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中旁的这家面馆,一碗刀削面卖了20多
2017-8-1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
IXUZHOU.CN分享徐州生活之美
主编:蓓蓓
无数次的梦回35中,
时隔四年,工作之后再回到我的高中母校,
见到了最爱的班主任,
熟悉的校园,
一草一木仿佛都能勾勒出那时的我.......
35中的校服如今换成和《致青春》一样的,和他们一样,喜欢放学后,冲出校园,挤破脑袋在学校的小吃旁。
喜欢买一根酸酸甜甜的糖葫芦,放到下午都不舍得吃,再见到卖糖葫芦的爷爷,已经74岁了,依然满脸笑容,岁月对他能否再温柔一点。
当年的青葱年华永远是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而校园的美味也总能迅速翻动我们的思绪。寻找学生时代的宁静和回忆。
那些青春的味道,越毕业越怀念,铁路三宿舍,徐州的老小区了,小巷子里,藏匿了很多只有土生土长的徐州人才知道的老店。
小区里,很多人种的绿油油的小青菜,小白菜苗子,也许对田园有着特别的情节,特别喜爱这样安静、恬静的生活。
树影斑驳,岁月蹉跎,行走在这里的人,几乎都是地道的徐州人,他们在这个老小区,在这边读书……
在你的脑海中,是否也有一家店,毕了业,即使工作了,也会心心念念着它的味道,铁三小吃,以前上学的时候叫安庆小吃。
来到这儿,熟悉又有些陌生,抬头看屋檐上长满了草,“小屋老了吗”一种莫名的感伤涌上心头。
餐馆的门口,卖烙馍的老奶奶还在。
“以前这个学校毕业的吧,我还认识你哪”
“奶奶,你记性可真好!”
奶奶笑开了花,眼神里也散发着温暖。
20年足够一个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孩童长成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可对于一种味道一个饭馆,是一种岁月的积淀。
小屋的门上,窗户上都生了铁锈,这是时间的印记。
来到这儿,叔叔在坐在外面忙着理蒜苗和香菜,他说,小店开有20年之久了,我吃了3年,他开了20年,20个年头小屋也历经沧桑。
这么多年,人在老,物价再涨,这家店样貌和味道却没有变过,看着炉台的锅中冒着腾腾的热气,那么真切,平凡的生活也是如此,喜欢这扑面而来的人间烟火。
我喜欢那墙上的浓重油渍,那是一家店的血脉和印记,就像你小时候在自家墙上的涂鸦,你因为它挨过揍,但也终将会有一天抚摸着它感怀童年。
店里还在用煤球,这个记得小时候家里用过,如今条件好了,家家户户都换上了煤气、天然气,当煤球再次出现在你的视野中,是否还会怀念那些年的炊烟袅袅,和那个呛人的味道哪。
陈旧的桌子上放着面板,各样的瓶瓶罐罐。
小屋里,阿姨和叔叔正忙乎着,一颦一笑,那么温暖,从那参杂着家乡口音的话里你能感受到一种叫幸福的东西。20年也是个磨合的过程。
阿姨削面的绝活还是那么棒,特别的快,好像一场看表演一样,用刀削过的面,每一个都特别均匀。
现在叔叔和阿姨的儿子也在帮忙打理着饭店,有些羞涩的大男生,他说,以后自己来打理餐馆,不想让父母再这么累了,从他娴熟的手艺和话语间,能够感受到是一个特别孝敬的人。
墙上挂的篮子里放的青菜,淘洗的特别干净,阿姨说就是为了食客吃得放心。
每天在这个小房间里都挤满了形形色色用餐的人。尤其是到中午12点的时候,坐满了学生,墙上的宣传画记录着这家店之前的另一段历史。
在这里,是青春的味道!
是留恋的味道
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味道!
刀削面是我最爱吃的,面吃起来特别的劲道,上面配着雪菜,特质的酱料,葱花,和当年的味道一样,没有变过。
一大盘炒面,量特别的足,金灿灿的,拌着绿芽,烤肠,喜欢吃辣的可以加一些青椒在里面。
一个个晶莹剔透的馄钝,像洗了嫩肤澡一样,个个都很饱满。
炒刀削,是新出的,我高中的时候还没有,和炒面的做法是一样的,也特别好吃。
现在另加了一些豆皮、花干、海带类的素菜,有点类似把子肉,吃面的时候来一些,绝对是大写的满足。
我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形容这家店的食物,平凡的没有任何可以炫耀的东西,但又特别的让人一次又一次的回来。
没有那种富有侵略性的味道一下子让人为之一惊,反倒更像家里母亲煮的一碗面,你天天吃没觉得特别,等你吃不到或吃别人的饭时才感觉它的不同。我突然意识到,也许正是这种“不愠不火,细水流长”才会耐力持久。人的味蕾很奇怪,越是那种第一次吃就惊艳到的味道,越是快速地变得索然无味,于是又开始了另一次的猎奇。
这么多年坚持下来,实属不易。有一种人,他们生活在小地方,开着一家小小的店铺,每天从早晨6:30一直到晚上9:30钟,日复一日,20个年头。
在这个步子迈的飞快的年代里,总是有这样一家老店,隐藏在巷子深处。遭遇过新式餐厅的排挤,经历了人们越来越挑剔的口味,经过时间的洗礼,却越发吸引食客们争相到来。
我们慢慢长大,毕了业,离他也越来越远。可是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回来,他们总会在老地方,熟悉的味道,熟悉的人,替我们保留着这座城里,最淳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