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2020-10-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论文节选)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研究对象:
选择46例于年3月至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住院和门诊患者,均符合年WHO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iabeticperipheralneumpathy,DPN)诊断标准如下:
①感觉对称性缺失,感觉异常如针刺感、麻木感、触电或束带感,还可有自发性疼痛,如刀割样、挤压样或闪电样的疼痛。
②可有肌束震颤肌痉挛及痛性痉挛。
③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④神经电生理检查: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⑤排除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所有的患者均无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严重心、脑、肝疾患及感染。其中男性23例,女性23例;年龄45~70岁,病程5~15年。
1.1.2药品:
脑苷肌肽注射液(欧迪美,吉林四环制药有限公司)。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根据病情在饮食控制及给予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物常规治疗基础上,稳定剂量2个月以上。在此基础上,给予0.9%氯化钠mL+脑苷肌肽注射液10mL,静点1次/d,15d为1疗程。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不良事件,所有病例均完成治疗过程。
1.2.2疗效判断标准:
①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腱反射正常,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NCV)较前增加5mv/s或恢复正常;
②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腱反射有所改善,肌电图NCV较前增加5mv/s;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腱反射无改善,肌电图NCV无变化。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c±s表示,结果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的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一个疗程后,脑苷肌肽注射液(欧迪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后患者疼痛症状的缓解率增高,治疗后有效率为78.3%,显效率为50%,效果明显优于治疗前(见表1),治疗后正中神经、腓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均明显改善,前后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O.05)(见表2)。
3.讨论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本身引起的临床或亚临床的慢性感觉、运动性的对称性神经损害,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上常常表现为肢端感觉异常、肢体麻木、疼痛,后期可出现肌萎缩及瘫痪,甚至致残,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影响范围很广,发病率较高。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是多发面的,目前认为是在糖代谢紊乱基础上,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诸如微循环障碍、代谢紊乱、神经营养因子缺乏、氧化应激、自由基形成过多和免疫损伤等,最终导致神经纤维退行性变和斑块状脱髓鞘变性神经传导障碍而致病。高血糖本身对神经有毒性作用,持续高血糖能导致蛋白激酶介导的Na+-K+-ATP酶活性下降,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和轴突变性;神经蛋白合成减少,导致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缺乏;神经营养的血管狭窄,血液粘滞度增高,神经内膜微血管病变导致神经营养障碍和变性,神经损害后再生困难。
脑苷肌肽注射液为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纯化制备的含有多种神经节苷脂、天然活性多肽和氨基酸、核酸组成的复合制剂,具有神经修复与再生、神经保护、营养与供能等作用,能促进受损中枢及周围神经组织的功能恢复,广泛应用于脑卒中、脑损伤、脑部疾患和周围神经损伤。其主要成分之一多种神经节苷脂(GM)存在于哺乳动物神经元细胞的细胞膜中,可参与神经元细胞膜合成,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轴突生长和突触形成,在神经性细胞识别及信息传递、促进神经元萌发突起、加速轴索生长、促进细胞分裂增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可调节腺苷酸环化酶(AC)、ATP酶、蛋白激酶等酶活性,维持有效的神经代谢,促进神经组织修复、改善神经功能。脑苷肌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保护神经细胞膜结构的完整,可拮抗兴奋性氨基酸过度释放,能抑制病理性脂质过氧化反应,减少自由基产生,从而减轻脑水肿和神经细胞损伤。
本组试验结果显示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8.3%,治疗后正中神经、腓神经的MNCV和SNcV改善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脑苷肌肽注射液可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可促进患者的周围神经的修复和再生,在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有较好的疗效,是可用于其治疗的一种有效药物。
(论文作者:王秀丽,周秀荣,杨敏;本网节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