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辨识毒蘑菇

2017-3-3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据了解,夏季气温较高,雨水增多,是野生蘑菇生长旺盛的季节,也是毒蘑菇中毒多发季节。据食品专家介绍,目前,毒蘑菇中毒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因此预防极为重要。

毒蘑菇基本概念

蕈类又称蘑菇,属于真菌植物。毒蕈是指食后可引起中毒的蕈类,目前在我国已知者有种左右,其中毒性很强者有10余种,如:褐鳞环柄菇、肉褐麟环柄菇、白毒伞(白帽菌)、毒伞(绿帽菌)、鳞柄白毒伞(毒鹅膏)、秋生盔孢伞(焦脚菌)、包脚黑褶伞、毒粉褶菌(土生红褶菇)、残托斑毒伞、鹿花菌、马鞍蕈等。

毒蘑菇中毒一般可分为速发型毒蘑菇中毒与迟发型毒蘑菇中毒。误食速发型毒蘑菇后发病较快,一般在半小时至6小时之内,产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明显。而迟发型毒蘑菇中毒后发病慢,一般在误食10小时以上发病。常常是出现吐泻症状之后,似乎痊愈,即假愈,经过1~3天假愈期后,突然出现严重的肝、肾、脑等脏器损害的症状。

此前,省疾控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多次表示,毒蘑菇非专业人士不易鉴别。因此,最好不要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如果误食毒野菇,首先要设法使有毒的食物吐出来。二是发生中毒后,医院救治。

中毒临床表现

毒蕈种类多,毒蕈中毒素成分也较复杂,多耐热。毒蕈毒素与中毒症状密切相关,主要的毒物类型有胃肠毒素、神经毒素、溶血毒素、原浆毒素、肝毒素。一种毒蕈可能含有多种毒素,一种毒素可能存在于多种毒蕈中,根据毒蕈中毒的临床表现,临床大致分为以下四型,各型间可相互重叠。

1.胃肠型

潜伏期0.5~6小时。恶心、呕吐、腹痛、剧烈腹泻,严重者可伴有消化道出血,继发脱水、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

2.神经精神型

毒素类似乙酸胆碱的毒蕈碱。潜伏期l~6小时。临床表现为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多汗、流涎、流泪、瞳孔缩小、呕吐、腹痛、腹泻、脉搏缓慢等。少数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谵妄、幻觉、惊厥、抽搐、昏迷、呼吸抑制等表现,个别病例因此而死亡。部分中毒者可有周围神经炎表现。

3.溶血型

潜伏期6~12小时。除胃肠道症状外,有溶血性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肝脾肿大等,严重者导致急性肾衰竭。部分病例出现血小板减少,皮肤紫癜,甚至呕血或便血等。

4.中毒性肝炎型

潜伏期6~48小时,以中毒性肝损害为突出临床表现,肝肿大、黄疸、转氨酶升高,严重者伴全身出血倾向,常并发DIC、肝性脑病。还可发生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脑病或肾损害等,导致相关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怎样预防

1.无识别毒蕈经验者,不要自采蘑菇食用。

2.有毒野生菇(菌)类常具备以下特征:色泽鲜艳度高;伞形等菇(菌)表面呈鱼鳞状;菇柄上有环状突起物;菇柄底部有不规则突起物;野生菇(菌)采下或受损,其受损部流出乳汁。

(食安委)









































能治愈白癜风的医院
能治好白癜风的医院在哪

转载请注明:
http://www.qqxpf.com/jbyf/68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