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里的髓核一直流,会流完么还能长出
2025/3/2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白癜风在线咨询 http://www.xfhjyj.com/m/
有突友来问研读君:“既然腰突是髓核流了出来,那么髓核会不会有流完的一天?流完怎么办?”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你们觉得答案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走进髓核,看一看它的故事。
髓核
在哪儿?
对于突友来说,椎间盘很熟悉了,它就是折磨得突友们腰痛腿痛的元凶。
其实,椎间盘对身体无比的重要。
我们脊柱像积木一样,由一个一个叫椎体的骨头堆成。
但是,如果直接骨头贴骨头的堆起来,我们平时跳跃时,岂不是骨头撞骨头么?
不仅疼,而且很快就磨损坏了。
所以,每两个相邻的椎体骨头中间,长出了一个软软的有弹性的垫子,这样不仅不会骨头磨骨头,还能缓冲蹦蹦跳跳带来的震荡冲击。
而这个有弹性的垫子,就是“椎间盘”。
椎间盘是神奇的缓冲垫,它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通过本身的弹性让两侧的椎体在一定的角度之间自由的扭动和转动,同时它又像避震垫圈一样,吸收来自轴向的冲击和压力,对脊柱、大脑和神经血管都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
椎间盘的结构也非常有意思:外层的纤维环,里面包着像果冻一样的髓核。
打个比方,椎间盘的结构就像“芝麻汤团”一样,外面的皮儿(纤维环)包着里面的馅儿(髓核)。
“芝麻汤圆”里面的芝麻馅儿,就是髓核了。
髓核
和骨髓一样么?
“髓核”这两个字看起来,跟我们熟悉的“骨髓”很像。
有突友问了,髓核是不是就是骨髓啊?
髓核当然不是骨髓啦!
△这一碗香喷喷的猪小腿棒骨,大概是我们对骨头的最早印象了。骨头中空的管子里吸出来的是骨髓,圆圆的脆骨部分是关节软骨。
△这是一份煮熟的猪脊骨,可以看到,其中红圈的地方,就是猪的腰椎间盘了。
△这是一份生的猪脊骨的横切面,可以看到,其中黄圈的部分是椎间盘,蓝圈的部分是椎管。
△羊蝎子是羊的脊椎骨,中间白白圆圆的部分,就是羊的腰椎间盘了。
好了,看了这么多日常生活中的食材,现在大家一定对腰椎间盘有了更直观的印象,下次买肉做菜的时候,也能跟人“说道说道”。
髓核
很水润?
髓核是一种弹性胶冻物质,是乳白色半透明胶状体。
当人处于婴幼儿时,髓核富含水分,含水量为80%~90%,具有弹性,犹如果冻。
当人成长到20岁左右,核髓体内的水也有60-70%之多,弹性十足,让整个椎间盘完成腰部的弯曲、后伸和旋转,同时还能在人类跑步、跳起时缓冲压力、吸收震荡。
我们夜间休息时,因为平躺的姿势而使得椎间盘几乎不受到压力,大量的液体趁这个时间汇入椎间盘,为白天的承重准备好足够的液压。
当我们起床之后,一天大约有16个小时都在直立运动,这个时候椎间盘受到的压力,会由椎间盘内部的液压慢慢吸收。与此同时,一部分水分也会被逐渐挤出椎间盘。当椎间盘含水量下降后,椎间盘的体积就会变小,高度也会下降。
当人30岁以后,髓核开始出现退行性改变,水分减少,弹性变差,甚至纤维化。
椎间盘退变主要分为两步走:
1.随着年龄增大,椎间盘中间的髓核脱水;2.随着劳损积累,椎间盘周围纤维环排列出现紊乱及撕裂。
那么,得了腰椎间盘突出之后,髓核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们来看看这些微创手术取出的髓核。
△一位23岁的突友,微创手术取出的髓核(L5-S1突出,腰痛2年伴左腿疼痛3个月)
△这是一位38岁的突友取出的髓核(L5-S1突出,压迫神经根,腰痛伴左腿疼痛)
△这是一位31岁的突友取出的髓核(L5-S1脱出并下游离,神经受压严重,右下肢疼痛)
△这是一位54岁的突友取出的髓核(L5-S1突出,腰痛伴左下肢疼痛)
髓核
的位置会变么?
人的一生中,髓核除了会由“果冻”退变成“硬骨头”,它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椎间盘就像是个存放果冻的“容器”,通过调节果冻的位置分布,来完成人类各种活动所需要的角度。
当人处于婴幼儿时,髓核位于椎间盘的正中央。
成年后,随着人经常弯腰,髓核渐渐被挤到椎间盘的后部,甚至最终挤破纤维环,来到椎间盘的外边。
文章中,我们提到很多突友做“挺肚锻炼”,其实也是想将髓核挤回去,挤回椎间盘的中间。(点此直达)
髓核
流出来会怎样?
髓核的这种能够“流出来,流回去”的谜之质地,让腰椎间盘突出后会“时好时坏”。
为防止活泼的髓核跑出来,在髓核之外的纤维环会努力挡住。纤维环属于纤维软骨,比半月板硬一点,但也不是特别结实。
根据髓核和纤维环的关系、髓核流动的范围,我们将腰椎间盘突出分为以下四大类:
·隆起型:纤维环未完全破,髓核轻度漏。
·突出型:纤维环未完全破,髓核重度漏。
·脱出型:纤维环已完全破,髓核轻度漏。
·游离型:纤维环已完全破,髓核重度漏。
突出型和脱出型,最大的区别就是,髓核外面的纤维环是否被挤破,中间的髓核是否从里面流出来了。
当髓核脱出纤维环之后,流到外面,水分脱干,结构越变越硬,最终会几乎变成固体。
如果髓核处于游离的状态,在流动中它有一定概率压迫到椎管、神经,甚至脱落到什么奇奇怪怪的地方去。
髓核脱落到椎管里的话,做的CT片上会发现暗斑。如果脱落物不大的话可能会没有临床表现,如果比较大,会给脊髓造成压迫,进而出现神经压迫、腿麻酸痛、甚至影响大小便等一系列症状。
当然,也有腰椎间盘突出后自然吸收或缩小的案例。一般来说,如果突出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环,会难以自然吸收。如果髓核成分多的,会比较容易吸收。
髓核摘除后,
还能长出新的么?
有突友问:“医院的手术,可以把突出的髓核摘除,或消融。那么,把髓核溶了,还能长出来新的髓核么?和没病变以前一样么?
要知道,即使手术可以把突出物摘除,但是这一块椎间盘里的髓核是缺少的。
水平再高超的手术医生,都无法让第一层防护纤维环的结构完全恢复成原状,更无法将髓核补充回去。
手术后,缺少了一部分髓核,椎间盘内还是有一定量的髓核,可以承担缓冲作用,但是这一节椎间盘承重的能力也会大不如前。
髓核摘除后,突友最好不要再做剧烈的运动了,以免破裂的纤维环再次破裂,髓核再次流出。
一旦髓核流完,就会相继发生腰椎不稳,即腰椎滑脱等症状。
今天的内容看了之后,是不是有点绝望呢?
椎间盘,支撑着脊椎,化解来自各方面对脊椎的压力,协助脊椎在避免损伤的情况下运动。
但是,似乎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无法抵御岁月的侵蚀,无法制止腰椎间盘的自然退化。
幸好我们有肌肉和韧带,它们是脊柱抵御外力冲击的另外两层防护。
通过康复训练,循序渐进地增强腰部肌肉的力量,缓解椎间盘这种“果冻组织”的压力。
至于如何康复训练,研读君会在接下来的推文中一一揭晓。
留言互动
所以,髓核会流完么?正确答案是什么?
哪位大神知道?
留言区交给你们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