴之荥穴);尺泽——位置: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左右各1穴)。尺泽穴位的作用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治疗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急性胃肠炎、中暑、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鱼际——位置: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左右各1穴)。鱼际穴位的作用

①咽干,咽喉肿痛,失音;②咳嗽,咯血;③小儿疳积。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咽炎、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艾灸鱼际穴对口干舌燥者有良好的作用;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中消

证见: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舌苔黄干,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生津。

艾灸穴位:中脘(八会穴之腑会)、内关(络穴);

内关——位置: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左右各1穴)。

内关穴位的作用①心痛,心悸,胸痛、胸闷等心胸病证;②胃痛,呕吐,呃逆等胃疾;③失眠,癫痫等神志病证;④上肢痹痛、偏瘫、手指麻木等局部病证。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炎、心律不齐、胃炎、癔病。

下消

证见: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尿甜,口干,头晕,腰腿酸痛。舌质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肾。

艾灸穴位:气海(原穴)、三阴交(养生保健穴)、复溜(五腧穴之经穴)。

复溜——位置:在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左右各1穴)。

复溜穴位的作用

①水肿,腹胀;②盗汗、身热无汗;③肠鸣、泄泻;④足痿、腰脊强痛。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炎、睾丸炎、尿路感染等。

学术争鸣

以消渴症来命名糖尿病,不尽准确,对治疗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有一些病的症状也是“因渴而消”,比如甲亢、尿崩症等。因此,消渴症并不能特指糖尿病。唐朝医家甄立言把消渴症称为“消渴病”,其主要依据是“尿甜”,也就是现在说的“尿糖”。但临床上很少会观察尿是否甜,而且,这对治疗也没有多大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出现“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乏力),即消渴的病人,在糖尿病人中只占少部分,80%的病人在临床上并不出现“三多一少”。如果根据尿糖或是出现“三多一少”来诊断,会延误大多数糖尿病人的病情。现在所讲的糖尿病,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与消渴症有了很大的不同。

糖尿病除了血糖的升高,主要并发症如眼底病变、肾脏病变及糖尿病足等,都是对微小血管的损害。中医习惯上将小血管叫做脉络,将大血管叫做经络。所以,糖尿病的主要损害体现在脉络上,而它对心脑大血管的损害多是间接的,而且只是损害大血管的原因之一。仝小林教授认为,如果中医要给糖尿病命名,叫做“糖络病”更恰当。将糖尿病称为“糖络病”的最大意义就是既着眼于“糖”,又着眼于“络”。这样,从发现糖尿病的那一天起,就会重视疾病对脉络的损伤,着眼于防治因脉络损伤而引发的并发症,做到“有则治疗,无则预防”。

对确立消渴证的学术价值,也由支持的学者。如聂文涛认为,消渴证

转载请注明:
http://www.qqxpf.com/jbzz/134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