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引起周围神经病的常见药物临床l
2019-8-1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周围神经病为周围神经系统(PNS)解剖受损或正常神经生理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组症状和体征。周围神经病基于病因学,主要包括特发性炎性神经病、代谢和营养性、感染和肉芽肿性、血管炎性、肿瘤性和副蛋白血症性、药物和中毒性、遗传性、嵌压性等;基于原因不同,病变可选择性累及周围神经的运动、感觉和/或自主纤维,或弥漫性累及所有纤维。可能引起周围神经病的药物主要是抗菌药、抗结核药、抗肿瘤药等。
作者:高丽丽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氟喹诺酮类氟喹诺酮类为人工合成的抗菌药,如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临床适于敏感病原体所致的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胃肠道感染及关节、软组织感染等。氟喹诺酮类可引起周围神经病变,且可能是不可逆转的。周围神经病变在使用氟喹诺酮类治疗后很快就会发生,通常在几天之内,在一些患者中,尽管已经停用氟喹诺酮,症状却可持续超过一年。周围神经病变未显示与治疗的时间或患者的年龄有相关性,其发生率也尚不明确。
建议:若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如疼痛、灼烧感、刺痛感、麻木感、和/或虚弱或其他感觉方面的改变如轻触感、疼痛感、温度感觉、位置感觉和震动感觉等,应停用氟喹诺酮,替换为其他的非氟喹诺酮类的抗菌药。除非继续使用氟喹诺酮治疗的效益大于风险。
硝基呋喃类如呋喃妥因可能会引起周围神经的损害,与影响了神经细胞内呼吸功能有关,其一般引起长度依赖性多发性感觉运动性神经病,最初表现为肢体末端感觉异常和感觉减退,后进展为肌无力、肌肉萎缩,严重时出现组织间质水肿。周围神经纤维脱髓鞘,脊髓和横纹肌继发性改变。
抗结核药致周围神经病的可疑药物有异烟肼、环丝氨酸、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卷曲霉素、利奈唑胺、乙硫异烟胺、丙硫异烟胺、乙胺丁醇等。其中异烟肼因化学结构与维生素B6相似,可竞争性抑制维生素B6的参与神经递质合成的作用,并促进其排泄,而引起周围神经炎,表现为手脚麻木、震颤等,易出现于儿童、营养不良、嗜酒者。
抗肿瘤药可致周围神经毒性的主要有铂类(顺铂、卡铂、奥沙利铂)、紫杉醇类(紫杉醇、多西紫杉醇)、长春碱类(长春碱、长春新碱)及沙立度胺、丙卡巴肼、阿糖胞苷、硼替佐米、依托泊甙等。抗肿瘤药的累积剂量越大、间隔时间越短、外周静脉给药、多种神经毒性药联用相较于剂量小、间隔时间长、中心静脉置管、单药使用更易产生诱导性周围神经病。
铂类中的顺铂主要症状为四肢麻木、感觉异常、肌肉痉挛和疼痛,奥沙利铂急性神经毒性通常在给药24-48h后出现,表现为四肢感觉障碍,遇冷后加重,而治疗间歇期减轻,且少数可出现急性咽喉部感觉障碍,进而引起吞咽困难和呼吸困难,其慢性神经毒性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深、浅感觉障碍和感觉性共济失调,致精细动作困难,症状不受冷刺激触发,且恢复时间长;紫杉醇类表现为痛性、轴索性感觉神经病,四肢远端和口周感觉异常或烧灼样痛等;长春碱类肢端感觉异常为其常见的首发症状。
其他如甲硝唑、磺胺类、胺碘酮、氯喹、秋水仙碱、氨苯砜、苯妥英、链霉素、甲巯咪唑等。
表1引起多发性神经病的药物
参考文献:
[1]卢祖能.应如何着手周围神经病的诊断?[J].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