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大健康产业金矿之三医疗器械
2023-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从全球范围看,医药和医疗器械的大市值公司很多,1万亿人民币以上的不在少数,相比之下,中国的器械企业规模还比较小,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带你了解医疗器械行业,并挖掘优质的公司,以供参考。
全球市场情况
根据全球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的最新报告,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预计达亿美元,年产值将增长至亿美元,-年CAGR达5.4%。根据医械研究院的测算,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亿元,同比增长19.86%,-年CAGR约为20.2%,大幅超过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平均增速。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
其中影像设备、体外诊断和低值耗材占据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前三位,年分别占比16%、14%和13%。根据《中国医疗设备》统计,年G(通用电气)、P(飞利浦)、S(西门子)这三家跨国企业垄断我国影像和放疗、核医学类设备的70%份额,而国内设备的占比不足10%。
但是在部分领域,国内企业开始崭露头角,如迈瑞医疗在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占有率位居首位(64.8%),老肯、新华医疗在消毒设备类占有率分别位居第一位(53.1%)和第二位(15.7%)。据EvaluateMedTech统计,全球医疗器械与医药的消费比例约为1:1,而我国该比例远低于全球水平,仅为0.3:1(IMSHealth),由此类比我国医疗器械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市场情况
根据工信部统计,年我国规模以上医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0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医疗器械企业产值合计达到亿元,占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7.1%(远低于全球医疗器械占医药市场销售总额比例的平均值50.0%)。
截至年底,我国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家,其中可生产I类产品的企业家,可生产II类产品的企业家,可生产III类产品的企业家。另外全国共有医疗器械经营企业12.4万家。从数据上来看,自年来我国淘汰了一批规模小、低水平重复的企业,通过政府的简政放权、自主创新和资本运作,年我国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均有所回升。但总体上来说,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我国医疗器械出口尚处于成长期,发展空间相对较大。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贸易总额从年的.6亿美元增长至年的.6亿美元,其中年同比增速为8.1%。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海外市场占有率有限,出口产品主要为OEM产品以及人力成本较高(如按摩器械)、生产技术含量较低(如药棉、医用导管)等产品。由于我国医疗器械生产技术整体不高、国内医疗机构长期以来对技术要求较高的国产医疗器械综合信任度较低等原因,我国对中高端医疗器械的进口需求不断增加,诸如CT仪器、磁共振设备、超声波仪器等基本需要进口。截至年底,我国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仅有深圳迈瑞和新华医疗2家。
部分医疗器械领域开始或完成进口替代。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大多处于中低端领域,但部分高端器械领域已经开始或完成进口替代。国内生命支持和消毒材料已开始进入成熟期。随着国产设备和耗材质量的持续改进,心脏支架、心脏封堵器等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进口替代;在磁共振设备、64排以上CT等高端领域,国外品牌仍处于垄断地位,但是以迈瑞医疗和联影为代表的国产品牌逐步开始渗透高端影像市场,开立医疗开始渗透日本企业垄断的高清内镜市场。
行业未来情况
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无疑会使医疗器械行业迎来飞速发展,同时马太效应加剧,龙头企业在具备资金优势、研发优势的情况下,将会强者恒强。
我们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具备拥有一系列专利产品和创新传统的企业上,寻找长期护城河。
细分领域
1影像诊断设备需求持续增长
影像诊断设备是指利用各种不同媒介作为信息载体,将人体内部的结构重现为影像的各种仪器,主要包括X线摄影系统(传统X线机、数字摄影DR、数字减影造影机DSA)、磁共振成像系统(MRI)、超声诊断系统、计算机断层成像(CT)和核医学设备(PET、SPECT、PET-CT/MR)等。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高速发展,使得医学影像从辅助手段变为现代医学最重要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影像诊断设备技术壁垒较高,受到技术和政策等影响较大。当前,我国影像诊断设备行业主要被国外品牌占据,同时随着近年国内技术的发展,部分大型设备领域具备一定的进口替代能力。
影像诊断设备是现代医疗基础性的诊断设备,医院、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重器”。随着国家逐步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费支持,并提高对诊断设备的扶持力度,我国影像诊断设备行业市场规模仍处于增长状态。
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个,比上年增加个。其中:医院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个。与上年相比,医院增加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减少个。
-年,我国影像诊断设备市场规模由亿元增长到亿元,年增长率保持在16%以上。预计年,我国影像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近亿元。
影像设备主要包括X线类设备、CT设备、MR设备国、DSA设备、超声设备、核医学设备等。年,我国影像设备中X线类设备和CT设备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分别为33.6%和22.1%
从细分产品来看:我国X线类设备市场主要被国外品牌占据,其中年GPS占有59.2%的市场份额,国产企业中万东占比3.5%、东软占比2.7%;CT设备市场GPS占比77.9%,国内东软占比9.1%;MR设备市场GPS占比87%,国内东软3.9%;超声设备市场GPS占比70.8%,国内迈瑞占比7.8%。
从进出口数据来看,我国影像设备行业进口来源国主要为美国、德国、荷兰及日本,主要进口品牌包括GE、Philips、Siemens、岛津、锐珂、佳能等。年我国影像诊断设备进口额为58亿美元。在出口方面,虽然我国影像诊断设备行业企业数量较多,但是大量中小企业在中低端市场竞争,不具备核心技术。国内中低端影像诊断设备供给大于国内需求,因而通过出口来消化部分库存。年我国影像诊断设备出口额为52亿美元。
从区域市场来看,影像诊断设备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发展水平、消费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其中,华东地区的影像诊断设备市场规模最大,年占比达到33.2%;华北和华南地区市场规模也相对较大,年市场份额分别为23.4%和20.5%。
我国的医学影像学设备市场60%以上被海外企业占领,近年随着国家政策扶持、研发投入加大、技术不断更新,我国也出现了一批医学影像优质企业,如迈瑞生物、联影医疗等。
2临床检验设备及试剂快速发展
临床检验泛指由临床实验室(医院检验科、实验室,以及独立的临床检验中心、检验所)为临床医学提供的一系列实验室检测工作和项目的检验结果,用于疾病的诊断。临床检验设备及试剂行业主要包括血液分析、生化分析、免疫分析和分子诊断等细分领域,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临床检验设备与试剂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其中试剂国产化进程快于设备,高端临床检验设备依赖进口,整体国产化率较低;中低端临床检验设备国产产品占有较大的比重。就整个行业来看,试剂产品的市场规模占比70%左右,而仪器产品占比仅为30%。
医疗技术的创新、人口老龄化、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国家医保制度的完善,推动着我国临床检验设备及试剂行业的持续增长,-年行业市场规模保持15%-20%的增长速度。年我国临床检验设备及试剂市场规模为亿元,同比增长19.8%,预计到年将达到亿元。
整体来看,国内的临床检验设备及试剂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行业集中度较低,年被罗氏、雅培、贝克曼库尔特、西门子、希森美康5家外企占据了41.5%的市场份额。
其中,免疫分析领域占比最大,分子领域和POCT领域(即时检验,point-of-caretesting)发展最快。年我国免疫分析领域市场规模占比达到33.8%,生化分析领域占比23.5%,血液分析领域占比11.5%,分子诊断领域占比6.2%,POCT及其他领域的市场规模占比25%。
从细分领域来看,我国血液分析领域市场集中度较高,对外资企业依赖度高,其中希森美康的市场份额为64.9%,迈瑞的市场份额为20.7%;生化分析是临床检验领域发展较为成熟的子行业之一,国内涌现出一批以迈瑞(13.2%)、宁波美康(11.9%)、上海科华(5.9%)、北京九强(4.8%)、四川迈克(4.5%)等为代表的竞争企业;在免疫分析领域,酶联免疫分析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年我国免疫市场中罗氏的市场份额为14.8%、雅培为9.7%,国内中小型企业合计占比为51.4%;分子诊断领域,国内外差距逐渐缩小,国产化程度较高,年罗氏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为16.4%,达安基因为18.8%,凯杰为14.2%。
从进出口数据来看,我国临床检验设备及试剂进出口规模均呈现增长态势,然而受制于国内技术水平的限制,进口规模要远大于出口规模。年,我国临床检验设备及试剂进口规模为.4亿元,同比15.8%;出口规模为.9亿元,同比16.4%。
从区域市场来看,临床检验设备及试剂行业受人口分布、医疗发展水平、医疗支付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我国华东、华北和华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医疗资源丰富,对临床检验设备及试剂的需求较大,市场规模占比分别为31.7%、20.1%和17.9%。
近年来,我国临床检验设备与试剂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高端临床检验设备依赖进口,中低端临床检验设备国产产品占有较大的比重。年我国临床检验设备与试剂行业被罗氏、雅培、贝克曼库尔特、西门子、希森美康5家外企占据了41.5%的市场份额。
3骨科器械为医疗器械重要子行业之一
骨科医疗器械是医疗器械行业中的重要子行业之一。按照物理架构不同,可以分为内固定和外固定两种方式:1)内固定,指植入体内的关节、接骨板、螺钉等;2)外固定,主要为固定在体外的外固定架、夹板、绷带、石膏等。从治疗角度来分,骨科医疗器械可以分为创伤类、脊柱类、关节类及其他类(如手术类、神经外科类等)。
老龄化加快为骨科医疗器械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老年人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而骨质疏松是造成骨科疾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国65岁以上人口由年的1.13亿上升到年的1.66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也由8.5%提升到11.9%。预计到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9%。年,我国骨科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到亿元,同比增长17.1%,预计到年规模将达到亿元。
从主要细分类别来看,创伤类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相对较大但增长缓慢,而脊柱类、关节类医疗器械近年增速加快,市场份额有上升的趋势。
从竞争格局来看,我国创伤类骨科医疗器械集中度一般,强生、史赛克、美敦力、大博医疗(本土)、捷迈邦美等企业市场占有率仅为36.81%;我国脊柱类骨科医疗器械市场集中度较高,市场主要集中在强生、美敦力、威高(本土)、史赛克、捷迈邦美等企业,上述企业市场占有率为78.83%;我国关节类骨科医疗器械市场中,捷迈邦美、强生、林克骨科、施乐辉、史赛克等跨国企业市场份额相对较高,合计为53.61%。本土关节类医疗器械企业春立医疗(5.07%)、微创医疗(4.13%)、爱康医疗(3.89%)也占有一定份额。
从进出口数据来看,由于起步较晚、技术不足,我国骨科医疗器械主要依靠进口(欧美等),尤其是在高值骨科医疗器械方面。我国主要出口中低端骨科医疗器械,以价格竞争优势拓展国际市场,出口地主要为东南亚、南美、非洲等。从区域市场来看,骨科医疗器械市场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华南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我国骨科医疗器械市场主要被海外企业垄断。脊柱类产品在中国的优势企业主要有强生、美敦力,关节类产品的有捷迈邦美,创伤类产品有强生。值得一提的是,国内一些优势企业抓紧骨科医疗器械发展的良好时节,在某些领域崭露头角,逐渐抢占市场份额,如脊柱类的威高骨科、凯利泰,创伤类的大博医疗等。
4心脏及大血管介入器械
心脏及大血管介入器械主要涉及心血管类、脑血管类、外周血管类、电生理类等,细分产品主要有血管支架、人工起搏器、人工瓣膜、导管、导线、球囊等。
行业进入壁垒较高,大部分产品进口依赖性强。心脏及大血管介入器械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具有严格的生产企业许可证和产品注册制度。研发周期长、市场更新快、海内外产品上市基本同步,由此构成了企业进入行业的重要壁垒。除技术发展较为成熟的冠脉支架已基本完成进口替代外,我国大部分心脏及大血管介入器械仍处于外资垄断状态,主要外资巨头有美敦力、库克、雅培、波士顿科学等。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头号死因,全球每年因心血管疾病导致万人死亡,占全球死亡人数的31%,其中75%来自中低收入国家。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较高,且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现有心血管病患人数2.9亿人,其中脑卒中万、冠心病万、肺原性心脏病万、心力衰竭万、风湿性心脏病万、先天性心脏病万,高血压2.7亿。
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大治疗手段,随着心血管患者对介入治疗需求的增加,我国心脏及大血管介入器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年,我国心脏及大血管介入器械市场规模为亿元,预计年规模将达到亿元。
从细分产品来看:我国支架、人工瓣膜、人工起搏器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支架产品市场份额占比较高,人工起搏器、人工瓣膜产品市场份额占比较低,年分别占比为50.4%、4.1%和4%,后两者市场主要被国际企业占据,进口替代的市场空间大。
从竞争格局来看:支架方面,我国已经完全掌握冠脉支架的生产技术,生产能力较强,国内企业微创、乐普、吉威等市场份额相对较高,年市场份额分别为22.71%、21.63%和19.85%;人工起搏器方面,由于行业技术壁垒较高,我国人工起搏器市场主要被国际企业垄断,年美敦力、雅培/圣犹达、波士顿科学市场占有率合计为81.11%;人工瓣膜方面,由于生产技术要求高,我国市场主要被美敦力(21.82%)、雅培/圣犹达(32.45%)、索林集团(16.86%)等国际企业所垄断。
从进出口数据来看:在进口关税降低、市场需求增加的背景下,我国心脏及大血管介入器械进口额逐渐增加,主要进口高端介入器械。随着我国心脏及大血管介入器械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升级,出现了一批如微创医疗、乐普医疗等优质企业,同时我国相关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因而出口也在增加。年我国心脏及大血管介入器械进/出口额分别达到亿元和81亿元。从区域市场来看,我国心脏及大血管介入器械市场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华南经济和医疗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国内企业如乐普医疗、微创医疗、吉威等优质企业在我国心脏支架领域占比较高,但在高端市场竞争力仍然存在不足。而在人工瓣膜、起搏器领域,美敦力、雅培/圣犹达等国际品牌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
重点公司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高速发展,使得医学影像从辅助手段变为现代医学最重要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年,我国影像诊断设备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亿元,年增长率保持在15%。国产企业东软医疗、迈瑞医疗竞争力在加强。
预计到年,我国临床检验设备及试剂市场规模将达到亿元,年均增速在18%以上。其中免疫分析领域占比最大,分子领域和POCT领域(即时检验,point-of-caretesting)发展最快。国产企业迈瑞医疗综合竞争力较强。
骨科医疗器械是医疗器械行业中的重要子行业之一,未来几年预计保持15%左右的增长速度。伴随老龄化脊柱类、关节类器械增速相对较快,但技术原因关节类进口替代相对较慢。近年,国内一些优势企业抓紧骨科医疗器械发展良机,在某些领域逐渐加快抢占市场份额,如脊柱类的威高骨科、凯利泰,创伤类的大博医疗等。
心脏及大血管介入器械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行业进入壁垒较高,预计未来几年保持11%以上的速度增长。除发展较为成熟的冠脉支架已基本完成进口替代外,高端心脏支架的生产技术不足,且人工瓣膜、人工起搏器技术进展较为缓慢。国内企业如乐普医疗、微创医疗、吉威等优质企业在我国心脏支架领域占有较大优势。
估值分析
相比较医疗服务、创新药等行业而言,医疗器械的行业增速要低一些,所以市场给的估值也要低一些,如迈瑞医疗,目前市盈率48倍,大博医疗53倍,乐普医疗34倍,凯利泰19倍,微创医疗(港股)29倍。
从综合实力来看,毫无疑问迈瑞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如果未来三年复合增长20%,那么1年之后市盈率40倍,2年之后33倍,3年之后27倍。而它上市以来最低市盈率33倍,也就是说,悲观情况下,持有2年的期望收益为0。实际情况下,想达到悲观情况的可能性是比较低的,以中性条件40倍看,持有2年的期望收益为20%,这个还是很有可能达到的。
另外,凯利泰目前的估值还是具备吸引力的,可以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