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寒意浓,除了羊肉汤,还有很多注意

2024/2/1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立冬寒意浓,除了羊肉汤,还有很多需要注意

封面专访成都健康养生专家呵护您平安过冬

00:01

尚岚婷封面新闻记者杨炯

一不留神,秋去冬来。

在古时,立冬是收获祭祀的时节,

人们举行宴会,祭祖、卜祀。

此时,成都寒风乍起,

我们将要直面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了。

冬至时节,三官堂羊肉汤火爆(资料图陈羽啸摄)

四川省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发布启动黄色预警的通知,成都交管部门也将于11月8日零时起,启动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的各项限行措施。寒冷恶劣的冬季天气和重污染空气下,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健康问题。

为此,封面新闻记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周勇,就冬季健康养生问题给大家支招,呵护大家平安过冬。

寒意浓,当心这些疾病袭扰

周勇称,冬季高发的常见疾病主要包括心肌梗死、支气管炎、面瘫等。

1、感染性疾病感冒、流感由病毒引起,合并细菌感染后又可引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或肺炎。在人群稠密、通风不良的场所极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传播。老年朋友应少去这些地方。

2、心脑血管病天气寒冷、烟酒过量、兴奋过度、忘记服药、青菜过少、饮水不多、大便秘结等因素,都可引发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血液黏稠,亦可促旧病复发或加重。入冬后,第一次出现持续期较长的日最低气温低于0℃的过程中,都有一次明显的心肌梗死发病高峰,由于影响心肌梗死发病的天气因素大多为寒冷,在严寒的冬天应该引起注意,防止这类疾病的复发或突发。

3、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多在冬季复发,有明显的季节性,并且其病情加重或复发也与天气有关。当气压变化较大、干旱少雨、气温偏低、气温变化较剧烈时,患者容易发病,通过耐寒锻炼,注意饮食调理以增强体质可以进行预防。

4、面瘫在冬季最容易出现。入冬特别是冬至过后天气变冷,要防止风寒之邪侵犯面部,出现面部神经炎。这是因为天气变冷后,寒风长时间直接吹拂面部,造成面部经络气血组织不通,面神经因缺血而麻痹,导致面瘫。为防止面瘫要注意保暖,出门尽量戴口罩;在疲劳之时或洗浴后,不要受风。

5、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胃肠易发生痉挛性收缩,供血减少,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发生紊乱,胃肠蠕动的正常规律也被扰乱,导致胃病高发。所以天气一冷,很多人特别容易出现胃痛、腹饱闷感、嗳气、反酸、食欲下降等症,严重的可以诱发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或复发。所以在冬季,胃病患者要注意保暖,以免胃部受凉,尽量吃一些温和的食物。

想健身,方法不对适得其反

周勇表示,冬季养生的方法很重要,方法不得体会适得其反。

1、锻炼要合理:可选择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也可选择室内健身场所如跳操、打乒乓球、保龄球等。但老年人运动时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能选择活动幅度过大、运动量过强的运动项目。

2、空气要流通:在冬季锻炼,人们习惯把房子的门窗紧闭,如此会造成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若再加上汗水的分解产物,消化道排除的不良气体等,会将使室内空气污染。人在这样环境中会出现头昏、疲劳、恶心、食欲不振等现象。另外,冬季是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好发季节,因此一定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

3、保暖很重要:冬季天冷风大,身体容易受寒。特别是脾胃虚寒者遇到气候寒冷腹部着凉,就容易导致腹痛、腹泻,所有冬季要注意保暖。特别是颈部、背部、腹部、脚要重点保暖。

羊肉汤,不是谁都可以敞开整

立冬后,北方冷空气频频南袭,可能形成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俗话说“立冬补冬,补嘴空”,为了抵御冬季的严寒,民间逐渐形成了“立冬食补”的习俗。萝卜炖羊肉、姜母鸭、糖醋鱼等菜品都是进补的好选择。而成都人,最喜欢的还是羊肉汤。

周勇称,羊肉汤冬季进补,应根据不同体质“因体选方”。

1、阴虚体质:阴虚的人怕热,性情急燥,失眠多梦。羊肉汤汤对阴虚者不甚适合。

2、阳虚体质:阳虚的人口淡不渴,形寒喜暖,四肢欠温。羊肉汤正合适,只要饮用后没有不适,可常食用。

3、气虚体质:气虚的人体虚乏力,气短懒言,易出虚汗不耐寒热。羊肉汤温中益气,气虚体质者冬季可常服。但羊肉滋腻,气虚者消化功能稍弱,一次不宜食用过多。

4、血虚体质:血虚的人面色苍白,皮肤干燥,失眠多梦。羊肉汤甚补,但血虚者服用此汤易上火,注意配合食用其他凉性膳食;若上火则停止食用。

此外,不同年龄食补各异。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气机旺盛,津液充足,偶尔可服用,多服易上火;中壮年在冬季可作为温补驱寒药膳日常食用,注意不宜过频;而老年人阴虚便秘者少食,阳虚老年人可多服,但每次量宜不宜过多。

转载请注明:
http://www.qqxpf.com/ysbj/157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