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的一碗面,让这个新疆姑娘跨越大半个中
2016-12-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北宋时与苏东坡齐名的黄庭坚,为它赋诗:
“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
它曾是当地人热情待客的代名词
悦食中国惊叹它是“这个星球上最神奇的面条”
……
它就是磐安的一碗土索面
而一个新疆姑娘为了寻找这碗面
跨越大半个中国……
▽
自以为吃遍美食的她,却输给一碗面
她叫程呈,是来自“塞外江南”新疆伊犁的姑娘。
她的家乡有吃不完的美食,葡萄、哈密瓜、酸奶、切糕、烤羊肉串、风干牛肉、凉皮......她从小就是个吃货。
小时候,她不明白为什么伊犁被叫做“塞外江南”?那真正的江南是什么样的呢?会有比伊犁有更多的美食吗?她那时候就决定,长大了一定要来江南看看。
▲“塞外江南”新疆伊犁
年,她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即将大学毕业的她来到了杭州,带足了行囊,扎根在了这里。
工作之余她会外出去江南各个地方“觅食”,对吃的热衷给了这个本不爱运动的胖姑娘“迈开腿”的巨大动力。
在寻访美食的过程中,古法种植的的安全食材和传统的制作手艺深深的吸引了她。
这些年,食品安全问题时时被曝光,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开始追求绿色生态的食品,却不知道在哪儿可以寻得到。
相反的,在很多山高路远、工业不发达的地方,有着好食材和世代传承的好手艺,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状况。
▲跋山涉水找美食
她于是决心去寻找他们,把藏在偏远地区的好食材和好手艺带给追求健康、安全食材的城里人。
土猪肉、山茶油、传统米酒、高山稻米……每一次的出发,她都带回一些东西,然后被身边闻风而来的朋友一抢而光。
她来到了我县冷水镇的潘潭村,一户人家摆放在门口的一排排木架让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说长这么大,第一次看到那么长的面条,细细的面条从高高的木架上面悬挂下来,在阳光的映照下,犹如一根根银丝。
她要了一碗面,烧开水,扔下一把面,再简单的加几颗青菜、几个豆腐皮、一个荷包蛋,她却吃得津津有味。
给她煮面的老人叫潘英明,挂在门口的面是他亲手做的,叫“土索面”,有着多年的历史。
土索面加工技艺已被定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她遇到的这位老人正是土索面传承人之一。
潘师傅20岁开始做土索面,如今已经做了50多年。
他说,要做出真正好吃的土索面,一定不能偷懒,每一个步骤都要用双手慢慢来做。手工做面是个辛苦活,很多人吃不了这个苦。
磐安做土索面的人虽然还很多,纯手工制作却已渐渐被抛弃。因为用机器和面省力气、产量高,导致了大家都开始用机器和面。
▲手工制作中的土索面
“用机器和面,省力是省力了,可是做出来的面,筋道不好,味道也会差很多,但是产量高,价格能卖得便宜,大家都这么干。可我不愿意,这门手艺是老祖宗用来养家活口的,传了多年了,可不能在我的手里断了”。
“吃进肚子的东西,小麦粉也马虎不得,材料用的不好,土索面的名声都要被败坏了”。
这个外表温和的老人,却对传统手艺和食材安全有着近乎倔强的执着。
很多时候我们说老一辈就是墨守成规,可是眼前的老人对于土索面对于美食的固执想法,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想以自己的方式分享这门传承多年的手艺,同时将古老的美味分享给更多的人。
▽一碗面的诞生,承载了千年记忆任何美食原材料的品质都极为关键,土索面自然也不例外。
潘潭村周围九分山、半分田、半分水,远离工业污染,所有的材料都是天然纯净的。
做面条最为重要的是麦粉,选取当地微碱性土壤上种植的特有的老麦种,虽产量不高,但面筋特别好,味道也很好。
和面用的水,是来自山上的山泉水,打回来装满水缸,细细沉淀了,就能直接捧着喝了。
盐是土索面的点睛之笔,选用的是原生态的海盐。
准备好了材料,就要做面了。用古法做手工面是一件很花时间的事情,即使是潘师傅这样的老手艺人,和老伴两个人做一整天,基本也只能做出40斤的面。
做面前一天的晚上,潘师傅的工作就开始了,麦粉与水按照一定比例配好,在大缸里持续1小时来回抓揉。
在和面的过程中,还需要加盐,冬夏加盐量不一样,夏天比冬天放的多一点。
和面后期,用拳头摁压面团,让面团更加紧实,捣的过程很花力气,成品的口感是否爽滑,成色是否晶莹,咬头是否劲道都取决于“捣”所花的功夫。捣完面就可以洗洗睡了,等待时间和面团发生神奇的反应。
▲放在蒸笼里醒面
第二天一早,太阳还没有升起,潘师傅就起来了,这时候的面团已经有弹性了,接着将面条揉搓成略厚的圆面饼状,再将它切成长条状。
将分割好的面饼,均匀的搓成圆条状,越有经验的手艺人,做出的面条就越好吃,因为手掌搓揉的速度与力度决定了面条的圆润和韧性。
搓完以后,就用两根长竹签,像编麻花一样交替把面盘上去,完成一组就把它放入木箱内接。木制工具的尺寸,摆放,位置都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凝聚着祖辈的智慧。
接下来就是土索面制作最关键的部分了,用两根竹签相互拉伸,拉伸过程非常重要,这也就是土索面与其他面与众不同的劲道。
拉伸完,就可以晾晒了,把面挂在高高的架子上,对面条进行最后的拉长。制作土索面,一定要选天气好的日子,不然面条晒不干,味道也会打折扣。
等太阳下山,面也已经晒干了。去地里摘一把青菜、敲开一个家里母鸡生的笨鸡蛋、再加几片同样也是家里做的豆腐皮,烧开水,将面下了煮开,再拌点山茶油,一碗土索面就做成了。
用传承了多年的手艺,做的一碗有着多年味道和故事的面,你想尝尝吗?
▽
发起众筹,让手艺传承程呈在某平台上发起了众筹,希望把真正安全、健康的美味分享给更多的人,让大家都尝尝用最原生态的材料、最古老的手艺做出来的美味,同时也给在坚持传承古法手艺的老人们更多的收益。
你肚子饿不饿,磐安这碗面,等你来吃啊~
来源:萌达Mengdaa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