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用牛黄制剂治上火
2017-6-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
慎用牛黄制剂治“上火”中国医学论坛报
全科医生经常会遇到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喉咙疼痛或大便干燥等表现的患者,患者常表示自己“上火”了,要求开取牛黄解毒片之类清热解毒类中成药。
为什么用牛黄治疗上火呢?
*牛黄的分类及临床应用1
天然牛黄
为牛科动物干燥的胆结石,分为胆黄和管黄2种,以胆黄质量为佳。
天然牛黄产量甚微,主要于宰杀牛时,若发现牛胆囊、胆管或肝管中有牛黄,即滤去胆汁,将其取出,除去外部薄膜,阴干研成极细粉末。
2
人工牛黄
是参照天然牛黄中有效成分组合而成,但各化学成分含量与天然牛黄有较大差别,特别是评价牛黄品质优劣指标之一的胆红素含量较低。
人工牛黄功效主要是抗炎,而对中枢系统无作用,故只能部分替代天然牛黄,通常只作为抗炎药使用,而不用于急、危、重症的中成药及复方制剂。
3
牛黄药理作用
中医学认为牛黄具有化痰开窍、凉肝熄风、清热解毒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咽喉肿痛及口舌生疮等。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抗惊厥、镇静、降压、抗氧化、抗衰老、护肝、解热及抗炎作用。
临床上许多常用中成药均含有牛黄成分,如牛黄解毒片、牛黄上清丸、牛黄清心丸、牛黄清胃丸、六神丸、西黄丸等。
还有从安宫牛黄丸改制成的清开灵注射液及醒脑静注射液等,可作为临床急救用药。
此外,牛黄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疗效确切,故在中药复方中被广泛应用,如牛黄降压片;
牛黄在保护肝脏方面也有作用,如安宫牛黄丸可增加肝脏解毒功能,临床用于治疗肝昏迷。
牛黄还有抗炎、解痉、镇咳、祛痰功效,故可用于急性肺炎、支气管炎及流行性感冒等伴有感染性发热和局部炎性疾病的治疗。
如清开灵口服液用于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牛黄蛇胆川贝液用于治疗咳嗽痰多等。
4
复方牛黄制剂多药性寒凉
对清热祛火虽有帮助,但服用过量可能损伤脾胃。
老年人及素体脾胃虚寒之人,胃肠功能薄弱,任何细微的饮冷均可对脾胃功能造成极大伤害。
若滥用,轻者可致疾病迁延难愈,重者甚至寒凉伤中败胃,引发其他疾病。
6
复方牛黄与部分西药配伍禁忌
因牛黄类药品有效成分不同,中西药配伍相互作用复杂,临床报道复方牛黄制剂与部分西药存在配伍禁忌。
例如,牛黄类制剂与强心苷类药物联用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
与中枢神经抑制剂联用可能引起呼吸困难、体位性低血压、昏厥等;
与硝酸盐、硫酸盐类同服,可使雄黄所含硫化砷氧化,增加其毒性;
与黄连素、四环素同服会减弱黄连素、四环素治疗效果等。
因此,临床用药应从物理、化学、药理等方面综合考虑,合理配伍,谨慎用药,以保证用药安全
7
牛黄解毒片(丸)不良反应及处理
用量——切记不随意加量是防止出现不良反应的关键。
牛黄解毒丸1丸/次,每天2~3次,成人每日最多服3丸;
牛黄解毒片2~3片/次,每天2~3次,成人每日服用不超过6~9片。
牛黄解毒片(丸)的配方中,除含毒性较低的牛黄、黄连等成分外,还有毒性较强的雄黄。
雄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其遇热易分解氧化,变成剧毒的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其毒害作用可影响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等。
不良反应过量使用或长期使用牛黄解毒片(丸)可导致机体蓄积中毒,引起脊髓中枢和周围神经炎、胃肠炎及肝损害等,引发机体依赖性。
此外,个体敏感性较强者,在使用牛黄解毒片(丸)的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全身或皮肤的过敏反应(表)。
过敏反应可发生在用药后0.5~2小时内,也可在用药后2~3天出现。
因此,患者在使用过程中,须密切观察,一旦出现皮疹、瘙痒、发热,或有头晕、恶心、胸闷、心悸、腹泻或其他罕见的过敏表现时,应提高警惕,立即停止用药,及时就诊。
孕妇禁用牛黄类药品。
5
正确对待中医火热证
中医讲“上火”,是指人体受到“火热之邪”侵袭,全身或局部出现“热证”表现。
若患者出现头昏目胀、鼻腔烘热、流鼻血、咽喉干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等症状,都可被认为是“上火”。
引发“上火”的原因很多,可由外因自然界风、火、热、燥等邪气侵袭引起,或因七情所伤、饮食辛辣等导致“火从内生”。
中医认为,“上火”的致病机理主要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所谓五脏六腑皆有“火”,且有虚、实火之别。
“上火”宜采用清热祛火法治疗,但任何中成药都应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应用。
属实火者当清火解毒,可用牛黄解毒片、牛黄上清丸、牛黄清火丸等,其适用于各脏腑实火症。
例如胃肠实热者,可用牛黄清胃丸、牛黄解毒片;
心火甚者,可选牛黄清心丸;
肝胆有火者,可选用九味牛黄丸等;
肺火盛者,可选用牛黄蛇胆川贝液等。
对肺、肾阴虚所致虚火,当以滋阴降火为主,如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口炎清颗粒等,均可酌情选用。
白癜风早期症状白癜风早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