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器械的震撼真相
2024/7/1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当所有人都在围观创新药的内卷与出海时,创新器械悄然经历更为惨烈的下跌。
经导管心脏瓣膜介入,被认为是唯一有国产先发优势的创新器械赛道,但光环转瞬消失,港股三剑客心通医疗、启明医疗、沛嘉医疗,其中某家最高市值曾经超过亿港币,如今全部徘徊在50亿港币左右。
连一度坚挺的微创机器人,今年以来下跌56%。
港股18A有13家创新器械公司,(截至3月25日)平均市值56.3亿港币,其中5家市值低于20亿港币。
平均跌幅大于创新药,平均市值低于创新药,创新器械在害怕什么?
但前景不是表面那样悲观,真相的逆转令人震撼。
未来3年,根据现金储备/亏损净额,可能有少数创新药企熬不过寒冬,但12家商业化阶段创新器械一家都不会死。
未来3年,创新器械部分公司计划实现盈亏平衡,甚至年已有一家全身血管介入公司盈利上岸。
据迄今披露的财报,按第18A章上市的50家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中,先瑞达医疗是第一家依靠产品收入扭亏为盈的。
港股18A上市的创新器械有微创机器人、百心安、诺辉健康、启明医疗、心通医疗、沛嘉医疗、微泰医疗、归创通桥、堃博医疗、鹰瞳科技、先瑞达医疗、心玮医疗、贝康医疗(按市值排序),几乎整体进入商业化阶段。
百心安是唯一没有商业化的创新器械公司,全降解支架、肾神经阻断系统预计明年获批。年亏损4.1亿人民币,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7.1亿人民币。百心安在招股书中称,足以维持其约37个月的财务能力,预期将于年前筹集下一轮融资。
医疗器械属于积累式创新,过往可为现在赋能,技术演进有连续性,研发费用率5%为及格线,而创新药企需超越10%。
创新器械对现金消耗相对克制,亏损可控。
年创新器械亏损最多的是微创机器人,达到5.83亿人民币,但现金储备有19.4亿人民币。蜻蜓眼三维电子腹腔镜年11月开始销售,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今年1月获批,关节置换机器人也有望年内获批。腔镜手术机器人是商业化最成功的手术机器人代表,微创机器人将挑战达芬奇独占的国内市场份额。
如果不出现黑天鹅,先瑞达医疗、启明医疗、心通医疗、沛嘉医疗、微泰医疗、归创通桥、堃博医疗、贝康医疗的现金储备足够支撑10年以上经营。
微泰医疗年营收1.51亿元,同比增长%,亏损收窄至万元,看到盈利的曙光。诺辉健康年2.1亿元,同比增长%,经调整净亏损2.86亿元,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6.9亿元,3个月以上的定期存款10亿元,计划年实现盈亏平衡。
创新器械有着相对稳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前景,为何市场过度悲观?
因为有冠脉支架的前车之鉴,整个赛道被集采摧毁,至今未能复原。微创医疗年亏损百万美元至百万美元,一个重要原因是冠脉支架集采带来的影响。
市场提前消化两个消极预期,一是部分细分赛道内卷化,玩家过度拥挤,二是集采将进一步压缩原本不够瓜分的市场空间。
这种无差别杀估值,一是无视差异化现实,仍然有赛道竞争不充分,国产替代刚开始,集采只是模糊的远期设想,比如外周介入、手术机器人领域;二是无视集采发生边际变化,不追求最低价,保护企业合理利润和创新积极性。
如果市场不听解释,唯有用业绩来证明自己。
创新器械需要反脆弱,避免单赛道、单市场的集中式风险,搭建多线迭代业务,提高海外收入占比。
A股有两家器械公司可作为标杆。南微医学全系列产品进入集采,可谓置之死地而后生,成长逻辑并未根本动摇,内镜诊疗器械、肿瘤消融、EOCT三大技术平台迭推新品,以内镜耗材为突破口开启国际化,海外收入占比接近40%,还有提升空间。惠泰医疗横跨冠脉通路、电生理、外周赛道,现在仅有冠脉通路部分产品参与集采,加速国产替代,挑战以泰尔茂、美敦力为首的进口厂商占据的80%以上份额。年,冠脉通路营收同比增长97%,外周介入营收同比增长81%,海外收入同比增长35%。
作为港股18A公司盈利的独苗,先瑞达医疗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先瑞达医疗年经调整净利润万元(扣除不影响公司持续经营表现的若干非周期性或一次性开支项目),现金储备11.37亿元,营收3.04亿元,同比增长56.6%,主要来自外周动脉介入器械的销售收入,高于归创通桥万元、惠泰医疗1.2亿元的外周介入类收入。
在最难的外周介入领域站稳,也就意味着拓展多线业务势如破竹,先瑞达拥有血管外科、心脏科、肾脏科、神经科及男科五个治疗领域的36条产品线,本质上是一家全身血管介入治疗的技术平台公司。依靠平台发力制造产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近年来很多互联网公司所谓的“中台”有点类似。
先瑞达医疗对上游原材料和卡脖子技术实现自主可控,包括药物涂层技术、抽吸平台技术、高分子材料技术和射频消融技术。
从先瑞达的产品布局上,便可以看出其发展的欲望与野心。
出道必杀技之DCB:年,先瑞达首款产品AcoArtOrchidDhaliaTM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成为中国首款外周DCB产品,以此领先对手四年。从此往后,先瑞达便开始走上国际舞台,进入大众视野,并愈走愈高。0年,第二款产品AcoArtTulipTMLitosTM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成为国内首款,也是国际上第一款被临床验证的BTKDCB产品。新款王牌产品再次让先瑞达在业内站稳脚跟。从产品治疗领域可以看出,这些只是针对动脉疾病的治疗。
“野心”拓展之抽吸导管:去年11月,先瑞达外周抽吸导管AcoStream获批上市,可以提供多个不同外直径的抽吸导管,并使用特殊的复合编织技术。这一步的跨越,也标志着先瑞达正式从动脉领域向静脉领域拓展。加上此前的外周真空抽吸泵,先瑞达外周血栓抽吸系统所有产品全部获批,成为此领域唯一拥有原研技术且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国内企业,将成为未来重要增长点。仅年,国内DVT(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人数就高达万,手术量约为6万余例,多年来临床上没有外周专用的抽吸系统,先瑞达产品解决了这一痛点。升级产品第二代外周抽吸系统已在开发,预期3年获批。
射频消融系统:具备输出功率自动调节及后台升级功能,具有适配多种适应症的可能性。预计今年5月份获批,用于治疗静脉曲张和静脉血栓栓塞,填补国产空白。射频消融治疗静脉曲张是指南推荐的一线最优疗法,在国内年手术量已达3万台,预计年将达到40万台。
血液透析维护:市场潜力巨大,介入治疗维护透析通路的手术量将由年4万台增长至年万台。先瑞达产品维护透析通路通畅率提升超过30%,优于国际竞品,预计明年底商业化。
男科产品:我国血管性ED患者年已达万人,药物球囊疗效比支架通畅率高50%以上。先瑞达正开展药物球囊用于这一适应症的注册工作,预计年取得商业化,为国内第一张证。
从国际化的研发及销售布局上,先瑞达已然驶入了快车道,就目前的国际拓展速度来看,未来可能会越来越顺畅。
目前,先瑞达3款药物涂层球囊产品,正式在巴西批准上市。截止至去年年底,先瑞达的产品已累计在全球12个国家完成商业化。
去年11月,先瑞达在加州设立美国研发中心,由ScottWilson担任总经理,主要聚焦前瞻性和创新性产品的研发。ScottWilson当年带队开发的TrevoStentreiver、FlowGate及DistalAccessCatheters(DAC)等多条产品线至今依然是神话级的产品。还有4位全球顶尖医疗专家加入先瑞达科学顾问委员会,指导核心产品在欧美的临床研究和落地。BTKDCB(膝下药物球囊)的IDE申请已向美国FDA递交。
一句话总结:先瑞达产品线正全速进入国际市场,未来的收入来源会更加多元化。
所谓资本寒冬,对有持续造血能力的创新型公司根本没有影响。稳健的业绩是定海神针,可以穿越迷雾和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