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A双标竞争对手开撕美敦力

2024/9/1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来源:器械之家,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且24小时后方可转载。

Intellis可充电神经刺激器

年1月24日,美敦力宣布,其Intellis可充电神经刺激器和Vanta无充电神经刺激器已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DN)相关的慢性疼痛。

这一消息给美敦力在脊髓电刺激(SCS)领域的竞争者Nevro带来了沉重打击。年7月19日,Nevro才刚刚宣布其Senza系统获得了FDA的批准,成为了唯一一个治疗PDN特定适应症的脊髓刺激系统。

为了快速抢占市场,Nevro立即在美国启动商业启动推广。当时据摩根大通分析师预计,Nevro的主要竞争者美敦力将在年发布关键数据后获得批准。

然而未待Nevro“唯一”的优势发挥,美敦力便提早一年获批,打了Nevro个措手不及,导致其股价在周一下跌17%,周二又下跌2.67%!

1月25日Nevro方面正式向美敦力开炮,称美敦力没有提供大型临床试验!而是简单地重新引入了年的两项小型欧洲研究,其中一项研究实际上是由另一个竞争对手赞助的,甚至没有使用美敦力的产品。并直指FDA双标!

Nevro还详细罗列了双方的五大差异,力证“我们的产品更好!”言辞激烈、气势汹汹,似乎想与美敦力开撕!

01

“美敦力没有大型临床试验!”

据美通社报道,1月25日Nevro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兼总裁D.KeithGrossman对美敦力产品获批一事做出了回应。

他首先对自家的产品和数据赞扬了一番:"我们为我们的SENZA-PDN研究感到非常自豪,这是针对该患者群体进行的最大,前瞻性的脊髓电刺激(SCS)试验,产生了1级临床数据,我们认为这些数据推动了该领域和治疗的发展。”

随后不点名的“拉踩”了美敦力:“我们的竞争对手为支持其FDA提交而提出的试验特别清楚地表明,我们专有的无感10kHz疗法特别适合PDN患者。高频10kHzSCS相比低频SCS具有更多优点……使用SCS进行神经调节,特别是10kHzSCS,为改善PDN患者的生活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

Nevro首席医疗官DavidCaraway博士则在发言中直接质疑了美敦力,他补充说:"美敦力没有为这些患者提供大型临床试验,而是简单地重新引入了年的两项小型欧洲研究。其中一项研究实际上是由另一个竞争对手赞助的,甚至没有使用美敦力的产品。

这两项低频的SCS试验结果明显不如我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SENZA-PDN试验中产生的结果……”

Caraway博士还认为FDA存在双标,他继续说:“不幸的是,这些小规模试验没有提供新的证据来进一步推进。我们相信,我们的SENZA-PDN随机对照试验的重大,持久的结果不言而喻,我们对支持这两项FDA批准的标准差异感到失望。”

02

细数五大差异

脊髓电刺激技术(SCS)最初是借鉴于心脏起搏器,是在脊髓硬膜外腔植入电极,采用电刺激方式,将产生的电流传至脊髓,从而中断疼痛信号发送至大脑,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在下肢缺血性疼痛、脊髓损伤神经性疼痛等领域应用广泛。

Nevro是一家专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公司,其Senza脊髓刺激(SCS)系统具有独特的10kHz高频刺激,在美敦力产品获批前是唯一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疼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PDN)的SCS系统。

Senza脊髓刺激(SCS)系统

今年1月这一系统又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非手术难治性背痛(NSRBP)患者,是唯一获批应用于这一疾病的SCS系统。

美敦力Intellis植入式可充电脊髓电刺激系统号称是全球脊髓电刺激系统中的最小神经刺激器,重量仅29.1克,植入深度增加至3cm。使用9年后电池容量仍大于95%,充电效率较传统锂离子电池快3倍;兼容1.5T全身不限部位核磁安全扫描;适用于慢性疼痛治疗,如糖尿病中晚期引起神经性疼痛、术后疼痛、脊髓损伤后疼痛、截肢痛等。

年12月27日,Intellis在中国获批(国械注进3120514)。

VantaSCS

美敦力的VantaSCS是一款高性能的免充电神经刺激设备,其使用寿命长达11年,在同等设置下比其他设备长约2倍。

为了进一步佐证美敦力的获证审批存在“双标”,Nevro细数了自己的Senza-PDN大型研究和美敦力的Slangen研究之间的五大差异,并详细对比了两家的产品。

Nevro称美敦力年进行的名为Slangen的研究支持了其FDA提交,是唯一使用美敦力设备的已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它与Nevro的Senza-PDN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的差异包括以下五点:

1.SENZA-PDN研究随机分配了名患者,其中名患者被分配到SCS组,名患者在交叉后接受了植入。

在美敦力赞助的Slangen研究中,36名患者被随机分配,只有22名被分配到SCS组。总共有17名患者接受了永久性SCS装置植入物,只有16名患者完成了随机对照试验,其中15名患者可以进行24个月的随访。

2.美敦力在年1月24日的新闻稿中指出,接受SCS治疗的患者中有70%的疼痛症状得到缓解。

然而,美敦力赞助的研究报告称,在6个月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束时,治疗(ITT)疼痛反应者率(使用50%的疼痛缓解行业标准),日间疼痛为9/22(41%),夜间疼痛仅为8/22(36%)。

而在Nevro的SENZA-PDN随机对照试验中,75/(72%)的患者是整体疼痛反应者。美敦力需治疗人数(NNT)为2.4和3.4(分别为白天和黑夜),而Nevro的10kHzSCS仅为1.5。(注:需治疗人数表示了预防1例发生不良事件所需治疗的患者数,NNT值越小越好)

3.甚至在美敦力的Slangen研究中也显示了,Nevro的SENZA-PDN试验在18个月时的平均疼痛缓解率为75%,在24个月时为46%;Nevro的10kHz治疗是唯一显示神经功能改善的设备,让三分之二的患者报告有所改善,包括感觉恢复。

而在Slangen中没有报告其神经系统改善的证据。

4.Nevro的SENZA-PDN数据显示,其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在临床和统计学上都有显着改善。而在美敦力Slangen研究中,美敦力器件在HRQoL或EQ5D测量方面都没有改善。

5.在Nevro的Senza-PDN研究中,没有出现由于功效丧失或电池耗尽造成的额外植入。而在美敦力Slangen研究中,33%的设备由于5年电池耗尽而需要更换。

Nevro提出的这五点差异,总结一句就是美敦力的产品不如自家!不过是否是FDA的审批存在双标,目前仅就单方面的说辞还无法得出结论。

03

欧美领跑国内刚刚起步

脊髓电刺激治疗不用任何药物及不破坏神经,具有手术创伤小、痛苦少的优点。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年全球及中国脊髓刺激器产业深度研究报告》显示,年全球脊髓刺激器市场规模超22亿美元,预计到年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超过42亿美元。

脊髓刺激器的产品类型可分为可充电设备和不可充电设备,现阶段可充电类型产品占据主导地位,这是由于可充电产品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益,此外越来越多的企业推出了可充电类产品也拉动了市场增长。例如欧洲的SpectraWaveWriter、美敦力Intellis等都推出了可充电式脊髓刺激器。

目前全球脊髓刺激器主要供应商包括美敦力、雅培、波士顿科学公司、StimwaveLLC、Nevro、Nuvectra等,行业领导者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近年来,多家公司加快了在该领域的投资步伐,年9月,雅培宣布其慢性疼痛脊髓刺激系统ProclaimXR获FDA批准;年1月,波士顿科学公司在欧洲推出了SPECTRAWAVEWRITER脊髓刺激系统,年8月Nevro的HF10高频SENZAII脊髓刺激(SCS)系统获得了FDA批准。

年我国的神经刺激器的市场产量仅占全球总量的2%,作为人口第一的消费大国,我国神经刺激器的市场潜力有待开发。

国内在这一领域的代表企业品驰医疗,是基于清华大学相关神经调控技术孵化的创新型企业,目前是“神经调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组成单位,由清华大学教授李路明担任首席科学家。

品驰医疗获得了系列脑起搏器和迷走神经刺激器产品注册证并上市销售,打破了美国公司在神经调控产品领域的垄断。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经审查,批准了品驰医疗生产的植入式脊髓刺激器创新产品的注册申请,这是首个获批的国产植入式脊髓神经刺激器系统。

作为当今最为普遍的健康问题之一,慢性疼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其发病率已经超过癌症、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发病率的总和。

脊髓电刺激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为例,它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中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并发症之一。

它是指因糖尿病之慢性高血糖状态及其所致各种病理生理改变而导致的神经系统损伤,可累及全身周围神经系统任何部分,可导致足部溃疡、坏疽,以至截肢,俗称糖尿病足。

脊髓电刺激在有效缓解疼痛的同时,电刺激还可以改善肢端微循环,扩张下肢血管,进而最大程度上避免溃疡和坏疽的发生和发展,并促进创面的愈合与修复,降低截肢风险。

Nevro公司估计,DPN市场的总价值为35亿至50亿美元。如今美敦力半路杀出,要与自己分食蛋糕,Nevro大概也始料未及,截至发稿美敦力尚未对Nevro的一番激情发言做出回应,双方到底会不会正式开撕?让我们拭目以待。

转载请注明:
http://www.qqxpf.com/jbby/164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