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发慢病折磨中,独辟蹊径,治愈顽疾注
2019-10-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蜂毒
蜂毒是工蜂毒腺和副腺分泌出的一种具有芳香气味的透明液体,贮藏于蛰针上端的毒囊中,蛰刺时毒囊收缩后由蛰针排出。蜂毒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混合物,含有多种生物活性胺如组胺、多巴胺、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等;同时含有多种活性肽如蜂毒肽、赛卡品、安度拉平心脏肽及肥大细胞脱粒肽(MCD)等。
蜂毒疗法
蜂毒疗法作为传统的自然疗法,能够调节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很早之前对医学棘手的骨关节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都有确切的疗效。
自18世纪以来,关于蜂毒治愈相关疾病的报道已屡见不鲜。年,特尔什报告了例风湿症病人经蜂蜇而获得痊愈的事实。年波德罗夫用蜂毒治疗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全部治愈。中国医务工作者用蜂毒疗法治疗疾病也有悠久的历史,目前在临床中,蜂毒多应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背神经根炎等。
蜂毒疗法主要包含蜂蜇疗法和蜂针疗法:
蜂蜇疗法
传统蜂毒疗法--蜂蜇疗法,是利用活蜜蜂直接蛰叮在患者相关的穴位上进行治疗,但容易出现疼痛、过敏、红肿甚至引起休克,加上蛰叮穴位不易掌握,捕捉活蜂受季节限制等缺点,极大地阻碍了活蜂针刺疗法的广泛使用。
蜂针疗法
蜂针疗法是蜂蜇疗法与中国传统针灸相结合,以蜜蜂的蜇针代替针灸中使用的钢针,用镊子夹蜜蜂在选定的穴位蜇刺。蜂针疗法比原始的蜂蜇疗法更精细,效果更好。
蜂毒制剂的开发需求
虽然蜂毒疗法疗效得到实践肯定,但涉及用活蜂原毒治疗,非常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并受季节限制等影响,一直未能大范围普及推广使用。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国内外对蜂针疗法、蜂毒认识与研究的深入,提取和保存蜂毒的有效治病成分,降低过敏反应,提高治疗安全性的需求不断提升。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蜂毒,开发便于现代医学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的制剂,成为了我国众多蜂疗专家、学者、蜂疗工作者长期探索、研究的重大课题。
注射用蜂毒(冻干粉针剂)研制成功
华北制药坚持探索研究多年,采用现代取毒技术获得高纯度原毒,用现代高精工艺,国内领先研制出第二代蜂毒制剂--注射用蜂毒(冻干粉针),于年获国家批准上市,国药准字H,属国内唯一H字文号。注射用蜂毒全面保留了蜂毒的天然生物活性,同时又降敏、去除大部分热原物质,是比较理想的现代蜂毒制剂。
注射用蜂毒--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等风湿性疾病,周围神经炎及神经痛等的辅助治疗。
蜂毒的抗炎作用
蜂毒是一个很好的免疫抗炎药物,它的抗炎作用是强的松的倍,镇痛指数比吗啡低,但比安替比林高[1]。它没有强的松和常规镇痛药的毒副作用,而且疗效稳定持久,作用广泛,是难得的注射外科用药。用外科注射技术,把注射用蜂毒注射到治疗部位,能更好的发挥其镇痛和抗炎免疫作用[2]。
蜂毒的免疫抗炎作用,在临床上可表现为两个阶段,前期阶段,主要是蜂毒的局部作用,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局部血流加速,温度升高,代谢加强,有利于局部炎症介质和致痛物质的清除,并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这个时期主要是局部抗炎作用。而后期则是蜂毒激活机体免疫程序,通过免疫调节机制恢复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平衡,通过免疫修复机制促进病变组织恢复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
蜂毒治疗神经炎、神经痛
神经炎:由于注射用蜂毒具有较强的抗病毒和修复神经的作用,因此注射用蜂毒对神经炎系列病症--面瘫、面肌痉挛、外周神经炎、根性神经炎等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大多数患者在治疗不到三次,临床症状便明显减轻,经巩固治疗后,达到痊愈,不再复发。
神经痛:注射用蜂毒对疼痛领域的难题--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有较强的疗效。见效快,药效稳固、持久,无毒副作用,不成瘾,更无药物依赖。
著名医师高连臣老师,在注射外科使用蜂毒20余年的经验总结:蜂毒有确切的促进神经组织损伤修复作用[2]。其治疗过程中,有一位患者,手被刀砍断神经后,失去知觉已两年,经蜂毒治疗后逐渐恢复了知觉。还有患带状疱疹后病变区域内感觉缺失的病人,经多方治疗均无改善,而经蜂毒治疗后感觉恢复。更有甚者,脊髓损伤后截瘫已半年,经蜂毒治疗后,病人不但站起来了,还恢复了正常生活,此类病案给了我们明确的提示,相信蜂毒在促进损伤的神经组织修复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根据高连臣老师使用蜂毒20余年的经验,以蜂毒为主作注射外科,比一些常规药物疗效要好得多,治疗周期短,效果持久,没有常规药物的毒副作用。在诊断明确,注射准确,解剖结构清楚,操作技术熟练情况下,许多病人经一定疗程的治疗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2]。
蜂毒的抗肿瘤作用
除了风湿抗炎与治疗神经炎、神经痛的作用外,蜂毒还具有抗肿瘤作用[3]。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研究发现,蜂毒及蜂毒肽能够抑制肺癌各阶段肿瘤血管生成,从而减少肿瘤的浸润生长和转移,且其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随蜂毒注射量的增加而增强。
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研究发现,蜂毒能诱导白血病细胞U凋亡,其作用机制是蜂毒抑制白血病细胞U中凋亡相关基因B细胞淋巴瘤-2基因(Bcl-2)和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基因的表达。
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研究发现,经过蜂毒肽基因转染人肝癌细胞HepG2后,HepG2的生物学行为发生了改变,其恶性程度显著降低。
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研究发现,蜂毒肽可以导致人骨肉瘤细胞MG63损伤或坏死;同时蜂毒能使黑色素瘤细胞A损伤。
综上,蜂毒及其主要成分蜂毒肽发挥抗肿瘤作用是通过多个靶点多种要素进行的,蜂毒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研究基础。
蜂毒治疗其他疑难杂症
蜂毒对其他疑难杂症的临床治疗,也有非常好的效果[4]:高血压、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支气管哮喘、艾滋病、红斑狼疮、硬皮病、枯草热、血管神经性水肿、血管舒缩性鼻炎、痉挛性结肠炎、牛皮癣、痛风、甲状腺功能亢进、白塞病、妇科炎症、溃疡病、更年期综合症等疾病。
以上相关结论采自文献:
[1]房柱.当代蜂针与蜂毒疗法.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35.
[2]高连臣,李正清.蜂毒在注射外科的应用(一).中国蜂业,蜂疗保健,,67:46-47.
[3]容国义,王淑美(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蜂毒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中国老年学杂志.,38(14):-.
[4]刘红云,童富淡(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蜂毒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中药材杂志,,26(6):-.
注射用蜂毒--处方资料
本品系蜜蜂毒腺和副腺分泌的一种微黄色透明液体,由多肽类、酶类、生物胺等物质组成,辅料为甘露醇、磷酸盐缓冲液。
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等风湿性疾病,周围神经炎及神经痛等的辅助治疗。
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首次用量0.05mg,如无不良反应,隔日递增0.1~0.2mg至一次0.25~0.5mg,一日或隔日1次,总剂量达10mg为一疗程。小儿用量减半。
1、四肢轮替注射,在四肢部位皮下轮替注射;2、痛点注射,按不同患部痛点周围进行注射;3、穴位注射,参照中医经穴原则,在某些特定穴位经穴注射。
临床实践证明蜂毒的常规用量是很安全的,因为注射用蜂毒通过控制剂量,改变蜂毒的给药方式,使其更安全高效。
注射用蜂毒--十大产品特点
高发慢病,疗效确切
1、风湿骨病、修复神经,疗效稳固。
2、治疗肿瘤、血管、皮肤、痛风等疾病,疗效奇特。
高标准,双验证,降敏安全
3、严格执行国家化药标准的多组分生物药。
4、通过蜂毒活性验证,过敏反应验证。
5、冻干剂型,独家降敏工艺。
6、把控蜂毒源头,确保蜂毒安全。
剂量明确,降低用药痛感,提高患者依从性
7、剂量明确,容易控制,便于皮试,避免严重不良反应。
8、便于注射,减少病人痛感,提高治疗体验。
唯一化药批文,长期独家优势
9、目前国家批准的唯一“H”字号蜂毒冻干粉。
10、产品独特,独家优势效应长远。
独家经营:华北制药华坤河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HKSW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