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资料回味宁乡1993年尘封23年
2016-12-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人到中年就喜欢怀旧,儿时经历过的场景一幕幕出现在脑海里,就像刚发生过一样,愈来愈清晰。
拜读了宁乡故事中的《南司湾》和《药王殿》后,也想叙说点什么,能给老城关镇人勾起一点回忆。今天说说儿时每天经过的老汽车站广场吧。
实拍年宁乡老街
老汽车站广场大概有几十亩,老式沥青地面。那时广场没有红绿灯,过往车辆也不多,偶尔看见过外国人路过,乘着“小包车”,黑黑的手从车窗内伸出和夹道欢迎的路人打招呼。多次遇到拖着大炮的军车队伍隆隆驶过广场,十分威武。广场中央是个直径十来米,用白色栏杆围着的绿地,叫“花围子”,名叫“花围子”,但没有花,只是长满了一些野草,正中间是个一米见方的下水井口,里面很大很深,不断有“哗哗”的流水声,我们也不敢凑得太近去看,生怕一不小心掉下去。
广场四面对称的矗立着四栋大楼,虽然都只两层,但面积很大很气魄。分列南北面的汽车站和大饭店是大圆柱结构的木板楼,东面的工农兵商场是四栋楼里最“摩登”的,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楼板是水泥的,走在上面没有“咚咚”的响声。当时没有规划部门,不晓得怎么会建出那么对称而大气的房子。
南面的汽车站是红砖外墙,办公室位于左右两边,中间是候车大厅,里面总是坐满了南来北往的旅客。喇叭里不时喊着“买好了…点…十分的车票,往…、…方向去的旅客,请您现在上车”,马上“呼啦啦”的站起来一大帮旅客,背着大包小包,拿着白色、硬纸质的车票,往检票口奔去。候车大厅是小孩子“发财”的好地方,在这里可以捡到很多冰棒棍、各种精美的糖果纸和卷烟盒,价值最高的是“银象”和“郴州”的烟盒。汽车站的木板楼梯是必去的地方,因为有个很长的木楼梯扶手,人伏在扶手上,从二楼“吱吱”的滑到一楼的感觉很刺激,只是一条裤子可能几次就滑破了。
大饭店是灰色的,一楼大堂里总是弥漫着菜香,服务员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叫“大饭店”,其实也主要是供应粉、面和钵子饭,菜品很少,点菜的客人也不多。顾客消费先要买个黑乎乎的筹,然后自己到厨房换东西,肉丝面一毛钱一碗,光头面8分钱,都要付二两粮票。二楼是旅店,住店要凭单位证明,可能很多陌生人同睡一个很大的床,叫做睡“通铺”。
大饭店门口左边是个冰棒店,有大雪糕、小雪糕、绿豆冰棒和白糖冰棒,生意很好,但这里的冰棒不如“东郊”绿豆冰棒的味道和名气。右边是个图书摊,摊主是个大鼻子爷爷,图书有几百本,我们最喜欢看的是《岳飞传》等古装系列图书,家里卖掉废品的收入一般就是在这里看书花掉了,我经常路过书摊前盘算着等我长大了、有钱了就要把这些图书全部看一遍,后来长大了、看图书的钱也有了,但书摊不见了,也不知大鼻子爷爷还在不在。再过去一点就是卖小吃的摊点,茶盐蛋、大饼、糖油粑粑、葱粑粑……那个香、那个糯,现在这些东西都有吃,但总觉得没有原来的味道了。
东头的工农兵商场是宁乡的“王府井”和“平和堂”,一楼卖南北货和肉食,二楼卖药材、卤菜、五金,买货的时候先是营业员开张票,把票夹在头顶的一个铁夹子上,铁夹子挂在一根直通收款处的铁丝上,营业员把铁夹子往收款处使劲一送,铁夹子就顺着铁丝到了收款员手里,然后顾客跑到收款处交钱,再领货。商场里总是热热闹闹的,碰上过节或者降价处理商品的时候更是人山人海,挤倒柜台是常有的事。月底商场不营业,门上挂着“盘底一天,停止营业”。想着当年的繁华商业中心变成了现在的烂尾楼,真是惋惜。
西边的邮电局因为既没好吃的,又没好玩的,小孩子就都不常去。里面的营业员穿着绿制服,不停的摇着带摇把的电话机,用宁乡普通话呼喊着。寄信件的、拍电报的、打电话的、买报纸刊物的顾客也络绎不绝。孩子们路过门外那两个邮筒时,喜欢往塞信的缝里看一看,总认为里面有啥神秘的东西。
夜幕降临后,广场周围都关门下班了,没有了白天的繁荣与喧嚣。广场四角昏黄的路灯亮了。一大群“扮禾佬”簇拥在西南角,或是坐在铁栏杆上乘凉聊天,或是伸长脖子等待着雇主。东北角的人行道上堆放着一大堆西瓜,瓜主人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警惕的盯着围着西瓜堆转圈的毛头小子们。邮电局旁边的路灯显得最亮,灯下的蛐蛐也最多,一晚上我们能抓到好几个。晚上图书摊的客人基本是些大小伙,最抢手的图书是《霍元甲》,每晚都不停有人抢着看,小孩子抢不到,只能偷偷站在别人身后看看。
小编语:有想说宁乡故事的朋友想投稿,可以添加北京白癜风治疗价钱北京现在治疗白癜风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