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炁针临床心法
2018-1-1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那么今天晚上呢,我们要来讲这个炁针心法要旨,上一堂课呢我们讲了一个基础的知识,可能上一堂课呢有多少人有没有人去学呢?有没有去练呢?有多少人又用上了,慢慢在临床体会呢?这个大家你们心里才知道。那么,前面一堂课,和这一堂课,以及未来的所有课程,都很重要,如果前面这个课程没有掌握好利用好,到后面我教你怎么诊断怎么治疗,在哪里下针,怎么运针,到时候你说,“老师你这个没效果”,人家有效为什么我们没效呢?所以说,这个学习啊,是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所以,建议大家,好好地去复习一下。
再一个啊,这个炁针,我们讲句实话的,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炁针呢?主要是我们炁针的效果比通常的、常规的针法呢,见效是很快的,所以我认为,值得在这里推广给大家,要不然我吃饱了撑的没事儿干?是吧,为啥我要干这个事儿呢?是吧,所以,我的希望,就是大家能把这个东西带回家。好好地走上临床。
那下面呢,我们就进入主题,我对这个炁针呢?编了一首诗,大家看一下,我念给大家听一下:
运炁行针好用功,中炁须知运炁通;
遍身疼痛忽无踪,一般造化两般功。
手中运炁叮咛使,此法密传堪济世;
妙理玄机起疲癃,论金宜值万千钟!
第一节炁针临床心法要旨
现在针灸在全世界都得到了很大的推广,然而,医院里,不管医院,针灸的优势并没有体现出来,而且萎缩到只能治疗某些痛症的地步。为什么会这样呢?医院了解一下就会知道。中医院的针灸师们,基本上不讲手法,而是在穴位扎针后,钳上“针灸机”,够钟即出针。如果这样的针法,也能保证良好的疗效,那么,这个针灸机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因为它不但缓解了医生的劳动强度,而且为医生释放出宝贵的时间,可惜事实并非如此。而且我认为,针灸疗效的萎缩,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用机器代替人工手法的结果。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相信,我们的中医学院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们,应该对经络穴位是了如指掌的。在辨证选穴上,我想也不会有太大的过失,之所以疗效不显,关键在于手法的缺失!只有通过适当的手法,激发内气来达到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所谓“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是也。这就是说,针刺的要领是激发经气的传导,甚至气至病所,才能产生较好疗效。而这种“得气”,是人体自身的“内气”,不是能用机器产生的电流可以代替的。所以,我认为炁针治病,不在其针,而在其人,要想提高炁针的疗效,就非在自己身上大下功夫不可。
在有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并精通经络穴位学的前提下,要使针灸获得满意的疗效,关键在于针法。在《黄帝内经》中强调针法的篇章比比皆是,《灵枢.终始》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篇。本篇在开篇就说:“凡刺之道,毕于终始”,在《根结》篇中也说:“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正因为“终始”如此重要,岐伯要黄帝(以《内经》的形式判定)在传于后世时,要学者发“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天殃”的毒誓,希望各位后学者,也要严格遵守此誓言!
一、炁道真经临证心法炁道真经临证心法,是指在临床过程中掌握炁道真经功法与中医针灸针融为一体的要领,谓之炁治也。炁道真经功法是炁针临床最基本的功法,所以,只有娴熟炁道真经功法才能随时随地都能发挥针灸针的作用。临证进针时心无杂念、全身放松,自然呼吸,用心凝神炁道、神道、力道处于拇指与食指,两指紧捏毫针,将心、神、力、炁与针合而为一,达到以炁为针,练炁为针,自然就形成带炁进针之势。世间的技术、艺术、医术都是给有准备人,不是天生就如此精辟。功夫最怕有心人,只要有恒心,没有学不到的本领。在学习过程中要颖悟其中的真谛,就要具备我要学的精神。何为炁治?何为医治?以形神辨之是也。临证能别形神,是为治道,形神相须,各致其妙。稽夫炁医之道,本尚对待,上法天地之阴阳,下合两仪之神。究其炁治,谓之阳也,阳者,曰神、曰炁,亦为神治、炁治,神炁之治,则曰神、曰炁、曰信息、曰心念、曰阴阳,曰炁场是也;究其医治,阴也,阴者,曰形、曰质,亦为形治,形治者,为针药、按跷,故曰形态、曰气血、曰色脉、曰器质、曰五味,抑皆轩辕、岐伯之古道也。故形质有形之诊,俾阴阳形神,各擅其能。形神相对,虚实相待,长短彼此,本相济佐。盖阴阳之道,形中有神,神中有形。然形尚实而神尚虚,炁无象而质有形,尚能洞察形神之本,虚实之变,则道通之同,道行之异,理之分肇,法之同期,自不昧也!余习医而复习炁,尤宜洞察并同,一朝会通,明其炁治,湛得医治,炁医相兼,理法以殊,道归一极,方知两者体用之功。二、炁针临床心法要旨炁针临床心法要旨,是指在临床过程中掌握中医炁针要领的一种心法。言炁针之道,上乘心法。神针之际,先虑针损,先后有序。炁道心经,心无内幕,目无邪视,心为之神,神无营于众物。医患各正其心神,与针相随上下出入。临证入神,凝经炁已至,深浅在志,手如握虎,势若擒龙。神不定勿刺,神以定可施。炁场相引,自然应穴,自合穴法,待炁进针,一针多穴,一穴多针,炁至出针。内循外引,舒瘀通阻,疗疾培元,简单又神奇。性契其灵,神即其要,但能入神,顷刻成功!
明其穴道,知其部,针怎么进去,这是有原则的。你要用手去摸质感,这是皮肤上的感觉,一般穴道绝对不会在肌肉上面,你摸两个肌肉中间穴位永远在肌肉、筋旁,你摸上去有两条,就在缝隙上下针,绝对不会在肌肉上面有穴道(除非是肌筋膜粘连),穴道都在血管旁边、两条肌肉间隙之间、或者是在肌肉和骨间隙之间以及肌肉的起止点上,绝对不会在筋上面。筋骨之间的穴道我们常碰到,像脚踝的地方,都是筋骨之间,不要直接扎在肌肉上面,也不要扎在骨头上面,也不要扎在筋上面。当你指定穴道位置以后,触摸就知道哪个是正确的位置,针下进去就对了。临证时明其穴位,定其体位是我们必须掌握炁针临床的基本心法,得知下针位置的取舍,心无杂念,目视治疗点,透视深浅,凝视炁到治疗部位,不要因旁边的事务干扰你的心志。
三、炁针针法临证要旨你若喜欢炁针就得将炁针各种针法娴熟,这样才能在临床发挥炁针的疗效,且不要以为初见成效就骄傲,认为炁针就这么简单,其实不然,它值得你永无止境去学习、研究、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缔造炁针价值,同时造就你的人生价值,为人民健康服务就是我们的天职。
(一)炁针基本手法
炁针部位分成三部,一曰天部、二曰人部、三曰地部;天部者,腠理也;人部者,受疾也;地部者,筋经是也。
顺时针为补法,反时针为泄法;出针按压针口为补法,不按针口为泄法。
左手拇指在指定的治疗点(穴位)指压,使局部血散开,这样下针不但不伤荣卫之,反而减少进针的疼痛感,甚至一点都不痛,还能更快地使患者体内之炁与针融合,更好地达到你运针的目的。
右手拇指、食指持针,于治疗点上滞留片刻待炁,速刺透过皮肤,直至腠理(针已经到达天部),术者吸炁,至于天部,依次呐炁,直至病灶(针已经到达人部),徐徐进入接通地炁,即刻回到人部(病灶点),行补泄法是也,炁针很讲究天、人、地合而为炁。
.居炁法:此手法用于病灶较深的位置
:指头手法为留炁。炁针达到病灶部位时,炁至则徐徐入寸许(地部),退至人部,人、地往来行9次,再从人部行补泄法6次,提六次,炁至完毕出针,将炁留在病灶持续产生作用。
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炎止痛。
适应于经络阻滞、疼痛、囊肿、前列腺、子宫肌瘤、结节、包块、挛缩、粘连、条索状等阳性病理产物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2.提炁法:此手法用于椎体、四肢的位置
针力至病所,往来补泄阴数,以炁至为度,微捻轻提其针,阴炁在针下,与经络之炁相聚,六数针回原处出针。
疏通经络、脱离粘连、减张降压、温经散寒。
适应于腰椎间盘突出、肢体麻木、神经卡压、高应力、风、寒、湿、痹等系列疼痛疾病。
.潜龙摆尾法:此手法用于关节、肌腱等位置
术者先运,针力至病灶,或补或泄之法,将慢慢扶之,象船之舵,上下、左右的随炁而拔,炁自然交感,周身遍体,接通经络。
温经祛寒、通经活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除高应力。
适应于关节疼痛、风、寒、湿、痹、肌肉挛缩、软组织损伤等疾病。
4.潜龙升腾法:此手法用于经络腧穴(井、荥、输、原、经、合)
术者将针至疾部,将针反时针捻转三数;再顺时针捻转三数,炁交合,左右捻转,平补平泻三数,引阳炁交合,按而三息,稍提之,其炁自行于经脉,针回位出针,炁未交,依此法再施。
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促进机能效应。
适应于功能性失调疾病、感觉、运动障碍性疾病。
5.啄筋法:用于以痛为俞*的治疗方法。
术者将针至人部后,拟定深浅,平补平泻与针来回进退同时进行,进针时啄击病变部位或者穴位,啄击九数,停与人部,稍作运挤压,徐徐反时针捻转,再稍提六数,回位出针。
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和阴阳、消炎止痛。
适应于风、寒、湿、痹、所致的功能性失调疾病以及筋肌挛缩等引起的疼痛疾病。
*注:这里陈述一下“以痛为俞”的意思,是指引起疼痛的根本所在有疼痛点,不是哪里疼痛就是腧穴,举个例子,如眉骨疼痛、偏头痛的病因根源在枕骨后找疼痛点施针,不在眉骨上施针。
(二)炁针筑炁原理
炁针临证过程中,必须达到筑炁之功。《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金针赋》还指出,“气速效速,气迟效迟。”都说明了针刺的得气与否以及快慢与治疗效果均匀密切关系,但是,要理解这里所谈到的“气”应该如何去理解还是至关重要,针灸学所谈到的得气是以酸、胀、重、麻为度,而炁针是以此为基础建立在炁道真经功法之上,经脉所发之炁与针相逢,加强炁与经脉的融合,使俞穴之中的神炁游行出入,加快经脉之炁流行,迅速传导经络发送强大的信息功能,激发自身修复系统。
四、进针的角度和深度在炁针操作过程中,正确掌握针刺的角度、深度和方向,是获得针感、提高疗效防止针刺异常情况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临床上对所取腧穴的针刺角度和深度,要根据施术的部位、病情需要、以及患者的体制强弱、体形胖瘦、年龄大小和节气等具体情况而定,不应仅限于体表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进针角度、方向及深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出炁针的效果。
.针刺的角度
指针体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临床上,针体与腧穴皮肤呈直角(90°),垂直进针,称为直刺,适于肌肉丰厚处,如四肢、腹、腰部;针体与腧穴皮肤呈45°角左右,倾斜进针,称为斜刺,适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及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针体与腧穴皮肤呈5°~25°角,沿皮刺入,适于肌肉浅薄处(如头面部),一针透二穴也可用此,称为横刺或沿皮刺、平刺。
2.针刺深度
是指针体进入皮下的深度,一般以炁至而又不损伤组织器官为准。除根据腧穴部位特点来决定之外,临床上还需灵活掌握。如形体瘦弱者宜浅刺,形体肥胖者宜深刺;年老、体弱、小儿宜浅刺,青壮年、体强壮者宜深刺;阳证、表证、初病宜浅刺,阴证、里证、久病宜深刺;头面、胸背及肌肉薄处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厚处宜深刺;手足指趾、掌跖部宜浅刺,肘臂、腿膝处宜深刺等。针刺的角度和深度有关,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和横刺。对项后正中、大动脉附近、眼区、胸背部的腧穴,尤其要掌握斜刺深度、方向和角度,以免组织器官损伤。
五、注意事项与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一)炁针注意事项
、过度劳累、饥饿、精神紧张的患者,不宜立即针刺,需待其恢复后再治疗。
2、体质虚弱的患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量采用卧位。
、避开血管针刺,以防出血。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因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施针。
4、皮肤之感染、溃疡、瘢痕部位,不宜施针。
5、进针时有触电感、疼痛明显时应退针换个方位。
6、眼区、项部、胸背部、胁肋部等部位穴位,应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7、孕妇个月以内者,小腹及腰骶部穴位禁针;个月以上者,上腹部及某些针感强烈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也应禁针。有习惯性流产史者慎用针刺。月经期间如不是为了调经,也不宜施针。
(二)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是在施针过程中患者发生晕厥现象。这是可以避免的,医生应该注意预防。
.原因:初诊病员体质虚弱,精神过于紧张,或当劳累、空腹、大泻、大出汗、大出血后,或针刺手法过重,体位不当等均可引起晕针反应。
2.症状:晕针时,病人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眼花、出冷汗、胸闷、恶心、心慌、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有晕厥、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细欲绝等症状。
.处理措施:发生晕针反应,应立即出针,让患者平卧,头部稍低,给以温开水或糖水,一般静卧片刻即能恢复。严重者刺人中、涌泉、足三里、内关,灸百会、关元等穴,必要时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4.预防:为了预防晕针反应,医生对初诊者要解除其顾虑,防止其精神过分紧张。选穴不宜过多,手法不宜过重,并尽量采取卧位针刺。对劳累、体弱、病后患者,应先休息片刻再行针刺。针刺过程中,医生应随时观察病人的表情及面色,发现晕针先兆,及时处理。
滞针常由病人精神过分紧张而致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时捻动幅度过大,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滞针表现为针体在体内捻转提插滞涩、困难,甚至不能出针
医生用手指在滞针部位轻轻叩打,使紧张的皮肤和肌肉缓解,或在滞针的针柄上施灸,或在滞针附近的穴位另刺一针,即可缓解滞针现象。如因单向捻动幅度过大,可将针向相反方向捻转,待针体松动后即可出针。
对初诊病人针前做好解释工作,同时针刺手法要轻巧,捻转幅度不要太大,更不要单向捻转过紧。
弯针是由操作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所致的湾针。只要让病人采取舒适的体位后再施针,施针时手法要轻巧,指力均匀,这样就可有效地预防弯针,减少疼痛。
折针最易发生在根部。如果针具的质量欠佳,可针体被腐蚀生锈,或针刺手法过重,病人因强刺激而肌肉突然收缩等,均可引起断针。
折针时,如果针身残端露于皮肤之外,应嘱病人不要变动体位,用镊子下压残针周围皮肤,使针体暴露,再用镊子夹出。如残针完全陷入皮肤,针尖到达对侧皮下,可揉按断端针孔,使针从另一端透出皮肤,随之拔出。如以上方法均不能取出者,应采取手术方法,将针取出。
针刺前,医生对针具应仔细检查,针刺时手法宜轻柔,针身不可全部刺入体内,针后嘱咐病人不要变动体位,均可有效地预防折针、湾针。
在重要脏器体表进针过深可伤及脏器,而发生医疗事故。刺伤胸壁和肺脏,可造成外伤性胸;刺伤脑脊髓,尤其是延髓(在哑门、风府穴部位进针过深),可危及生命;刺伤肝、脾、肾可造成肝出血、脾出血、肾出血,甚至发生出血休克;刺伤胆囊、膀胱、胃、肠,可导致腹膜刺激症和急性腹膜炎;刺伤周围神经根、干,可造成神经炎;刺伤皮下血管,可造成皮下出血等等。对上述种种针刺意外,应及时处理。抢救危重病人,应请专科医生会诊治疗。
第二节如何提高炁针疗效一、针法自然
针刺后“酸麻胀重”那是太容易了,想针到没有感觉,恰恰相反那是太难了,所以想做到世俗中的所谓“得气”太容易了,而要做到世俗中所谓的“不得气”那是难上加难。为什么说“没有感觉的感觉”是最好的感觉呢?为什么往往是酸麻胀重的针之后,除了疼和难受也就没什么了,为什么没有酸麻感觉的针随后会有体内却往往带来强烈的反应呢?那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得气呢?带着这些思考去针灸,观察临床,会发现古人说的没错,但今人理解上有偏颇。
针刺时如果你能够把针当作你,病人是你深爱的某个人。你跟她在一起时那种全身心投入的感觉就是做出气化反应的前提,内心宁静,无私无欲,一切的得失无从谈起。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归根曰静,人的根本是什么?生存权,吃喝拉撒睡。着眼于人的根本,多多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较好武汉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