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面肌痉挛要彻底摆脱抽搐,需要减压
2024/8/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面肌痉挛的在早期主要表现为一侧眼睑跳动,少见双侧。需要与疲劳、过度紧张导致的眼睑跳动相鉴别,后者经休息可逐渐缓解。但面肌痉挛表现为逐渐加重的眼睑跳动,甚至持续几个月后逐渐出现口角肌肉抽动,多由于颅内面神经受压、过度紧张、放电,引起面部肌肉不停抽搐。当出现间断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时,应警惕面肌痉挛的发生。
传统治疗方法以药物、针灸、肉毒素比较多见。常见的药物有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对于初发患者可缓解症状,但后期依旧会复发。肉毒素治疗的机制是运用肉毒素阻断神经肌肉的传递,降低面肌痉挛的程度,常用药物为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一般对初次注射肉毒素患者有效,注射时间越长,疗效会越来越差。针灸也一样,在面肌痉挛治疗方面效果欠佳。所以众多患者在多次尝试这些方法治疗后,因效果不理想,对治疗失去信心,心灰意冷。
面肌痉挛解除病根,还需减压
引起面肌痉挛的原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公认血管压迫学说。也就是其发生与面神经出脑干处受到周围异常行走的血管机械性刺激、压迫有关,长期血管搏动使面神经因反复受刺激,导致受压部位的神经髓鞘发生萎缩变性,传出、传入神经纤维的动作电流发生短路现象。跨神经元退变,中枢失去对兴奋的整合功能,当电兴奋叠加到一定程度便形成一种爆发式下传,引起面肌痉挛。“责任血管”一般主要是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小脑上动脉以及静脉血管,面肌痉挛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相对多发。
针对面肌痉挛这一病因,显微血管减压手术通过在显微镜下找到“责任血管”并分离。手术具体操作过程为在全麻下,于患侧耳后、发际内纵行约4cm的直切口,颅骨上开一个直径约一硬币大小的骨窗,显微镜下进入桥小脑区后,对面神经走行区进行仔细探查,发现压迫神经的血管,把所有压迫面神经的血管推开,并用teflon垫片将神经与血管隔离开。
西安交大一附院颅底颅神经疾病诊疗专家组姜海涛教授表示,与传统的开颅手术相比,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在颅骨的开口只有硬币大小,顺着正常的解剖空隙进行操作,过程并没有很危险,出血量很少(50-ml),是一种开颅不开脑的手术。手术在解除局部血管压迫的同时,保留神经感觉传导完好。绝大多数患者在术后,症状立即消失,并发症小。手术后98%的患者术后面部抽搐都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