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利用合成生物学,重建高效固碳通路
2017-3-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全世界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年能够固定超过一千亿吨的二氧化碳。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提高了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而导致了包括温室效应在内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单凭植物自身的固碳作用,已经无法保证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
在生物体内,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本质上是一系列酶促反应。其中最为关键的酶之一是RuBP羧化酶(RuBisCO),RuBisCO实际上也是地球上总量最大的一种蛋白质。RuBisCO尽管被绝大多数植物选择作为碳固定中的第一个羧化酶,但它依然存在效率偏低、而且容易发生氧化反应的缺陷,这限制了碳固定效率的提高。
来自德国的科学家们,就利用合成生物学在细菌中重建了一套全新的人工固碳通路。
科学家们对所有已知的羧化酶系进行了生物化学和酶动力学检测,将目光集中在了一类来源于α-变形菌及链霉菌体内的、烯酰辅酶A依赖的羧化/还原酶(ECRs)体系上。相比于RuBisCo,ECRs能够专一且高效的催化二氧化碳的固定,效率达到前者的2-4倍。经过进一步筛选,他们将ECRs中的巴豆酰-辅酶A羧化/还原酶(CCR)确定为人工固碳过程的第一个催化酶。而充当二氧化碳“接受者”的分子,则就是巴豆酰-辅酶A。
随后,科学家们又在来源于整个生物界的三大域——古菌域、真细菌域和真核域的9种不同的生命体中找到了完成整个过程所需的17种酶类。通过基因工程,修改了在固碳循环中起到脱氢作用的甲基琥珀酰辅酶A脱氢酶(Mcd)的三个氨基酸,将其转化为可以直接用氧气分子作为氢受体的甲基琥珀酰辅酶A氧化酶(Mco)。这样大大加快了这一过程的反应速率。
通过对来源于不同生物体酶的组合与改造,科学家们最终构建起了一条能够固定二氧化碳的全新的通路,这一通路是完全人工构建的,自然界中从来没有存在过。科学家根据这一通路中三个关键中间化合物的名字(巴豆酰辅酶A、乙基丙二酰辅酶A、羟丁酰辅酶A)的首字母命名为CETCH通路。
经过优化,这一通路的固定二氧化碳的速度可达5nmol每分钟每毫克蛋白,可达到相当于卡尔文循环的十余倍的程度。这条全新的碳固定通路,能够源源不断的将CO2转化为苹果酸,一种可以被后续利用的有机物。
CETCH通路不仅固定二氧化碳速度更快,并且对能量的利用率更高。科学家们已经开始设想将CETCH这条通路和光合作用中生成能量的光解和电子传递途径结合起来,来进一步实现可持续性的人工二氧化碳固定。如果这一目标能够实现,那么无论是对于有机物的合成,还是缓解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条全新的人工二氧化碳固定通路的构建,体现出了合成生物学的巨大潜能。
北京白癜风的治疗费用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医院