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糖尿病
2017-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一、具有降血糖作用的中草药为寻找防治糖尿病的天然植物药,我国医药科技工作者对中草药治疗血糖增高进行了很多研究,现将几种常见的具有降血糖作用的中草药列举如下:
人参:药理研究表明人参对正常狗和四氧嘧啶性糖尿病狗均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对四氧嘧啶性糖尿病鼠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人参总皂甙能明显抑制四氧嘧啶性糖尿病鼠的高血糖,且停药后其效尚能维持1-2周。临床研究表明,人参治疗糖尿病不仅可改善一般症状如乏力、口渴、虚弱等,且能降低血糖及尿糖。适用于轻、中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辨证肾气虚、气阴两虚者疗效更好,阴虚燥热者不宜服用。
黄芪:药理研究具有加强心肌收缩力、舒张冠状血管、降低血压、保护肝细胞,降低血糖的作用。临床常用黄芪配合滋阴药如生地、玄参、麦冬等治疗糖尿病。
生地、熟地:药理研究具有降低血糖作用,并能抑制实验性高血糖。地黄的降糖成分为地黄素。
玄参:具有降低血压、降低血糖的作用,动物试验表明玄参流浸膏可使正常家兔的血糖下降。
黄精:其成分为粘液质、淀粉及糖等。具有抗脂肪肝、降低血糖及降压作用,并能降脂,具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枸杞:具有降低血糖、降低血压及抗脂肪肝的作用。
地骨皮:药理研究具有明显的降低血压及降低血糖的作用。给家兔灌服地骨皮煎剂后,可先使血糖短时间升高,然后持久降低,4-8小时后尚未恢复。葛根:葛根中提取的黄酮能增加脑及冠状血管流量,血管阻力降低,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葛根素可使四氧嘧啶性糖尿病鼠的血糖明显下降,降糖作用持久。
黄连:据临床报道,黄连素治疗糖尿病可使血糖明显降低。黄连水煎剂可降低正常小鼠及四氧嘧啶性糖尿病鼠的血糖。实验表明黄连素的降糖机制并不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与释放,也不影响肝细胞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而是通过抑制糖元异生及促进糖酵解而产生降糖作用。
桑白皮、桑椹、天花粉、五倍子:医院对50种传统治疗消渴病的药物
的降血糖作用研究表明,桑白皮、桑椹、天花粉、五倍子降血糖作用明显,尤其是桑白皮降糖作用更为明显。
苦瓜:解放军医院和中国科学院协作研究表明:苦瓜粗提物具有显著的降低血糖作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苦瓜提取物与胰岛素受体、胰岛素抗体均有明显的结合反应,表明它与胰岛素有共同的抗原性和生物活性。苦瓜粗提物有类似胰岛素的作用。
番石榴:广西医学院糖尿病科研组对番石榴叶及生果进行了动物及临床研究,表明番石榴叶有效成分为黄酮甙,有促进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专一受体的结合作用,能调整糖、脂代谢,有降糖作用,并有一定的降压、降脂作用。其他如:知母、苍耳子提取物、长春花生物碱、零陵香、仙人掌、宁夏枸杞(根)、虎杖、紫杉(叶)、龙芽、玉竹、苍术、六味地黄丸、八味地黄丸、白虎加人参汤、玉泉丸、玉液汤等经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都有较好的降低血糖作用。
2、中医临床治疗糖尿病常用的中草药有时药理研究与临床实验并不完全统一,比如有些方药,中医长期用来治疗消渴病疗效很好,但药理试验并未发现其有明显的降低血糖作用。这说明中药的作用是十分广泛的,不仅仅依赖于它的降糖作用。事实上传统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不仅仅在于降低血糖,更重要的是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采用综合措施解除患者临床症状,防治多种慢性并发症,延长糖尿病患者的寿命。综观古今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总以滋阴清热、补肾健脾、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常用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益气药:人参、党参、黄芪、太子参、甘草、白术、山药、扁豆、黄精等。滋阴药:生地、玄参、麦冬、熟地、玉竹、天门冬、五味子、山萸肉、枸杞子、石斛、女贞子、北沙参、桑椹等。
清热药:生石膏、知母、寒水石、花粉、栀子、芦根、西瓜皮、地骨皮、黄连、黄芩、大黄、银花、连翘、青葙子、谷精草、丹皮、葛根。
补阳药:鹿茸、仙茅、肉苁蓉、仙灵脾、肉桂、附子、狗脊、巴戟天、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韭子等。
健脾化湿药:白术、苍术、茯苓、猪苓、泽泻、藿香、佩兰、薏苡仁、车前子、玉米须、扁蓄、瞿麦、石韦、茵陈等。
理气活血药:柴胡、枳壳(实)、木香、乌药、川楝子、檀香、香橼皮、荔枝核、厚朴、当归、丹参、赤芍、川芎、益母草、桃仁、红花、泽兰、鸡血藤、刘寄奴、鬼箭羽、虎杖、茜草、延胡索、五灵脂、三棱、莪术等。
止血药:大小蓟、三七粉、侧柏叶、生地榆、槐花、藕节、蒲黄、仙鹤草等。
其他:瓜蒌、半夏、竹茹、桑白皮、葶苈子等。
四、中医诊治糖尿病的现状
随着近年来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微观机理渐趋深入,它有着现代化学合成药物不可替代的优势。追溯病理源于肺脾(胃)肾三脏,脏腑失调则出现所谓“三消”,并互为因果。如肺燥伤津,津液失于敷布,则脾胃不得濡养,肾精不得滋润,脾胃燥热,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损肾阴,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反而上灼肺(胃),终致肺燥、脾虚、肾亏同时并存。因此,中医辨证论治显得尤为重要。
1、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
1.中药的“治本”优势可使血糖、尿糖长期稳定在正常范围。祖国医学认为,阴虚是糖尿病发生的实质,脾虚是糖尿病不愈的根本,血瘀是糖尿病并发症产生的关键。中药可以把养阴、健脾、益气、活血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从而使糖尿病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控制。
2.中药的整体调节优势可以在降糖的同时,增强患者体质,纠正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刺激胰岛素分泌,调节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以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虽然中药降糖速度相对缓慢一些,但疗效相对持久,血糖下降和体质增强呈同步改善。
3.中药的整体调节优势可以有效地防治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产生。糖尿病患者多数存在着血液粘滞度增高、高血脂及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这些因素造成了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缓慢、中断,使组织缺氧,血管内皮损伤,这是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变以及重要脏器损伤的基础。中药在降糖的同时,可以通过益气活血、降低血液粘滞度和血脂等,从而防治并发症。
2、中医对糖尿病的分期
1.病变初起期阴津亏耗,燥热偏盛。中国历代医学文献在论述消渴病发病机理时大多以阴虚燥热立论。消渴病早期,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燥热愈甚阴津愈虚,阴津愈虚燥热愈盛,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消渴病的病变部位虽与五脏有关,但主要在肺、脾(胃)、肾三脏。
2.病程迁延期气阴两伤,脉络瘀阻。若消渴病早期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则病程迁延,损阴耗气,燥热伤阴耗气而致气阴两虚,同时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障碍,气血运行受阻,痰浊瘀血内生,全身脉络瘀阻,相应的脏腑器官失去气血的濡养而发生诸多并发症。
3.病变后期阴损及阳,阴阳俱虚,人之阴阳互根,互相依存。消渴病之本在于阴虚,若病程迁延日久,阴损及阳,或因治疗失当,过用苦寒伤阳之品,终致阴阳俱虚。
3、糖尿病的中医分型治疗
中医对糖尿病的辨证分型至今尚缺乏统一标准,主要分型有:
1.根据临床主要症状分类在中医文献中常把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消论治。上消主症为烦渴多饮、口干舌燥;中消主症为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下消主症为尿频量多,尿如脂膏。因为临床上三多症状并不是截然分开,往往同时存在,表现程度上有轻重不同,故治疗上应三焦兼顾、三消同治。《医学心悟·三消》篇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经验之谈。一般而言,上消肺热津伤的用消渴方或二冬汤加减;中消胃热炽盛的用玉女煎或增液承气汤加减;下消肾阴亏虚或阴阳两虚的用六味地黄汤、《金匮》肾气丸加减。
2.根据阴阳偏盛偏衰分型分为阴虚型、阳虚型、阴阳两虚型。中国医院分为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分别选用六味地黄汤、沙参麦冬汤和《金匮》肾气丸等加减治疗。
3.根据阴阳辨证与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相医院分为阴虚型、阴虚火旺型、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火旺型、阴阳两虚型、阴阳两虚火旺型、血瘀型共七个证型治疗。大体都是在六味地黄汤的基础之上进行加减治疗的。
4、注重糖尿病的瘀血现象
1.成都中医学院探讨了糖尿病分型与血糖,糖化血色素,血脂肪,脂蛋白等的关系,结果发现糖尿病患者血糖,糖化血色素,中性脂肪,胆固醇,低密度与极低密度脂蛋白较正常人高,且有明显的差异。即使糖尿病患不同型组之间,较重者也比较轻者之平均值为高。
2.有几篇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动变化,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比正常人有明显差异,且推测此差异与微血管的病变有密切的关连。
3.中医学院将糖尿病患者分成两组,分别给予活血化瘀疗法与益气养阴清热法,结果在血糖、中性脂肪、低密度脂蛋白、全血粘度的降低及血管神经并发症的改善方面,配合活血化瘀法的组别较益气养阴法为优。
4.医院以加味桃核承气汤作动物实验,证明该汤除了降低空腹血糖外,并促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且对β细胞有一定的修复功能及增加其分泌颗粒;同时对高血糖有高抑制作用。
5.医院对糖尿病临床资料分析,患病十年以内者常并发周围神经炎、冠心病及肺结核;十年以上者常并发视网膜病变、冠心病、脑血栓、坏疽、肾病等。
北京的白癜风哪个比较好白癜风治疗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