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治疗面神经炎急性期疗效观察
2017-4-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医院针灸推拿三科杨江霞医师发来的文章。一看就是学院派的写法。浮针,现在我们多用于治疗顽固性的面瘫,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早期的面瘫。从这篇文章中,医院针灸科工作的人,他们接触的早期面瘫比我们多得多。
发出,给大家参考。
符仲华
[摘要]
目的:观察浮针对急性期面神经炎耳后疼痛、流泪、面部肿痛、颈强不适、恶寒发热等急性期伴随症状体征和恢复面神经功能的疗效观察。
方法:将80例急性期面神经炎3天以内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西医基础治疗,抗病毒、激素及营养神经治疗。治疗组辅助浮针手法,于患者胸锁乳突肌胸骨段、锁骨段,或下颌角下0.5~1cm选2~3个点进针,针尖向耳垂,用南京浮针研究所研制的一次性浮针,与皮肤呈15~角快速刺入皮肤,每个点浮针扫散约2min,同时嘱患者主动左右侧屈颈部、鼓嘴、咬牙等动作,直到自觉面部肌肉鼓嘴有力、不漏气;抽出针芯,用胶布固定皮下软套管的针座,留置24h后拔出。前3日每日1次,以后隔日1次,治疗2周。治疗7天后观察急性期伴随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治疗14天后观察面神经功能级别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7d后,两组患者急性期伴随症状体征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面瘫急性伴随症状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积分均较治疗前均降低,但治疗组在恢复面神经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浮针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疗效肯定,安全易施,且较传统针刺有优势。
[关键词]面神经炎/浮针疗法;急性期;面神经功能。
面神经炎是临床常见病。该病以单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消失,口角向一侧偏斜,无法皱眉、鼓气、耸鼻、露齿等为主要表现,同时还伴有流泪,听觉过敏,耳鸣耳痛,味觉丧失等,若失治误治,可造成面肌痉挛,面部连动,鳄鱼泪综合征等后遗症,故需及早进行治疗。病因为面神经在茎乳孔内发生非特异性炎症,病理改变以水肿、脱髓鞘、变性为主,根据受累部位可有不同表现,发病机制多可从病毒感染,微循环障碍,免疫方面来解释。笔者采用浮针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并与传统针刺法较,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院年6月至年6月针灸科门诊及病房符合面神经炎[1]急性期诊断及纳入标准的病例80例,随机分为浮针组和传统组。浮针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39±16)岁;传统组脱落2例,完成38例,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40±22)岁;起病急(3d内)、常有受凉吹风史、劳累史或有病毒感染史;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闭合不全或费力、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鼓腮、吹口哨时漏气、喝水漏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多泪、听觉过敏等;脑CT、MRI检查正常;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House-Brackmann系统面神经功能分级(H-B)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内科疾病诊断标准》[1]中相关标准,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生命体征平稳;③服从治疗安排者,包括治疗时间及疗程;④自愿加入本临床试验,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⑤年龄18-80周岁。
1.4排除及脱落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因糖尿病、脱髓鞘疾病、肿瘤、脑干病变、耳部疾病、外伤、手术等引面的继发性面神经损伤患者;③合并心脏病、肝肾疾病、癫痫、精神障碍的患者;④已接受其他可能影响本研究观察指标治疗的患者;⑤双侧发病的患者;⑥不能充分配合检查、治疗、研究者;⑦对治疗不耐受或出现严重不良事件者;⑧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中均配合西药基础治疗,强的松片30mg/d,连续口服5d;20mg/d,连续口服5d;10mg/d,连续口服5d后停药。腺苷钴胺1.5mg,维生素B10.1mg肌肉注射,每日1次。
2.1浮针组
根据患肌的位置,于患者胸锁乳突肌胸骨段、锁骨段,或下颌角下0.5-1cm选2~3个点进针,针尖向耳垂,尽量避开浅表静脉,施术部位及医者手指常规消毒,用南京浮针研究所研制的一次性浮针,与皮肤呈15-角快速刺入皮肤,然后将针尖提至皮下,沿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平刺;再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柄左右摆动,使针体做扇形运动。每个点浮针扫散约2min,同时嘱患者主动左右侧屈颈部、鼓嘴、咬牙等动作灌注活动,直到自觉面部肌肉鼓嘴有力、不漏气;抽出针芯,用胶布固定皮下软套管的针座,留置24h后拔出。前3日每日1次,以后隔日1次,治疗2周。
2.2传统组
取阳白、丝竹空、攒竹、迎香、颧髎、地仓、颊车、下关、牵正、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穴,采用0.3mm×40mm不锈钢针灸针。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颧髎、下关、牵正、颊车均直刺5~10mm,攒竹、阳白、丝竹空、迎香、地仓斜刺5~10mm,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直刺10~15mm,行平补平泻,手法轻快,勿提插捻转,辅以TDP照射腹部,留针30min。针刺每星期6次,共治疗2周。
3治疗效果
3.1观察指标
3.1.1参照国家中管局中医面瘫路径提供的“症状体征量化表”,自制“急性期症状体征量化表”,评价面瘫急性期如耳后疼痛、流泪、面部肿痛、颈强不适及恶寒发热等伴随症状情况。急性伴随症状体征评分:耳后疼痛、流泪、面部肿痛、颈强不适及恶寒发热均分4级,正常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
3.1.2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3],按照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确立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Ⅰ级为正常;Ⅱ级为轻度功能障碍;Ⅲ级为中度功能障碍;Ⅳ级为中重度功能障碍;Ⅴ级为重度损害;Ⅵ级为完全麻痹。治疗前后各进行一次评定并记录,相应级别记录为相应分值(1-6分)。
3.2疗效标准:痊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且患者的面部感觉!运动功能等均恢复;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患者面部外观基本正常,但在作表情时口眼部仍有些许偏歪,或患者伴有阴天时面部稍有发凉、麻木等症状;好转: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但仍有部分面肌遗留功能障碍;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显著改善,且患者面部肌肉及神经功能均无显著好转,甚至加重[4]。
3.3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Statistics17.0。计量资料的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完全随机设计资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例数(百分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治疗结果
3.4.1两组患者急性伴随症状体征评分治疗前两组患者急性伴随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两组患者耳后疼痛、流泪、面部肿痛、颈强不适、恶寒发热等急性期伴随症状体征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面瘫急性伴随症状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急性伴随症状体征评分比较(-X±s,分)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
浮针组.12±1..52±0.)
传统组.67±1..23±0.43
1)P<0.05;与传统组比较
3.4.2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面瘫程度相当,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恢复,但治疗组在恢复面神经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评分比较(-X±s,分)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
浮针组.23±3..49±2.)3.74±3.)
传统组.33±4..38±3..95±3.13
1)P<0.05;与传统组比较
3.4.3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痊愈率为75%,对照组痊愈率为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n)
组别n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痊愈率/%
浮针组)
传统组
1)P<0.05;与传统组比较
4讨论
面神经炎属于中医学“面瘫”范畴,其发病是由于人体正虚气弱,脉虚络空,阳损邪侵,入头面,使头面部阳明、太阳等经络气血不和,痹阻不通,筋肉失荣,弛纵不收所致患者半侧颜面歪斜。从古至今,医者多从患侧头面部经脉所及的穴位进行医治[5-8],意为宣畅局部闭阻之气血,驱邪卫表,散寒通阳之功。
浮针疗法是对中国传统针灸学的现代发展[9]。其特点主要在病灶周围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浅筋膜层针刺,比传统针刺法治疗面大,即时效果明显,可以更快地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进皮肤代谢产物的排泄,使肿痛迅速消除,损伤的软组织能得到较快的修复[10]。而且浮针施术的部位为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即浅筋膜),属于传统经络的皮部范畴,因为其靠近肢体关节,对肌腱、筋膜有着直接影响,对病变经筋有较好的疗效[11]。再灌注是患者主动活动患处肌肉或者关节,或者医生帮助患者活动患处肌肉或者关节,使得相关的筋肉得以舒张和收缩,从而使得局部充血[12]。浮针疗法的优点为:治疗效果明显,作用持续时间长,不需要每天进行针刺治疗,减轻患者痛苦,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功能锻炼。浮针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效果明显可能与浮针能迅速调和局部腠理,改善筋膜气血的灌注、和调气血、通利经络有关。
本次研究结果数据显示,治疗组痊愈率为75%,对照组痊愈率为5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表明浮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可有效提高治疗痊愈率,因其具有效高经济,安全易行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尤其可应用于急性期。但在施术过程中,医者需熟悉相关肌肉功能,严格消毒,避免进针深以伤及内脏或血管,防晕针,注意遗留针感及局部红肿等反应。鉴于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多从消除面神经水肿,改善微循环障碍,调节免疫等方面考虑,所以今后尚需做进一步相关的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3]VrabecJT,BackousDD,DjalilianHR,etal.FacialNerveGradingSystem2.0[J].OtolaryngolHeadNeckSurg,,(4):-.
[4]张加英、徐炳国、戴丽娟,等.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3(2):-
[5]张莉芳,高海燕,耿巧.超早期针刺治疗面神经炎86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33(3):-.
[6]赵冬娣.针刺加中药熏蒸治疗面神经53例[J].吉林中医药,,30(7):-.
[7]黄德弘.急性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J].广州医药,,35(6):35-37.
[8]徐恒书,万小利.针刺配合理疗治疗面神经炎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7(24):-.
[9]李桂凤,符仲华.浅谈浮针对疼痛医学发展的启示,中国针灸,,34(6):-
[10]王春雷,吴金鹏,王军,筋膜学说解读中医经络实质及针灸作用机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4(4):-
[11]周昭辉,庄礼兴,陈振虎,等.浮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随机对照研究,中国针灸,,34(7):-
[12]符仲华,再灌注和再灌注活动.全国针灸临床适宜技术推广研讨会论文集,,8:
治白癜风西安哪家医院好北京中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