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ldquo百家学说rdq
2018-6-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总结
周怀明1单玉丽2周久凯3周久翔3周久超3
1.河南省郸城县针灸研究所2.河南省郸城神针大院中药馆3.河南省郸城县针灸学会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针灸治疗面瘫具有悠久的历史,目前针灸优势病种的临床研究越来越深入,从腧穴选择、针刺方法,并加强针灸治疗面瘫的机理研究。在治疗面瘫实践中注重辨证分期,将面瘫分为三期,每期按不同的辨证施治。急性期以浅刺为主结合远道选穴进行治疗,针用泻法;静止期选用平补平泻法;恢复期结合急性期和静止期的针刺手法,针用补法为重。选穴注重与面神经的解剖部位相结合,手法宜浅宜轻。笔者自~年,运用针灸采取分三期的方法(发病1~10天为急性期,10~20天为静止期,25天以上为恢复期)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疗效满意,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面瘫;疗效总结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属中医“口眼喎斜”“口辟”范畴。现代医学认为是面神经管或茎乳孔内炎性水肿压迫一侧面神经而引起面肌瘫痪。根据该病不同时期临床特点而选择不同的针刺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患者50例为研究所门诊病人,均为单侧面瘫。其中左侧面瘫22例,右侧面瘫28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66岁;急性期36例,静止期12例,恢复期2例。
二、诊断依据
患侧额纹消失,眼裂扩大,眨眼功能消失,鼻唇沟平坦,口角歪向健侧。患者不能鼓腮,喝水时,口角流水,进食时食物滞留在颊部或舌前2/3,味觉减退,无耳聋、耳鸣、重听。
三、治疗方法
1.急性期:
选用健侧穴位进行常规针灸治疗。取健侧翳风、太阳、下关、颊车、地仓以及合谷、风池。选用直径0.30mm,长度为25~40mm的毫针按常规手法针刺,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另加艾条温灸患侧,每次30分钟。
2.慢性期:
选用患侧穴位电针治疗。取患侧翳风、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牵正、迎香、下关及健侧合谷。选用直径0.30mm、长度为25~40mm的毫针,采用无痛快速进针法,牵正垂直进针15mm,边进针、边捻转,以患者感觉面部胀麻为度。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另加艾条温灸患侧,每次30分钟。翳风、合谷垂直进针20mm,迎香、下关按常规针刺,余穴均沿皮平刺至透穴,捻转得气为度。然后接G电针仪两极接地仓、颊车、阳白、鱼腰,采用疏密波,患侧面部肌肉有轻微抽动即可。此后可逐渐加大刺激量,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每次治疗30分钟。
3.恢复期
选用患侧上述穴位进行常规针刺加灸治疗。取翳风、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牵正、迎香、下关及健侧合谷和双侧足三里。选用直径0.30mm、长度为25~40mm的毫针,按常规手法针刺治疗。双侧足三里给予补法,每次治疗30分钟,同时加艾条温灸患侧30分钟。
四、疗效观察
1.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全部消失,表情自如,谈笑时无口眼歪斜,饮食正常;
显效:面部静观基本无异常,有轻微的歪斜;
有效:症状较前改善,但额纹不对称,谈笑时仍有明显的口眼歪斜症状;
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2.治疗结果
本组50例,痊愈34例,占68%;显效12例,占24%;有效2例,占4%;无效2例,占4%。总有效率96%。
五、典型病例
云xx,男,56岁,家住安微省太和县李兴镇云寨村,年10月初诊。病史:患者左侧面瘫两个月,经西医地塞米松,利巴韦恩,维生素类药以及中药汤剂治疗无效。两个月前洗澡受凉,第二天早晨起床后洗脸时发现嘴巴歪斜,漱口时口含不住水,不能鼓腮吹气,上眼皮有些耷拉,眼流泪,不能皱肩。查体除上症外,BELL氏征(+),左侧乳突压痛(+),舌前2/3味觉减退,四肢功能活动无异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玄紧,头颅CT检查示无脑梗塞及脑出血。西医诊断:左侧急性面神经炎(周围型);中医诊断:面瘫。辩证:风寒袭络,气血亏虚。治法:疏风散寒,益气养血。取穴:阳白(患侧)、地仓(患侧)、四白(患侧)、颊车(患侧、合谷为主穴),下关、攒竹、迎香、足三里为配穴。方法:采用毫针,阳白、攒竹透鱼腰,地仓与颊车相互透刺,下关、足三里温针灸2壮,其余穴均直刺,施捻转平补平泻手法,使针感广泛地向面部扩散,留针30分钟,结合电针刺激治疗患侧20分钟,每日1次。治疗10天后面瘫明显恢复,乳突后压痛消失,休息2天后继续治疗12天,查其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肌力完全恢复,双侧鼻唇沟、额纹相等,无口眼歪斜,BELL氏征(—),患侧面部所有症状消失而痊愈,无任何后遗症。
六、体会
中医学认为面瘫是因机体正气内虚,外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致。本病现代医学又称面神经炎,其病因至今仍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由各种原因引起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缺血、水肿所致,常常是面神经近端的损害。急性期针刺健侧,加上艾条灸温通患侧之血脉以利扶正祛邪;静止期采用电针治疗,其原理是当针刺穴位得气后,在留针过程中,让针体通入特定的电流,用电刺激结合留针刺激,以达到适宜的刺激量,使针刺的效应得以扩大和增加,可使患侧面神经产生兴奋,增强肌纤维收缩,缓解血管痉挛,改善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环,改善受损面神经和面肌营养状况,促进面神经炎症的消除和水肿的吸收,从而有利于受损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恢复期配以补气活络,调和营卫之足三里,可对植物神经,局部血液循环,细胞免疫,特异免疫等功能进行调节。加之艾灸,使血液循环加快达到通络牵正的效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