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第二十二单元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

2017-3-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第一节 肝素

  ——体内体外抗凝药      肝素抗凝作用迅速、强大、短暂;体内、体外均有抗凝作用;不能口服,静脉注射后,抗凝作用立即发生。其抗凝作用机制主要是增强抗凝血酶Ⅲ(ATⅢ)对凝血因子的灭活作用。   防止血栓的形成和扩大.   1.血栓栓塞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和周围动脉血栓栓塞等,防止血栓的形成和扩大。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应用,可防止因纤维蛋白和凝血因子的消耗而引起的继发性出血。   3.防治心肌梗死、脑梗死、心血管手术及外周静脉术后血栓形成。   4.体外抗凝 用于心导管检查、体外循环及血液透析等体内、外抗凝。

第二节 香豆素类抗凝血药

  ——体内抗凝血药——VK拮抗剂。   本类药物抗凝特点是:缓慢、持久、可以口服,体内有效,体外无效。   抗凝机制是:化构与维生素K相似,可竞争性抑制环氧化维生素K向氢醌型维生素K转化,影响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羧化作用,妨碍这些凝血因子的活化,从而影响凝血过程。         1.增强作用的:   ①阿司匹林、保泰松等使血浆中游离香豆素类浓度升高,抗凝作用增强。   ②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产生维生素K的菌群,减少维生素K的生成,增强香豆素类的作用。   2.降低作用的:   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等能加速香豆素类的代谢,降低其抗凝作用。   抗凝血药的比较

药物

抗凝机制

特点

临床应用

肝素

增强ATⅢ对凝血因子的灭活

强大、迅速、短暂,体内体外均有抗凝作用

1.血栓栓塞性疾病2.DIC早期应用3.防治心肌、脑梗死等。

香豆素类(华法林)

对抗VK,妨碍凝血因子Ⅱ、Ⅶ、Ⅸ、X的合成

缓慢、持久,体内有效体外无效。

1.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

  抗凝血药   肝素作用体内外,   鱼精蛋白拮抗快,   双香豆素仅体内,   过量中毒加维K。

第三节 抗血小板药物

  (一)阿司匹林   ——抑制血小板聚集。   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中环加氧酶的活性,减少血小板和血管内膜中血栓素A2(TXA2)的合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小剂量阿司匹林(50~mg/d)可防治冠状动脉性疾病、心肌梗死、脑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梗死等。减少缺血性心脏病发作和复发的危险,也可使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卒中发生率和死亡率降低。   (二)双嘧达莫(潘生丁)      ①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增加细胞内cAMP(环磷酸腺苷)含量;   ②增强PGI2(前列腺素I2)活性;   ③激活腺苷活性,进而激活腺苷酸环化酶活性,使cAMP增多;   ④轻度抑制血小板的环氧酶,使TXA2(血栓素A2)合成减少;   ⑤促进血管内皮细胞PGI2的生成。      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防止血小板血栓形成。   还可阻抑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的病变过程。

第四节 纤维蛋白溶解药——链激酶——溶栓药

     属于纤维蛋白溶解药,对新形成的血栓有溶解作用。其溶栓的机制是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酶原结合成复合物,并促使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纤溶酶迅速水解血栓中纤维蛋白,导致血栓溶解。      主要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如急性肺栓塞和深部静脉血栓及心肌梗死早期治疗。

第五节 促凝血药——维生素K

     1.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出血:如梗阻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早产儿、新生儿等出血及应用广谱抗菌药引起继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   2.过量应用香豆素类、水杨酸类等所致的出血。原因导致凝血酶原过低而引起的出血者。      *维生素K静注太快。可致面部潮红、出汗、血压下降,甚至虚脱。   *口服常致胃肠道反应,引起恶心、呕吐等。   *较大剂量可致新生儿、早产儿溶血性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及黄疸。   *对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的特异质者也可诱发急性溶血性贫血。

第六节 抗贫血药

  (一)铁制剂的临床应用   *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妊娠、儿童生长发育所引起的缺铁性贫血,口服一周,一般症状及食欲迅速改善。   (二)叶酸和B12的药理作用

  叶酸是细胞生长和分裂所必须的物质,叶酸在体内经叶酸还原酶和二氢叶酸还原酶作用,生成四氢叶酸。四氢叶酸是一碳单位传递体,参与嘌呤核苷酸合成、尿嘧啶脱氧核苷酸合成胸腺嘧啶核苷酸,还促进某些氨基酸互变。   当叶酸缺乏时,上述代谢障碍,其中最为明显的是dTMP(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合成受阻。导致DNA合成障碍,细胞有丝分裂减少。由于对RNA和蛋白质合成影响较少,使血细胞RNA:DNA比率增高,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消化道上皮增殖受抑制,出现舌炎、腹泻等。   维生素B12为细胞分裂和维持神经组织髓鞘完整所必需。体内维生素B12主要参与下列两种代谢过程。   1.提高四氢叶酸的循环利用维生素B12使同型半胱氨酸转变为蛋氨酸的同时,促进N-5甲基四氢叶酸转变为活化的四氢叶酸。故维生素B12缺乏会引起叶酸缺乏症状。   2.维持有髓鞘神经的功能,维生素B12能促进甲基丙二酰辅酶A转变为琥珀酸辅酶A,参与三羧酸循环。此过程有助于神经髓鞘脂蛋白的合成,从而保持有髓鞘神经纤维功能的完整性。维生素B12缺乏会使髓鞘神经功能失调,在巨幼红细胞贫血的基础上出现神经症状。

第七节 血容量扩充剂——右旋糖酐

     右旋糖酐分子量较大(中分子7万、低分子4万、小分子1万),不易透过血管壁,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从而扩充血容量,维持血压。   低、小分子量右旋糖酐还能阻止红细胞和血小板集聚及纤维蛋白聚合,降低血液黏滞性。并对凝血因子Ⅱ有抑制作用,因此能防止血栓形成和改善微循环。此外还有渗透性利尿作用。      主要用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急性失血、创伤和烧伤性休克。   血液系统药物的临床应用

药物

临床应用

抗贫血药

铁制剂

缺铁性贫血

叶酸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VB12

恶性贫血

扩容药

右旋糖酐

低血容量性休克

抗血小板药

阿司匹林

预防心绞痛、心肌梗死

止血药

维生素K

VK缺乏引起的出血

抗凝血药

肝素

体内体外抗凝

华法林

体内抗凝









































白癜风形成的原因
北京哪里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qqxpf.com/jbzl/65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