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也就针灸有点用
2024/8/2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中医理论根基对于针灸的描述主要集中在《黄帝内经》《难经》和《针灸甲乙经》等几部中医典籍之中。其中阐明古人疗伤治病用汤药,才十之一二、艾灸占到了四五、针刺则有十之八九,可见没有针灸,不成中医。
中医治病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或者通过经络穴位的刺激,调节脏腑经络功能,激发人体正气实现阴阳平衡,借助外力使患者自愈。作为世界上最古老、应用最广泛的医疗方法之一,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疗法具有临床适应症广、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数千年来,深受光大劳动人民欢迎,对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针灸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用石头、木棍等物体,摩擦、按揉身体来减轻疼痛。春秋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标志着较为成熟的针灸理论体系形成,其《灵枢》部分,篇开宗明义,强调了“先立针经”意为学习中医,要先把针灸学会。而《素问》部分中也指出:“法往古者,先知针经”,意为效法古代先贤,要先知道针灸的道理。
在现代医学进入中国前,治病主要靠“一针二灸三吃药(中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极大提升了针灸的国际影响力。研究表明,针灸可以刺激周围神经的反射,将感觉信息从脊髓传递到大脑,然后激活周围自主神经通路,并最终调节生理功能。
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人体体表特殊位置来激发自身调节机制,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治疗方式,只要人的调节机能还存在,它就能够治疗各种疾病。虽然针灸效果奇特,但对患者而言,为避免发生断针等意外事件,医院针灸。过度饥饿、疲劳者应在进食、休息后再行针刺,否则容易晕针。祝愿大家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